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聚在肚子上的寒和溼,一個方子排出去

積聚在肚子上的寒和溼,一個方子排出去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肚子上有寒溼積聚,會是什麼樣子?

大概是肚子圓鼓鼓的,肚子上的肉鬆鬆軟軟。這時候我們往往會自嘲道:渾身上下哪都不胖,只有肚子是胖的。

胖在中醫看來是寒溼積聚,有一個方子能把寒溼排出去,它就是《金匱要略》裡的腎著湯。不過,這個方子最初並不是減肥用的,而是治療寒溼引起的腰腿痛。

原文載:“腎著之為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翻譯過來,首先是身子重,走路邁不開腿,感覺腰部以下都是水。我們小時候喜歡到河裡玩,河水很淺,只沒到小腿,但是在河裡走路遠不如在岸上輕鬆自在,因為水是有重量的。

中醫裡頭,溼性重濁,又冷,說明跟寒溼有關。

其次坐著的時候也像是坐在冷水裡,腰部涼涼的,腰上像綁了五千個銅板,這重量可不小,動一下都很吃力,更別提走路了,時間久了,腰腿當然會痛。換個角度,如果肚子上有很多肉,是不是也會有這種感覺?

所以腎著湯主治可以是寒溼引起的腰腿痛,也可以引申為寒溼引起的啤酒肚、水桶腰。中醫向來有異病同治的說法,因為病機是一樣的。

腎著湯:白朮6克、炙甘草6克、乾薑12克、茯苓12克

四味藥材都擅長入脾,脾屬土,培土製水,把寒溼排出體外。

如何培土?

首先由白朮把脾胃之氣補上去,就像給氣球打氣一樣,看那氣球,充滿氣之前和之後,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白朮讓蔫頭呆腦的脾胃恢復活力,去把溼氣運化。

白朮這味藥還有一個作用,它本身是可以燥溼的。

茯苓健脾利溼,這就又不一樣了,所以我們總是強調每一味中藥都是獨特的,有時候雖然目標一致,但方式方法真的會有不同。

俗話說,水火不相容。水多了,火的力量就被削弱了,乾薑辛熱,給脾胃增添熱量,讓脾胃暖和起來。

乾薑有個親戚叫生薑,生薑和乾薑有區別嗎?區別很大,絕不僅僅是有沒有經過脫水這麼簡單。從選材上就已經把差距拉開了,乾薑是老薑,生薑是子姜。

生薑稚嫩,在同一個地方呆不住,總想到處走走,所以它雖然能暖脾胃,但是力量不集中。

乾薑比生薑資歷豐富,它總能恰當好處地向人們展示著自己“老辣”的一面,性格老練,味道辛辣,老辣這個詞完全符合中醫對它的定位。

生薑也辣,但比不過乾薑,濃郁的辛辣之味帶來的是能量上的突飛猛進。再說乾薑主要把能量釋放在脾胃,它不像生薑,容易“被外面的世界吸引”,它能沉澱下來,生薑卻做不到。

要讓脾胃暖和起來,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就能實現的,所以我們要找的這味藥材對它的基本要求是能守得住,在脾胃這個圈子裡慢慢地去釋放自己的能量,顯然,乾薑更有優勢。

但乾薑的力量還是不夠持久怎麼辦?配上炙甘草就好了。如果說乾薑是火,炙甘草就好比硬柴,優點是耐燒。

有一位姓李的女士,因為脾胃不好去看中醫,找的是誰呢?中醫名家黃仕沛先生。

李女士的問題是這樣的,食慾不好,吃不下飯,一碗飯勉強只能吃半碗,有時候隨便扒拉兩口就吃不下了。儘管吃的已經很少了,但飯後胃裡依舊脹得厲害,更讓她不解的是就連腰圍也明顯增粗了。

另外,她還比較怕冷,手腳涼,腰腿沉重,就像我們說的,感覺腰部以下都是水。

黃老開的方子裡即包含了腎著湯,加些調氣的藥物,解決胃中脹悶的問題。

經過近半個月的調理,各種不適的症狀開始好轉。這時候仍以腎著湯為主,在原方的基礎上再加些溫陽化溼的藥材,又喝了半個月,結果怎麼樣呢?

從2013年5月到同年6月,前後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多年的胃病基本調理好了。與此同時,她還驚喜地發現體重也下降了,以前穿不上的衣服現在也能穿得上了。

這位女士的本意是要調脾胃,結果卻歪打正著把體重減了下來。這真是意外收穫啊。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