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吐魯番】4.30-5.6 | 首屆新疆回鶻石窟藝術研修班要開課啦!

【五一·吐魯番】4.30-5.6 | 首屆新疆回鶻石窟藝術研修班要開課啦!
守護國保 / 傳承文化

今年五一假期,吐魯番學研究院發起,歷史講壇、新疆萬里西行文化研學院承辦“首屆新疆回鶻石窟藝術研修班”就要開課啦!

吐魯番學研究院、北庭學研究院兩大研究院的四位專家老師,通過四節專業課程,結合回鶻石窟、特窟實地研學帶你係統學習新疆回鶻石窟藝術!

吐魯番學研究院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學會的首任會長季羨林先生曾經說:“與敦煌學有密切聯繫的是吐魯番學。…… 它也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由於兩者關係密不可分,有時候合稱敦煌吐魯番學。

2005 年 ,吐魯番地委、行署決定成立了吐魯番學研究,並聘請我國著名文物學家謝辰生先生首任吐魯番研究院院長。

研究院負責吐魯番學學術研究工作;開展吐魯番文物古蹟的保護、研究、考古調查、清理、修復;承擔區域內古遺址的保護修復和研究任務。


承擔區域內洞窟遺址中畫、彩塑的臨摹洞窟藝術的理論研究;負責對區域內古墓葬的發掘、整理、出土文物的斷代、內容的研究;負責對區域內出土文書和出土織物等有機質文物的整理與研究。


承擔吐魯番學文獻研究數據的收藏、管理和出土文物的收藏與管理及對外交流,並建立吐魯番學信息網站;負責編輯出版學術刊物《吐魯番學研究》,同時負責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和學術會議論文集及吐魯番學的讀物等。

— 北庭學研究院 —

2016年,世界文化遺產北庭故城保護傳承與展示利用研討會暨北庭學研究院揭牌儀式在新疆吉木薩爾縣舉行。


“北庭學”是以北庭故城遺址為基地和學術平臺,全方位梳理,系統研究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面復原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區的歷史、物質文化史、自然地理、人文、生態環境的面貌的學科。


北庭學研究院立足於北庭故城遺址的保護與研究集合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考古發掘、學術研究與博物館展陳等方式,提升北庭故城遺址保護與研究水平。使北庭學成為繼“敦煌-吐魯番學”後又一國際化區域性文化學科。

///

專|家|團|隊

陳愛峰老師
吐魯番學研究院

歷史學博士,研究館員,吐魯番學研究院副院長,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一批有突出貢獻專家優秀專家。

單愛美老師
吐魯番學研究院

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學》雜誌執行編輯。

西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研究生畢業,主要從事漢唐考古、歷史文獻、名物考證、博物館學。現為吐魯番學研究院《吐魯番學》雜誌執行編輯,兼任吐魯番市委黨校“文化潤疆”“新疆四史”講師,講授《多元一體的吐魯番歷史》。

王龍老師
吐魯番學研究院

吐魯番學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副研究館員。

先後參與或主持吐峪溝石窟寺考古、吐魯番長城資源考古調查與發掘、吐魯番伯西哈石窟考古發掘、輪臺卓爾庫特古城考古發掘、吐魯番也木什墓地考古發掘、吐魯番加依墓地考古發掘、吐魯番西旁景教遺址考古發掘等多個項目。

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疆絲綢之路沿線出土料珠的成分體系與製作工藝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疆加依墓地考古發掘報告的整理與研究”及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吐魯番勝金店墓地考古發掘資料整理與研究”。公開發表學術專著1部《高昌石窟壁畫線描集·吐峪溝石窟》。撰寫考古發掘簡報、報告及相關學術論文二十餘篇。

楊傳宇老師
北庭學研究院

新疆北庭學研究院文博館員、美術學碩士

主要研究關於新疆佛教美術和北庭學相關內容,近年對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有比較全面的理解。曾參與和主持多項自治區級、州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研|修|重|點

— 課程專業性 —

楊傳宇:《妙相莊嚴,威光赫奕-高昌回鶻佛寺


陳愛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回鶻石窟藝術的典範

單愛美:《吐魯番宗教思想及其藝術風格


王龍:《吐峪溝石窟考古新收穫



— 石窟代表 —

吐峪溝石窟:高昌國王皇家寺廟


伯西哈石窟:高昌回鶻時期石窟


勝金口佛寺遺址:唐至元代的佛寺遺址


交河谷西石窟高昌回鶻時期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最豐富的石窟

※ 含不開放石窟及特窟


— 內容系統性 —

在博物館,通過文物學歷史背景


在古城遺址,實地探訪文明遺蹟


在石窟,親身體驗回鶻藝術特徵


在課堂,聽講座系統的總結知識


結課後,頒發結業證書順利畢業!



— 文化獨特性 —

吉木薩爾縣是北庭都護府所在地,也是回鶻文化涵蓋的地區。研修通過探訪兩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三處世界文化遺產、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瞭解吐魯番所特有的高昌回鶻文化

  班級名額有限,抓緊報名哦! 

///
課|程|表

///

在天山以北的北庭故地

以吐魯番地區為代表的
一座座高昌回鶻佛教遺址

猶如明珠散落在絲路南北

回鶻人
原本信仰薩滿教

公元 762 年
牟羽可汗崇奉摩尼教奉為國教
而摩尼教又與粟特人有關
到高昌回鶻時期
佛教成為了回鶻國教
此時多種宗教並存達到了頂峰

自唐宋時期開始
回鶻人以高昌城為中心
在吐魯番地區建立了政權

使得這裡留下了豐富的

佛寺遺址、石窟遺蹟

費用詳情

15800 元/人


兩位以上同報:14800 元/人

早鳥價14800 元/人

(截至4月9日)


【單房差:1680 元/人】

識別二維碼報名

費用包含

  1. 講師:研究院專家+專業講師深度講解

  2. 講座:四場研究院專家講座

  3. 活動:高昌之夜晚會、絲路歌舞

  4. 服務:全程領隊貼心服務

  5. 門票:全程景點石窟門票及特窟費

  6. 交通:舒適空調大巴

  7. 住宿:七晚五星酒店或當地最好酒店

  8. 餐食:七頓自助早餐、十一頓正餐、兩次晚宴

  9. 設備:無線講解器

  10. 保險:旅行意外險


費用不含

1. 往返烏魯木齊、吐魯番的大交通費用

2. 未提及的其他費用

報名後有事退出怎麼辦?

1.集合日前5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實際未產生費用(有可能包含門票、餐費、住宿等);

2.集合日前5天以內,所有費用將無法退款。

新疆地區石窟壁畫

主要體現為

回鶻、龜茲、漢地三種風格

在“新疆回鶻石窟藝術研修班”結束後

學友可自行選擇參加前往庫車的

龜茲石窟探訪延長線

///

內容預習

一、石窟佛寺


吐峪溝石窟佛寺(國6)

吐峪溝石窟佛寺

吐峪溝石窟是新疆東部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群。這裡地處火焰山山脈,向南為洋海坎古墓,向北則為蘇貝希古墓,為連通火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追溯到5世紀,吐峪溝石窟的環境比現在更為溫暖和溼潤,所以在當時,吐峪溝是一處溫暖潮溼的綠洲。

吐峪溝石窟全景

吐峪溝石窟壁畫

吐峪溝石窟興建於443-460年之間,北涼在這段時期統治著高昌,北涼的統治對高昌佛教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史》記載,高昌國有八城,皆有華人。北涼滅亡後,到麴氏高昌時,皇室對佛教的重視只增不減。據《西州圖經》記載,在唐朝時吐峪溝石窟被稱為丁谷窟,佛窟規模不減,並有修繕。高昌回鶻期間,石窟被修繕。數百年間,吐峪溝石窟榮登東疆第一寶窟之位。至公元15世紀時伊斯蘭的到來,吐峪溝石窟遭才被廢棄。

吐峪溝石窟佛寺出土文書殘片
現有90餘個洞窟,其中有編號46窟,按石窟窟形來分分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縱券頂窟;按類型來分分為支提窟、毗訶羅窟和講經窟。吐峪溝石窟僅有8窟殘存壁畫分別是1、12、20、38、40、41、42及44號洞窟。關於壁畫內容曾有佛教壁畫或摩尼教壁畫之爭。通過對38號石窟、44號石窟的研究,學者認為其壁畫是收到龜茲文化的影響的佛教藝術畫。壁畫的內容包括佛或彌勒說法圖、千佛和比丘祥觀圖等。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國2)

柏孜克里克石窟全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南北朝後期,經歷了唐、五代、宋、元長達七個世紀的漫長歲月,這裡一直是高昌地區的佛教中心,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

柏孜克里克第20窟  行道天王圖

柏孜克里克第21窟  明王像

十三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後,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

柏孜克里克第33窟  奏樂婆羅門

19世紀初,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但劫餘的佛座華麗精緻,殘餘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豔奪目。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


伯西哈石窟(國7)

伯西哈石窟一號佛寺

伯西哈石窟k4內部壁畫

伯西哈石窟是一座唐宋時期高昌回鶻佛教石窟,共有10窟,第1、2、3、4、5窟為一組禮拜窟,其中第3窟為中心柱窟,其餘均為縱券頂方形窟。洞窟壁畫剝蝕較嚴重,但第3窟的回鶻供養人像和回鶻文榜題、前室頂部所繪月天及其眷屬、東壁所繪多個情節的《維摩詰經變》保存尚可。繪畫風格受中原影響較大,尤其是《維摩詰經變》在新疆石窟寺中十分罕見。洞窟上方保存有佛塔等地面遺蹟。

k4西壁淨土變

伯西哈第3窟壁畫


勝金口佛寺遺址

勝金口石窟全景

勝金口佛寺遺址

勝金口千佛洞是唐代至元代的一處佛寺遺址。此佛洞分為山腰兩部分,山麓兩部分。其中在山麓中進行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文書、佛經、唐“開元通寶”等文物。文書用波羅蜜文寫就;佛經中有梵文和漢文兩種文字。

菩薩像殘片

勝金口石窟壁畫

在已發現的10個佛洞中,其中的3個還存有殘餘壁畫,有云紋蓮花圖、枯木寒鴉圖、葡萄滿枝圖、垂柳成蔭圖、千佛像圖等。另外,在一些洞窟中還發現有回鶻文題記、寫經等文字。

勝金口石窟壁畫


二、古城遺址


北庭都護府遺址、西大寺遺址

(世遺、國3)

北庭都護府遺址位於吉木薩爾縣城以北的沖積平原上,東臨東河壩,西接西河壩。城址平面佈局略呈長方形,城池佈局受唐長安城影響,分為內外兩城,城池為不規則長方形分佈,內城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於外城中部略偏東北部,城牆周長3003米,官署多居其中。


外城規模較大,城牆周長4596米。外城之北還有低矮的羊馬城,內外城牆都有馬面、敵臺、角樓和城門。外城北門還有甕城,城外有天然河環繞成護城河,城牆的建築方式為夯築,高約5—7米,寬約7—8米。

702年設立北庭都護府時改原庭州城而建,景雲二年(711)北庭都護府升為北庭大都護府。709年,吐蕃曾攻佔此城;高昌回鶻時為其夏宮;元代時在此設行尚書省、統領全疆;城址因戰火荒廢於明代初期。北庭都護府遺址是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歷史名城,歷史上曾對新疆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鶻佛寺,位於北庭都護府遺址之西1公里處,西臨西河壩,東面有水池,周圍地勢平坦,現多已開發為農田。古寺為高昌回鶻王國皇家寺院遺址,專供王室成員供養佛像之用。

王者出行圖

供養菩薩行列

佛寺殘跡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0.5米,東西寬約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築,地面以下為夯土臺基,整個建築分南北兩個部分,南面為殘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庫房等建築群;北面為正殿,其四周築洞窟,兩部分銜接成一整體。東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殘跡,窟內殘留有高昌回鶻時期的壁畫若干,建築材料為土木結構。

現殿窟內殘存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等塑像,壁畫內容主要為千佛、菩薩、護法、經變故事,間有回鶻文、漢文題記,為研究維吾爾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和建築技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大寺由於出土大量回鶻時期的壁畫及回鶻文題記,歷史價值極高。


交河故城遺址(世遺、國1)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築城市,是全中國唯一一處保存有漢代城市遺址的文物單位,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僅有標本。也是我國保存兩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遺蹟,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交河故城。

貫穿故城中部的中央大道將故城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區的中部為官府區(衙署區),周圍是院落區。西區和城區北部為寺院區,現在能辨認的就有50餘座,城北部空地還有101座排列整齊的佛塔,小方塔每25座一組,共四組,中間有一座大方塔。城區的西北部則是墓葬區。

從城南部南城門進入城市,經甕城,有一條長350米,寬10米的南北大道,它是交河故城的主軸線,城東有一城門通向崖底,實際上是一個防禦工事,大道的北部就是最大的寺院。

高昌故城遺址(世遺、國1)

高昌故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由西漢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建造。13世紀末,因戰亂廢棄。專供王室成員供養佛像之用。

現殿窟內殘存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等塑像,壁畫內容主要為千佛、菩薩、護法、經變故事,間有回鶻文、漢文題記,為研究維吾爾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和建築技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高昌故城出土摩尼教庇麻節圖


臺藏塔(國5)

臺藏塔遺址是唐代至高昌回鶻王國時期單體佛寺遺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體量最大且保存較為良好的同年代佛寺遺址。臺藏塔繼承健馱邏國建築的風格,是平面呈“回”字形的方形佛寺,朝向南偏西。臺藏塔殘高超過19米,塔外牆由黃土夯築而成,內側則採用土坯錯縫砌築,臺藏塔每面牆殘留有許多絍木孔。

臺藏塔塔身外壁向上逐層收分,大致分為三層臺階,東南壁和東北壁牆保存較為良好,東南壁北部已坍塌,每層均有佛龕。東北壁西段被水沖毀,其形制與東南壁大致相同,不過最下為無佛龕的臺基。西北和西南壁損毀嚴重,臺藏塔的門位於西南壁中部。臺藏塔遺址出土有少量陶片以及一件陶紡輪,另外還出土有光緒通寶和新疆紅錢錢幣,在牆體夾縫中出土過唐日曆殘頁文書。


阿斯塔納古墓群(國3)

阿斯塔納古墓群 全景

墓內屏風

阿斯塔納古墓群是西晉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共有墓葬500餘座,總面積達10平方公里。由於吐魯番少降水,強蒸發的氣候條件,導致該古墓群大量的古屍得以風乾保存,也得以保存了大量的隨葬器物。

墓主人生活圖

彭夫人隨葬衣物疏

除此之外,墓中還有許多紙本文書畫作,歷經千年而不腐爛,被考古學家視為珍寶。這些重要的文書為了解唐代吐魯番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流的歷史打開了一扇窗戶。多數墓中都發現隨葬有伏羲女媧圖,這作為一種當地流行的葬俗,反映了中原文化對邊疆地區的影響。一般有機物尤其是食物在墓葬中往往難以保存。但由於吐魯番乾旱的氣候環境,墓葬中出土了極為罕見的麵點食物,種類有餃子、饢、糕點等。

阿斯塔納古墓出土 唐代麵點




坎兒井(國6)

在吐魯番這樣蒸發量巨大的地方,只有在地下製造一條水渠才能保證人和農田的供水。新疆人民真的挖了這樣的地下暗河。全新疆有1600多條坎兒井,在吐魯番的坎兒井數就能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年徑流量達 2.94億立方米。

吐魯番耕地的一半都要靠坎兒井的水來灌溉的。坎兒井引來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為養育吐魯番人民、灌溉萬傾良田的生命線。



三、博物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國家一級)

彩繪天王踏鬼俑

伏羲女媧娟畫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共收藏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5萬餘件,其中一級品288件。有絲毛棉麻織物 (包括錦、綺、綾、羅、紗、縵、絹、印染、刺繡等大量漢唐絲織品,毯、氈、絛帶、刺繡等古代毛織品),多種文字 (漢文、回鶻文、 佉盧文、吐火羅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 書寫的文書、簡牘,晉唐時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紙本、絹本人物,花鳥繪畫,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徵的青銅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飾與工藝品。此外,還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屍標本等。

高昌貴族供養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集中展示了超過12個少數民族的工藝品和文物。設“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歷史文物陳列”、“新疆民族風情陳列”、“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乾屍展覽”、“歷史的豐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覽”四個常設展覽。

大明通行寶鈔

《唐律疏議·名例律》殘卷

《新疆古代歷史文物陳列》


戴帷帽仕女騎馬俑

司禾府印

展出歷史文物700多件,集中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類精品文物,特別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發掘的大量珍貴文物,展示了新疆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和新疆地區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發展階段的歷史概況。

金樹形飾片

銅弩機

展覽中央大廳為圓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貌沙盤,歷史展廳的西域都護府、新疆境內絲綢之路沙盤,展出的文物有石器、陶器、木器、文書、毛、棉、絲織品、青銅器、鐵器、玉器、各類雕塑、繪畫、巖畫、金銀器、貨幣、食品等種類齊全,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另有新疆各地出土的各類漢文、龜茲文、焉耆文、回鶻文等各民族文字簡牘、文書、信件、經文等重要文物。

雙耳彩陶罐

蓮瓣紋陶罐

龍舞海浪紋貼花青瓷盤

《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乾屍展覽》


向右滑動有乾屍

該展展出數具古屍,輔助陳列了大量隨葬精品文物,整個陳列分為羅布泊的樓蘭居民、小河—埋葬千口棺材的墓地、戴金額面具的營盤人、扎滾魯克的彩繪麵人、精絕國夫妻情、阿斯塔那地宮的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等7個單元。展品的佈置與陳列極富想象力,特別值得一看。

《瀚海霓裳——西域服飾的記憶》

紅地對人獸樹紋罽袍

該展展出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幾百幅復原圖。上至3800年前後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從先秦服飾,到西域漢晉服飾,到隋唐五代服飾,再發展為紅帶系寶冠、金錦襯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飾,最後演變為具有民族風格的明清西域服飾。

煙色地狩獵紋印花絹


吐魯番博物館(國家一級)

吐魯番博物館

美麗巨犀化石

吐魯番博物館藏品分為35種,包括石、陶、木、銅、鐵、金、銀器、錢幣、毛麻絲織品、皮質品、木雕、泥俑、繪畫、考古人類學標本、動植物化石標本、糧食、乾果及各類食品等。藏品數量有2063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707件/套,一級文物120件、二級文物149件、三級文物438件。

吐魯番博物館摩尼教信札

卜天壽寫本《論語鄭氏注》

吐魯番出土文書

吐魯番博物館基本陳列有《吐魯番地區通史陳列展》《巨犀化石陳列展》和《吐魯番出土文書、金銀幣精品展》三個部分。藏有舉世聞名的吐魯番美麗巨犀化石、吐魯番文書、吐魯番彩陶、出土毛紡織品、吐魯番乾屍等鎮館之寶。

向右滑動有乾屍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