中醫 中藥 黃連
黃連,味苦,性大寒,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吳茱萸,味辛、苦,性大熱,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二藥伍用,有辛開苦降,反佐之妙用,共奏清瀉肝火、降逆止呃、和胃制酸之功。
二、黃芩與梔子
中醫 中藥養生 黃芩
黃芩,味苦,性寒,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梔子味苦,性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溼,涼血解毒,消腫止痛。兩者配伍,共奏清熱燥溼、瀉火除煩之功。
三、黃芪與澤蘭
中醫 中藥 養生 黃芪
澤蘭,辛散微溫,善入肝脾,能和氣血、利水溼、破宿血、消癥瘕、通肝脾之血、利營衛之氣、行而不峻,與補氣昇陽、健脾磨積的黃芪相配,則消中有補,不損正氣。
四、柴胡與芍藥
中醫 中藥養生 柴胡
柴胡,既能疏肝解鬱,又能升舉陽氣;芍藥苦酸甘,斂陰、養血、柔肝。兩者相用,一疏一斂,疏則治肝氣鬱滯,斂則護陰氣內守。
五、當歸與川芎
中醫 中藥養生 當歸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滑腸。川芎辛溫香竄,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入血海。當歸以養血為主,川芎以行氣為要,二藥伍用,互相制約其短而共展其長,氣血兼顧,養血調經、行氣活血。
六、蒼朮與薏苡仁
中醫 中藥養生
蒼朮,味辛、苦,性溫,辛溫升散,苦溫燥溼,又可芳香化濁、燥溼健脾。薏苡仁,味甘,性淡,微寒,利水滲溼,健脾除痺,清熱排膿,是健脾補肺之要藥,甘淡滲利,善治脾溼。薏苡仁健脾,配以蒼朮共奏燥溼健脾之功。
七、砂仁與白豆蔻
中醫 中藥
砂仁,辛、溫,功專於中、下二焦,偏於燥溼散寒,以醒脾寬中為要。白豆蔻性溫、味辛,功專於中、上二焦,偏於條暢胃氣,以止嘔止痛為長。二者均為辛溫芳香之品入脾胃經,相須為用共奏開胸順氣、行氣止痛、芳香化濁、醒脾開胃、和中消食之功。
八、石斛與北沙參
中醫 中藥 石斛
石斛,味甘微寒,養陰清熱,益胃生津。北沙參滋陰生津,清熱涼血,善養肺胃之陰。兩者相伍,共奏養胃陰、生津液、清虛熱之功。
九、茵陳與赤小豆
中醫 中藥養生
茵陳,味苦性寒,氣香主散,能清肝膽、瀉脾胃、調氣機、利水溼、祛瘀熱,為除溼退黃之要藥。赤小豆味甘微酸,性平,能除水溼、通小便、消腫滿,兼有益脾胃之力;入血分,行血中瘀滯,清血中熱毒,補利兼滲溼。兩藥相配,共奏利水溼、退黃疸之功。
關注公眾號:中醫寶典 杏林醫典 岐黃寶典 懸壺寶典 祖國醫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