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指揮過5大元帥和6名大將,晚年:若沒有犯錯,我就是元帥之首

他曾指揮過5大元帥和6名大將,晚年:若沒有犯錯,我就是元帥之首

1955年大授銜時,朱老總居十大元帥之首,他不僅軍功卓越,還是我軍的重要締造者之一,在黨和軍隊中擁有著無比崇高的地位,以他的威望位居元帥之首是實至名歸。然而,在授銜這一年有個人看到這則消息時後悔不已,如果當初若不犯錯的話,他就是元帥之首。回顧軍史,能夠與朱老總資歷相比拼的人非常少,這個人是誰敢說出這樣的大話呢?

北伐戰爭是革命軍史上的一場著名戰役,當時國民政府剛剛成立,孫先生雖然擔任大總統,但在全國各地還有很多的軍閥勢力不聽指揮,繼續在禍國殃民,於是在孫先生的帶領下發動了北伐戰爭。在兩湖一帶的戰場上,國民軍與軍閥展開了激戰,國民軍是建立不久的隊伍,而軍閥則是把戰爭當成家常便飯成長起來的軍隊,相比之下,國民軍在經驗方面陷入了劣勢,正當戰事膠著之時,一支“奇師”與葉挺將軍的獨立團打了一個配合戰而取得勝利。

當武昌插上革命軍的旗幟時,這支“奇師”擴充為第四軍,葉挺將軍的獨立團歸屬其麾下,而擔任軍長一職的就是這支“奇師”的師長張發奎,他所帶領的這個第四軍因軍功卓著被譽為“鐵軍”。看到這裡就應該知道,開國將帥裡有很多將領在剛剛參加革命時就在這個軍隊中效力,賀老總、陳老總、徐帥、葉帥、粟裕等開國將領,達11位之多,都曾在張發奎的指揮下作戰,可見其資歷確實深厚。

張發奎是個拿起筆能寫、拿起槍能打仗的指揮將領,未參軍前是學校的高材生,入伍後憑藉一手好文采考入陸軍學校,這樣的人才自然會吸引領導者的注意,孫先生一眼看中了他的才能,讓他做自己的貼身侍衛。在後來的戰場上,張發奎衝鋒陷陣成為了一名能打攻堅戰的指揮官,他的軍職也屢屢提升,1926年擔任12師師長,此時他剛好30歲。

可以說張發奎是在孫先生領導和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將領,因此他的思想中而厚,沒有那麼的極端,認為只要是為革命而走到一起來的,那就是一個陣營的兄弟,因此他善待每一個投奔而來的將領,其中就包括了11位開國將帥,和周總理等重要領導人也多次有過交集,一度曾是我黨想要爭取的對象。

只是張發奎態度始終不明朗,他幫助共產黨是一回事,加入共產黨是另外一回事,在他心裡幫助共產黨是出於對革命者的同情,畢竟當時都是跟隨孫先生一起走出來的將領,但是讓他加入時,他很現實地考慮到共產黨的處境。當時共產黨剛剛成立,可以用勢單力孤來形容,尤其蔣介石翻臉之後,共產黨的處境更加艱難,權衡之下他拒絕了我黨的橄欖枝。

張發奎資歷深厚足以讓蔣介石忌憚,一直追隨孫先生革命是他的最大本錢,只是在汪蔣對立時,他沒有把握好方向,站隊到汪精衛的立場,在汪蔣之間時好時壞的關係中,張發奎的處境也極其尷尬。後來汪精衛做了漢奸,他又及時與其撇清關係,這時他的立場就更加的尷尬了,拒絕了共產黨,在汪蔣之間又左右搖擺不定,後來跟隨蔣介石自然不會得到重用。

蔣介石是個唯親是用之人,能夠成為他的嫡系那都是一手栽培起來的人才,以張發奎的資歷如果當初直接站隊蔣介石,都未必能夠重用。確切地說是不敢重用,因為資格太老,他怕自己指揮不動,後來張發奎在汪蔣之間左右搖擺,以蔣介石多疑的性格肯定不會信任他,再加上後來張發奎的軍隊也沒什麼建樹,張發奎就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將領。

張發奎之所以後來沒了當年“鐵軍”的能力和氣勢,與共產黨有著莫大的關係。當初一起革命時,共同目標一致,共產黨人的勇敢與氣魄是國民黨所不具備的,而當時的“鐵軍”有很多共產黨的重要將領,才會給他立下了出彩的軍功。當張發奎左右搖擺不定時,這些共產黨的將領先後離開了“鐵軍”,因此,“鐵軍”不再“鐵”了,張發奎也就成了空架子。

張發奎後來始終被壓制在蔣介石的手裡,他鬱郁而不得志,當解放軍渡過長江之後,他也看到了國民黨的末日,出於心裡賭氣,他沒有跟隨蔣介石去臺灣,而是選擇在香港定居。因此晚年時,他看到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的名單時才會如此感慨,只是後悔晚矣,他這位元老級別的人物只能黯然地度過了晚年。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