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北京大學“韋神”韋東奕出的一道數學題,獲得了數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還引發全網熱議。
韋東奕是第49屆、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滿分金牌得主,現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研究員。他出的這道題有百餘人提交了解答,最終,韋東奕選出三份作為“較好的解答舉例”,其中兩份來自大學,一份來自深圳中學的初二學生,他的這份“簡潔、完備的答案”,令韋東奕很驚喜。
全國很多媒體都在聯繫學校
小夥子說,感謝“韋神”的肯定與鼓勵,感謝學校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給予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感謝所有老師的幫助。“未來的路仍很漫長,我還有很多不足,我會繼續努力,勇攀高峰!”
阮中楠老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王同學對題目的思考和解答,展現了他敏銳的代數直觀和熟練的代數技巧。”
在拔尖創新人才最密集的學科競賽領域,深圳中學的表現一直處於全國前列。記者翻看了學校近一個月來的微信推送,就有好幾條信息和學科競賽相關。
上週,第55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中國代表隊4人名單發佈,杭州第二中學男生毛煒傑入選,深圳中學的孫昊喆同學也是其中之一。
上上週,第64屆中國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集訓隊第一階段集訓,在60人中選出19人進入第二輪集訓,其中就有深圳中學的兩名學生薑志城、汪千桐。
尤其是在數學競賽方面,深圳中學的發揮非常亮眼。
2021年,第6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裡,中國國家隊獲得團隊總分第一名,這6名隊員裡有2人來自深圳中學,分別是高二學生彭也博和高一學生馮晨旭。
特別是這位馮晨旭同學,當時從初二跳級到高一,15歲的他參加數學競賽,一路過關斬將,最後進入國家隊,奪得了國際數學奧賽金牌。
高一學生參加數學國際奧賽,是很罕見的,所以,他的一段分享學習經驗的視頻,在B站上熱度非常高。有網友說:“這是不是下一個‘韋神’?”
深圳中學在當地,是神仙學校。
30多歲的深圳人陳女士說:“深圳中學的分數線最高,尖子生比例最大,說是全深圳最好,家長們都沒有異議,幾乎是所有孩子心目中的‘夢校’。”
她說,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普通高中不太一樣,很強調特長,十幾年前就開出戲劇等較冷門的課程,鼓勵學生根據興趣組織俱樂部等,奧數金牌拿了很多。
“校長也很牛,先是從全國聘來王錚校長,做了很多教育創新,比如把班級轉變為單元,學生可以打破年級的界限,自主選修課程。朱華偉校長來了後,關注競賽,金牌也越拿越多。感覺深圳中學像是大學,開放、自由,這裡邊走出的學生,有的出國了,有的本碩連讀,進了國家研究院。總之,如果孩子能進這裡,那家長都是相當驕傲的。”
學生牛,老師也牛,是很多家長對於深圳中學的印象。確實,學生的好成績,離不開一支超強的師資團隊。深圳中學的教師團隊,也曾上過幾次熱搜,原因就是“牛”。
韋東奕老師的題,浙江不少數學老師都看了。
有位杭州的數學老師說:“這道題挺難的,有點需要用到大學的知識。我和朋友還專門討論過,他是大學的博導,曾和韋老師一起共事過,看到題目後不久,他就給我發了解答。”
一位寧波的高中數學競賽教練吳老師也說題目挺難,“能做出來的中學生確實很少。題對知識背景的要求不算太高,但在技巧方面,需要很強的能力。做這樣的題很耗時,有時可能要花上兩三天。”
談及深圳中學的競賽成績,教練都說,這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學校有一套貫通式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
一位深圳的教育圈人士說,深圳中學的培養模式是小學、初中到高中聯動培養,早期發現拔尖創新人才,早進行培養。比如2021年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英才班與新領軍計劃裡,深圳中學7人入選,其中6人是初中生。“打通小初高壁壘,從最初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這才是拔尖培養的真正意義。”
寧波的吳老師說,現在週末會帶十幾個初中生開展數學活動,也算是拔尖人才的提前培養。“這些孩子都有進清北的潛質。貫通式培養真的很重要,因為競賽的知識內容是有層次的,提早接觸,自然有條不紊。”
這樣的培養方式,不斷“輸出”牛娃,在浙江、在杭州,能不能複製?
記者採訪了幾位數學競賽教練,有位杭州的數學競賽教練坦言:“很難做到。”
他說:“深圳、上海、重慶等地的招生政策很靈活,中學可以自主招生,遇到好苗子,是可以提前接觸,培養起來。但杭州都要通過中考,有些好苗子如果把備戰中考的時間節省下來,都投入自己感興趣的競賽領域,會有很大提升的。”
另一位競賽教練說:“在學科上天賦異稟的孩子,是需要這樣一條培養通道的。但現階段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上,是有些尷尬的。一方面,高中有熱情也有資源,來做這件事,但另一方面,招生的制約有很多,這批好苗子進不來。前兩年就有位初中學生,數學、物理很突出,但語文較弱,最後中考沒考進頭部高中,接觸不到好的團隊,好苗子浪費了。這一點,可能和地市的不同政策相關,溫州的數學強,就是因為政策好,有傳統。”
說到溫州的數學強,很多人都認可。近百年來,溫州湧現出蘇步青、谷超豪等200多位數學家和數學教授。數學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國國家隊裡,別的學校多年衝進一次,但樂清知臨中學的學生常能位列其中。
去年,溫州發佈了一項“數學家之鄉”人才培養計劃,創建“數學家搖籃工程”領軍學校。在兩年內培育建設領軍學校90所,五年內培育建設領軍學校200所,在課程規劃與開發、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形成可供借鑑的經驗,在數學學科育人方式變革方面發揮引領與示範作用。計劃中還提到,探索小初高數學一體化培養機制。比如小學、初中領軍學校探索開展項目式學習、夏(冬)令營研學課程等,高中領軍學校為區域內或跨區域委託培養的數學特長生提供高階數學培養課程。
有位競賽教練說:“這是提前鎖定數學領域的優質生源,進行系統的培養,接下來幾年,可能溫州的數競成績還會更好。”
深圳中學的育才模式,有位競賽教練朱老師比較瞭解,他曾去過幾次。“現在全網都在說深圳中學很牛,確實每個學校都有自己一套對於拔尖學生的培養方式,但是照搬這種方式,可能也未必適合我們的學生。我覺得從學校管理的精細角度、教師的敬業程度來看,浙江的幾所頭部高中做得都很好,更適合學生。而且,如果算算比例,浙江培養學生進清北、進名校的比例甚至更高。”
他舉了個例子,前兩年帶一批學生搞競賽,15人裡,5人進了省隊,但最後沒人進國家集訓隊,也就是說沒能憑藉競賽保送。“不過高考後,這15人裡,10人考進清北,5人進了復旦、交大等。最讓我欣慰的是,大部分孩子都選了數學專業,大家對數學還是很熱愛的。”
提到競賽牛娃,有網友總會說起“雙減”,認為沒必要這麼卷。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涉及的也是不同領域。
“雙減”是減負,要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讓全體孩子不內卷,身心健康地自然成長。
而競賽是讓一批有天賦和熱愛的孩子,攀上學科探索的頂峰。可以說,這個賽道的競爭,與絕大部分人是沒有關係的,是頂尖人才的培養。
3月23日,在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談及落實拔尖學生培養相關政策的舉措,說將開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一體化的識別、選拔、培養、升學的通道,讓有天分、有潛力、有志趣的學生,能夠脫穎而出。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張娜
圖片來自深圳中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