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增湘藏《百衲本資治通鑑》出版

傅增湘藏《百衲本資治通鑑》出版

古典文獻學微刊 2023-03-04 12:01 發表於山東

傅增湘藏百衲本資治通鑑

[宋] 司馬光 編撰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叢書:續宋本叢書

出版日期:2023 年 1 月

價:19980.00 元(全20冊)


作者簡介

司馬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北宋史學家。陝州夏縣(今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一〇八六)九月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後人又稱其為“司馬溫公”。

內容簡介

本書為《續宋本叢書》之一種。所謂“百衲本”,即由三種或三種以上珍本的殘本拼配而成的一種次生性版本。在現存古籍中,蒐集建本殘帙種類最多的,是傅增湘先生所收藏的《百衲本資治通鑑》一書,集宋刊本七種合成,其中有五種版本,僅見於此本,不見於他處,而且大字精楷,印刷精善,版式字體猶存北宋遺韻傅增湘曾稱讚此書說:“綜觀全帙七種刻本,年代歷高、孝、光、寧四朝之遠,版刻聚浙東、建安各地之良;既為人所必讀之書,又多世所未見之本,可謂探四部之驪珠,不僅重千金之狐腋也。”可見其版本價值高。

本次以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影印本為底本。關於《資治通鑑》版本研究,多有尚待挖掘處,其重要刊本的版刻細節及遞藏過程,仍缺乏細緻檢證。例如紹興本的篋藏與補版,就有不少謎團還未解開。近代學者章鈺曾採用傅氏宋槧百衲本及其他宋本校勘清胡克家翻刻元刊胡三省音注本,創穫甚多,對此,日本學者尾崎康曾評論說,章鈺所用紹興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刊本,僅限百衲本所有。更以天祿本補校百衲本所缺,並校百衲本後印、修補之訛誤,則有待於後人。本書的出版可以促成相關研究的持續推進。

出版說明

《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宋司馬光編撰,宋劉恕、劉攽、範祖禹等協助。作為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取千三百餘年之事蹟,十七史之記述,萃為一書”,所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〇三),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九五九),年經事緯,要言不煩。元豐七年(一〇八四)十二月,書成,司馬光奏進於朝。越二年,即元祐元年(一〇八六)十月初四日,交付國子監在杭州鏤版。元祐七年(一〇九二),印造始畢。此本世稱元祐本、杭州本或國子監本,為後世《資治通鑑》祖本。今已不傳。
據《金史》卷八十《赤盞暉傳》:“從攻壽春、歸德,及渡淮為先鋒,遇重敵於秀州、蘇州,皆擊敗之,遂至餘杭。通糧餉,治橋道,暉之力為多。乃還,載《資治通鑑》版以歸。”此事應在南宋建炎三年(一一二九)冬(見《金史》卷三《太宗》天會七年、《宋史》卷二十五《高宗二》)。赤盞暉所掠是否即元祐本,學界向來說法不一,有說是範祖禹之子、兩浙轉運使範衝出於政治鬥爭之需要而重新主持刊刻的版本(參辛德勇《通鑑版本談》)。元祐本外,史籍可考《資治通鑑》之最早刻本為南宋紹興二至三年(一一三二至一一三三)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公使庫本,或即覆刻元祐本。此本於紹興二年七月初一日在紹興府餘姚縣刊版,於紹興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畢工進呈。此本之末有元豐七年十一月司馬光《進資治通鑑表》、獎諭詔書、元豐八年(一〇八五)九月十七日準尚書省奉聖旨重行校定元祐元年十月四日奉聖旨下杭州鏤版札子、紹興初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刊版監修及校勘者銜名。此本世稱紹興本或餘姚本,南宋建、鄂、蜀諸種版本,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於這一版本。
據尾崎康《〈資治通鑑〉的宋元刊本》一文考證,紹興本存世應有兩部,其中一部為原版無修早印本,印製當在紹興年間,為毛氏汲古閣藏本,清初歸項子昌,後歸季振宜;另外一部,經過補修,明嘉靖、萬曆間為顧從德、焦竑收藏,亦歸季振宜。兩部恐皆殘缺不全,清代前期,季氏混合兩部,配成全帙,此本後歸徐乾學,最終收歸清內府,加蓋乾隆皇帝印、天祿琳琅印,世稱天祿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此本“慎”字偶有缺筆,且版心刻工亦見個別與南宋中期補刻眉山七史姓名相同者,表明存在少量補版。
季振宜以此兩部殘卷配成一部足本之後,尚有剩餘,以顧從德、焦竑舊藏為主,摻雜毛氏汲古閣舊藏,仍有一百七十六卷,遂又以此配補其他宋本六種及部分鈔本,而成就一部百衲本(此據傅增湘說。尾崎康亦曰混配形成天祿琳琅本與百衲本最晚當在季氏收藏之時)。此本後為傅增湘所得,也是傅氏齋號“雙鑑樓”的其中一“鑑”(另一“鑑”為明初刷印的元刻胡注本《資治通鑑》,今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資治通鑑》另有諸多南宋建安坊刻本、元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魏天祐覆鵠山書院本、舊稱元興文署刻胡三省音注本、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孔天胤刻白文本、明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吳勉學刻本、清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胡克家影元刊胡注本等,皆稱善本。
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輯印《四部叢刊初編》,涵芬樓所藏《資治通鑑》即被收入。此本每半頁十一行,行十一字,原刻或為南宋慶元(一一九五至一二〇〇)以後刻本,元以後經修補版面重新刷印,又有八卷配補清代精鈔本。此本行格版式、字體與傅藏百衲本之第六種相似,隻字體稍拙劣,筆勢趨弱,不及建本之精好自然。同年,商務印書館據傅藏百衲本影印出版《百衲宋本資治通鑑》,並以涵芬樓十一行本對傅藏百衲本中的鈔本以及存在缺頁情況的部分卷數進行替換,實際上彙集了七種宋刻本和一種元覆宋刻本,臻至完善,影響甚大。
關於傅藏百衲本《資治通鑑》,傅氏《藏園群書題記》卷二《百衲宋本資治通鑑書後》有明確而詳盡的記錄:“《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用宋刊本七種合成,內紹興二至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刊本約居三分之二,大字建本約居五分之一,餘卷以密行小字宋本五種及鈔本八卷足成之。”並將此六種宋代建本分別著錄為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五字的“小字建本”;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字、白口的“南宋初建本”;半頁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的“黑口本”;行款與“黑口本”相同,而版心尺寸略小於此本的“密行細字本”;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的“大字建本”;半頁十五行、行二十四字的“南宋前期建本”。第一、第二、第六種,傅氏明確定為建本;另外兩種(即第三、第四種),傅氏未明確記述,但據其所述黑口情況,亦疑是建本。
傅氏介紹此百衲本中的紹興二至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本“版式字體猶存北宋古茂遺矩”,因為“公庫開版,例宜進御,故寫官削氏必選精良,校勘監修又皆時彥。且時屬南渡之初,舊工猶在。用是詳審齊整,迥然不同”,庶幾可謂“傳世諸本之冠”,並進而稱讚全書說:“綜觀全帙七種刻本,年代歷高、孝、光、寧四朝之遠,版刻聚浙東、建安各地之良;既為人所必讀之書,又多世所未見之本,可謂探四部之驪珠,不僅重千金之狐腋也。”
此本傅氏得之端方,淵源可考。傅氏《藏園群書經眼錄》述其來歷:“此百衲本《通鑑》季滄葦舊藏,餘丙辰歲獲之端匋齋方家,與家藏元胡氏音注本儷為雙鑑。其所集七本中,浙東茶鹽司本有北宋牒文,為現存《通鑑》最古者,餘均建本精刊。得書後與章君式之合校一過,經年始訖事,改正至夥,復郵致涵芬樓影刊流傳,與同好共之。”季氏之後,書歸汪士鍾,汪氏之後,書歸端方,再歸傅氏,又為涵芬樓影印。傅氏鈐有“傅增湘印”“江安傅增湘沅叔珍藏”“雙鑑樓藏書印”“藏園秘笈”“江安傅忠謀晉生珍藏”“佩德齋”“忠漠繼鑑”諸印。
此本所集七種宋本各有特色,下分別介紹之。
第一種,南宋紹興二年至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公使庫本,存—百七十六卷,卷次如下:卷一至八(卷一、二各缺一頁)、卷三十七至四十五(卷四十五缺一頁)、卷九十五至一百一十一(卷一百六缺一頁)、卷一百二十四至一百二十七、卷一百三十六至一百五十、卷一百五十九至一百七十六、卷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卷二百二十二至二百三十、卷二百三十六至二百三十七、卷二百四十一至二百九十三。原書版框高六寸六分,寬四寸七分。每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魚尾。版心上鐫通鑑幾,中鐫頁次,下鐫刻工名。字體方整渾厚。鈐有“宋本”“顧”“從德”“焦氏家藏”“項氏子昌”“毛氏九疇珍玩”“季振宜讀書”諸印,而項、毛兩家成一組,顧、焦兩家成一組,兩組印記不同時見於同卷同冊,適與其拼配情況符合若契;又有傅增湘等人印。卷一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一”,第二、第三行低兩格題“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充理檢使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第四行低三格題“周紀一”,卷一尾題“資治通鑑卷第一”。卷二百四十一、二百四十九卷末各有“左文林郎知紹興府嵊縣丞臣季祐之校正”一行,書末補鈔司馬光上表等。有少數南宋前期補版頁,亦有仍缺之處。傅氏雲避諱至“構”字止,“慎”字間有剜去痕跡。原版“慎”字缺末筆達八十處左右,亦有少數不避諱處。
影印本收—百五十八卷,替換卷四十三、四十五、一百六、一百五十九、一百六十、一百七十、一百七十一、一百八十、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五、一百八十七、一百八十八、一百九十一、一百九十六、二百六十、二百六十三、二百九十、二百九十一。
第二種,南宋前中期建本,孝宗朝佳槧,存十一卷,卷次如下:卷十一至十六(卷十五、卷十六各缺一頁)、卷二十三至二十七。每半頁十五行,行二十五字。原書版框高六寸二分,寬四寸四分。黑口,左右雙邊,三魚尾。版心上鐫正監幾,下鐫頁次。無字數,無刻工名。點畫勻整,字體略長,刻有鋒穎。鈐有“宋本”“東吳沈天用記”“季振宜讀書”“藝芸主人”“汪士鍾印”諸印。卷十一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十一”,第二、第三行低半格題“翰林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兼侍講同提舉萬壽觀公事兼判集賢院上護軍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銜名較第一種更長,建刊本多用此銜,卷十一尾題“資治通鑑卷第十一”。傅氏雲避諱至“敦”字止,而“敦”“燉”字約有數處不缺筆。然版式、字體風格顯示由南宋前期進入中期之特色,則或有避“敦”字處,亦不足為異。
影印本收九卷,替換卷十五、十六。
第三種,南宋前期建本,光宗以前刻本,存八卷,卷次如下:卷十九至二十二(卷二十、二十二各缺一頁)、卷三十至三十三。每半頁十四行,行二十四字。原書版框高五寸六分,寬四寸一分。黑口,雙魚尾,左右雙邊。版心上鐫正監幾,下鐫頁次。無字數,無刻工名。字體疏秀古勁,類似南京圖書館所藏《唐書》。鈐有“宋本”“季振宜藏書”“藝芸主人”“汪士鍾印”諸印。卷十九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十九”,第二、第三行低兩格半題司馬光銜名,文字同第二種,卷十九尾題“資治通鑑卷第十九”。卷三十首尾題、卷三十一與卷三十二首題、卷三十三首尾題作“司馬溫公資治通鑑卷第幾”,與其餘各卷首不同。敘不同事處空格。首尾題不統一,為建刊本之常態。儘管有首尾題及版框大小之差異,但行格、版心、字體等皆類似,不妨視為一種版本。字體往右斜上程度不如第二種,可以推測刊刻時間稍早。“敦”字不避。
影印本收卷十九至二十一。
第四種,南宋前中期建本,存二十卷,卷次如下:卷三十五至三十六、卷四十六至五十二、卷六十九至七十五、卷一百一十九至一百二十一、卷二百二十一。原書版框高六寸二分,寬四寸四分。每半頁十六行,行二十七字,有少數二十八字、二十九字處。黑口,左右雙邊,雙魚尾,偶作三魚尾。版心上鐫正監幾,下鐫頁次。無字數,無刻工名。字體稍帶南宋前期特色。鈐有沈天用、季振宜、汪士鍾三家印記。卷三十五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五”,第二、第三行低一格題司馬光銜名,文字同第二、第三種,而改行位置各卷或微異,卷三十五尾題“資治通鑑卷第三十五”。敘不同事處加白圈。避諱至“慎”字止,但不嚴謹。
影印本收十九卷,替換卷一百一十九。
第五種,南宋前中期建本,光宗以前刻本,存八卷,卷次如下:卷五十三至五十六(卷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各缺一頁)、卷二百三十二至二百三十五。原書版框高六寸三分,寬四寸五分。每半頁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夾雜少數黑口頁,左右雙邊,雙魚尾。版心上鐫正監幾,下鐫頁次。字體古雅疏勁,刻工極精。行格與第四種同,而似屬不同版。卷五十三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第二、第三行低一格題“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知制誥判尚書都省兼提舉萬壽觀公事上護軍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卷五十三尾題“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避諱至“慎”字止,“敦”字不避,“郭”字凡八見而皆不缺筆。
影印本收五卷,替換卷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六。
第六種,南宋中期建本,存六十二卷,卷次如下:卷五十七至六十八(卷五十八缺二頁、五十九缺一頁)、卷七十六至九十四(卷八十三缺六頁半、九十一缺半頁、九十四缺二頁半)、卷一百一十二至一百一十八、卷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三、卷一百二十八至一百三十五(卷一百二十八缺二頁半)、卷一百五十一至一百五十八、卷一百七十七至一百七十九、卷二百三十八至二百四十。原書版框高六寸六分,寬四寸三分。每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夾雜少數白口頁,左右雙邊,雙魚尾。版心上鐫通幾,下鐫頁次。無字數,無刻工名。大字精楷,秀麗方峭,刻工極有鋒穎,紙質瑩細,墨氣致佳,頗似黃善夫本《史記》、劉元起本《漢書》,是“建本之最佳者”。鈐有“希之”“嚴蔚”“二酉齋”“二酉齋藏書”“吳郡欽尗家藏”“萬卷堂圖書印”“懷古閣藏”“汪士鍾印”“閬源真賞”“季振宜印”“御史之章”諸印。卷五十七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七”,第二、第三行低半格題司馬光銜名,文字同第五種,但卷七十九至九十四等銜名作“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殿修撰權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上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肆佰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又與其他卷不同,卷五十七尾題“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七”。避諱至“郭”字止。此版刊刻時間,當與南宋中期建刊十史同時,可大約視為慶元年間刊本。
影印本收五十五卷,替換卷五十八、五十九、七十九、八十三、九十一、九十四、一百二十八。
第七種,南宋前中期刊本,存一卷,即卷二百三十一。原書版框高五寸七分,寬四寸二分。每半頁十五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雙魚尾。版心上鐫監幾,下鐫頁次。無字數,無刻工名。鈐有“宋本”“藝芸主人”“汪士鍾印”諸印。卷二百三十一首頁第一行題“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一”,第二、第三行低一格題“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二百戶食實封玖佰戶賜紫金魚袋臣司馬光奉敕編集”,文字不同於同為十五行之第二種,卷二百三十一尾題“卷終”。敘不同事以空格為區隔。避諱至“慎”字止,“慎”字凡五見而皆缺筆,避諱較嚴,參以字體風格推測,刊刻時間不當晚於南宋中期。然僅見一卷,不敢遽斷。
影印本收一卷。
傅藏百衲本七種,其中茶鹽司本即第一種全書末尾補鈔司馬光上表等,影印本已抽換,故行格、改行皆不同。傅藏百衲本原書補鈔司馬光“上表”二頁半,第三頁左半首空二行“元豐七年十一月”進呈五名列銜,末尾空三行。第四頁右半頁錄“獎諭詔書”,左半頁空行。第五頁“元豐八年”“重行校定”兩行、“元祐元年”“杭州鏤板”兩行,並校定官範祖禹等十名、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呂公著等三名官銜,末尾空六行。第六頁兩浙東路茶鹽司校刊記三行,其下無校勘監視等列銜。
又第二至第七種,六種皆南宋建刊本,其中除了第六種為中期刊本,其餘五種無論字體、避諱,都更接近早期刊本。五種字體、版式皆類似,不同之處,首先在行格,其次在司馬光銜名,又於敘不同事時格式略有區別。尾崎康認為,上述七種刊本,除第六種,竟皆殘本,“又皆孤本,無其他傳本,無兩種版本同一頁可以比較,但以《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鉅著,頁數較《唐書》更多,則一部建刊本先後不同卷頁出現如此幅度之差異,不足以為奇。……然若如此說,則南宋前中期,建安一地竟出五種《資治通鑑》版本,又是筆者所不敢相信。今別無傳本,只得存疑。”
商務印書館影印傅藏百衲本之具體過程,傅增湘《雙鑑樓所收百衲宋本通鑑後記》及與張元濟通信述之甚詳,此不贅言。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抽換情況。
民國七年(一九一八)十一月,張元濟致信傅增湘,談論出版流程,提到此事:“《衲鑑》允就原本描補付影,自當酌量妥辦。尾卷鈔跡甚新,疑是尊處新鈔,故欲得其原本。來示云云,想是舊鈔,則無可查究矣。補換隻能用全卷,斷無抽換一二頁之理。惟內有一種與敝處所購孔氏本行款相同者,前後銜接則不妨耳。”民國八年(一九一九)三月,為經營計,張元濟決定並不明言抽換事,又為此努力打消傅氏疑慮:“奉二月二十七日手示,並《衲鑑》跋語,謹誦悉。宋體字模四周均稍有餘地,前寄去印樣看去似疏,實已無可再密。次號字或可免,然現在尚未製成,只可將就。又原有每種卷數一一開列,經敝處抽換鈔配及蛀損各卷,頗有不符。前示謂恐購者饒舌,今始恍然。然鄙意以為可以不必如此清晰,擬將來稿某種原有若干卷及右第幾種之右字刪去,其餘一切照排,便覺無甚痕跡。附記一段,於末句下加‘又影印之本因為紙幅所限,故視原書尺寸稍有減縮’數語,於事實較為符合,想購者亦不至有抽換過多之嫌,想尊意亦以為然也。”(見《張元濟書札》)
傅氏《後記》對此亦有完整記述:“餘既為此記,其明年,以全書寄南中商付影印。會涵芬樓主人得宋刊十一行本,行款與前稱建本正同,而闌外有字,是宋時據建本翻雕者,首尾特為完整。於是舉此帙中鈔配與缺損卷頁各為抽換,期歸精整,故印本與前記不盡合。己未初春告成,附識同好。”張元濟用涵芬樓十一行本抽換傅藏百衲本的卷首、卷末,鈔本八卷(卷九、十、十七、十八、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二百九十四),以及存在“殘損卷頁”情況的宋刻本三十六卷,計四十四卷。
三月,傅藏百衲本以當時的先進技術金屬版順利影印出版,計八十冊,八函。原書高二十七點二釐米,寬十五點七釐米。首冊有沈曾植題簽:“百衲宋本資治通鑑  寐叟署檢。”書前牌記為“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圖書館影印”。另書末有一頁說明:“本館借到雙鑑樓藏百衲宋本《資治通鑑》,用金屬版影印,與原版真跡比較,無毫釐之差。大雅君子,幸賜鑑察。如有翻印,千里必究。民國八年春上海商務印書館謹白。”同年秋,所印四百部幾乎銷售一空,張元濟即考慮加印,可見其受歡迎之程度。
傅藏百衲本《資治通鑑》集合宋刻、鈔本而成一全帙足本,其中不少本子,僅於此得一見,存續之功不可泯也。關於《資治通鑑》版本研究,多有尚待挖掘處,其重要刊本的版刻細節及遞藏過程,仍缺乏細緻檢證。例如紹興本的篋藏與補版,就有不少謎團還未解開。近代學者章鈺曾採用傅氏宋槧百衲本及其他宋本校勘清胡克家翻刻元刊胡三省音注本,創穫甚多,對此,日本學者尾崎康曾評論說,章鈺所用紹興三年兩浙東路茶鹽司刊本,僅限百衲本所有。更以天祿本補校百衲本所缺,並校百衲本後印、修補之訛誤,則有待於後人。希望本書的出版可以促成相關研究的持續推進,特取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此本,原大影印,以饗讀者。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文獻出版中心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目錄

第一冊
資治通鑑序
資治通鑑卷第一至第十六
第二冊
資治通鑑卷第十七至第三十三
第三冊
資治通鑑卷第三十四至第五十二
第四冊
資治通鑑卷第五十三至第六十五
第五冊
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至第八十一
第六冊
資治通鑑卷第八十二至第九十三
第七冊
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至第一百六
第八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至第一百一十八
第九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九至第一百三十一
第十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三十二至第一百四十四
第十一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十五至第一百五十九
第十二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六十至第一百七十四
第十三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十五至第一百八十八
第十三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九至第二百四
第十五冊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至第二百二十一
第十六冊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至第二百三十八
第十七冊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三十九至第二百五十三
第十八冊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四至第二百六十八
第十九冊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六十九至第二百八十二
第二十冊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三至第二百九十四
進資治通鑑表
獎諭詔書
元豐八年九月十七日準尚書省奉聖旨重行校定元祐元年十月四日奉聖旨下杭州鏤版札子
紹興初兩浙東路提舉茶鹽司刊版監修及校勘者銜名
雙鑑樓所收百衲宋本通鑑後記

底本書影

感謝楊慧紅女史提供書訊!

排版:牧獻

審核:拊石

邱居里點校《資治通鑑考異》出版

張國剛《〈資治通鑑〉通識》出版

吳玉貴《資治通鑑疑年錄》再版

李全德《〈資治通鑑〉史話》出版

姜鵬《司馬光與〈資治通鑑〉》出版

張元《歷史的那一幕:〈資治通鑑〉的細節解讀》出版

張國剛《〈資治通鑑〉與家國興衰》出版

陳勇《〈資治通鑑〉十六國資料釋證【前秦、後秦國部分】》出版

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資治通鑑》研究述評(1986-2015)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