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中小學生博物館研學教育得到了豐富的實踐和長足的發展,為培育和提升廣大青少年的精神素養與文化自信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2月開學以來,各地博物館與學校、社會機構都開啟了緊密的聯繫、合作,推出了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公共教育活動。博物館已成為中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第二課堂”。
文博資源形成多元教材
▲ 自2022年起,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與敦煌本地六所中小學聯合開展了“莫高學堂—敦煌文化進校園”的活動,積極探索館校合作的有效途徑。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館作為中華燦爛文明的縮影和承載,是充滿思想、知識和歷史經驗的聖殿。
在甘肅,新學期伊始,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的講解員就走進校園,開展了“莫高學堂——敦煌文化進校園”相關活動。“‘莫高學堂——敦煌文化進校園’項目始於2014年,最開始是與敦煌本地4所小學聯合開展,自2022年起增加至6所中小學。”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副部長宋淑霞介紹,在上學期的授課中,敦煌研究院在敦煌市6所中小學開設並完成了《敦煌壁畫中的霓裳美儀》《石室音畫 華筵唐音》《絲綢之路上的精靈——飛天》等課程,以引領青少年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提升青少年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敦煌研究院還開展了“莫高窟小小講解員”活動,該項活動是“館校合作”模式的有效探索,實現了文化遺產地與學校的共享共通共融。宋淑霞表示,目前已有200餘名“小小講解員”持證上崗,成為敦煌文化弘揚實踐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第六屆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三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
近日,第六屆全國青少年創·造實踐活動暨第三屆青少年文化科技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本次論壇吸引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項目團隊,展示了他們對“綠色低碳中國”和“鄉土中國”的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其配套展覽“鄉土中國——青少年文化科技作品展”也在故宮博物院同步舉辦。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博物館教育最為關注的受眾群體,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故宮博物院將廣泛與社會機構、學校合作,深入挖掘、闡釋故宮歷史文化資源,讓更多青少年獲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說。
紅色教育提升思政實效
▲ “聆聽革命文物故事 重溫紅色經典記憶”金山區中小學生春秋季社會實踐教育活動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啟動開展。
身處科技飛速發展、多元信息傳播的新時代,如何用好歷史這本教科書,將思政課講得入耳入腦入心,讓當代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所有紅色紀念館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
新學期開學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不斷迎來上海各中小學生的研學活動。3月1日,上海市金山區朱涇小學30餘位學生代表來到中共一大紀念館一大廣場觀看升旗儀式。當日,“聆聽革命文物故事 重溫紅色經典記憶”金山區中小學生春秋季社會實踐教育活動正式啟動。
“對於每一位參加這項活動的中小學生來說必將是一次難忘之旅。”中共一大紀念館副館長阮竣表示,近年來,把思政課堂從校園教室搬到校外場館,其模式受到了學生群體的熱烈歡迎。據瞭解,紀念館開發培育的“一大研學”紅色教育品牌已覆蓋金山區37所學校,惠及逾6萬名中小學生。
▲ 3月21日,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在北大紅樓正式啟動。
在北京的新文化運動的大本營、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大紅樓,3月21日迎來了新學期的第一批學生。當日,北京市中小學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在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正式啟動。經過2年的謀劃籌備,“瞻仰北大紅樓,重溫覺醒年代”走進北大紅樓課程正式開課。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表示,紀念館將充分發揮北大紅樓舊址的獨特資源優勢,激活北大紅樓“大課堂”屬性,激發廣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復興的信心和決心,培育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藝術實踐豐富美育手段
▲ 在浙江美術館寫生的孩子
三月的杭州西湖呈現出“春雨如酒柳如煙”的動人美景,坐落在西湖邊的浙江美術館也迎來了客流的小高峰。在浙江美術館的展廳裡,處處可見席地而坐、安靜臨摹畫作的學生。“美術館讓觀眾有了沉浸式的特殊觀展體驗,也為青少年提供了難得的美育教育現場課堂。”浙江美術館館長應金飛說。
近年來,浙江美術館與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共同推進“美術館學”的學科建設,充分發揮館校雙方的聯動關係,聯合院校師生共同創作作品,緊密的合作深入到浙江美術館的各大展覽中,如“大地史詩——中國大運河主題藝術展”“藝者風華——浙江油畫百年大展”等。
除了美術,近年來,非遺也被廣泛應用到美育活動中,逐漸成為學校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抓手。
▲ 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展的“中國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動邀請工藝美術大師或非遺傳承人親自教授孩子們動手實踐
不久前,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正式發佈了“非遺傳承小使者”招募令。3月18日,在春分來臨前夕,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啟“應時循節學非遺”二十四節氣系列研學活動,通過習歷史民俗、尋春分展品、賞經典詩詞、種蔬菜盆栽、制傳統美食等環節,帶領青少年瞭解春分時節的自然規律,品味春分文化內涵。
“該活動讓孩子們在動手創造中體會非遺之美,受到美的陶冶與潤澤。”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社會服務部主任李妍介紹,自去年開館以來,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面向青少年,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社教活動。“中國巧手”美育系列社教活動、“小小講解員”暑期培訓項目、“課裡有戲”、“二十四節氣系列”青少年研學活動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反響。
(統稿:劉源隆 參與採寫:劉源隆 李榮坤 於帆 彭澳麗 圖片由各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