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就沒有什麼鐵飯碗了

很快就沒有什麼鐵飯碗了

近日,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的一場招聘會火了,因為,在招聘會現場,有多家餐飲公司、酒店在招聘服務員、傳菜生、洗碗工、前臺接待等,而薪酬最低的只有2000元。很多網友感嘆“學歷貶值”,不勝唏噓。

隨即官方解釋,這是政府組織的大型招聘活動,“學校僅提供場地”有很多“社會人員”參加云云。言下之意,都能理解。

然而,這是“2023‘鄭’聚英才職等你來”鄭州市人才招聘進校園活動的首場。對“社會人員”開放是真的,校方提供場地也是真的,網友口中的“學歷貶值”還是真的。

可以理解官方解釋“模糊處理”的苦衷,但這並不能改變大學生就業“下沉”的現實。


二十年擴招,學歷是不值錢了

“下沉”是必然的,而且早有端倪。先是高職不高、大專不大;很快就是三本非本,後來索性取消了;再後來連二本也不怎麼“本”。輪到“一本”不過是時間問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就是一本高校,洗碗工、收銀員的“人才招聘”不是也進校園了嗎?

經歷了二十年的大學擴招,“學歷貶值”並不意外。2000年,中國高校應屆生人數為100.9萬人。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首次突破了800萬人。到2022年,這一數字已經突破了1000萬,是2000年的10倍。學歷稀缺性大幅下降。

而且,2022年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僅為800萬左右。隨著人口拐點到來,這一數字還會下降。按照目前中國高校的“學歷產能”,新增就業人口“人均大學生”並不遙遠。還談何稀缺性呢?


“缺乏高學歷人才”是想當然的誤解

多年來中國社會“缺乏高學歷人才”的說法在國內非常普遍,但是其中存在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沒有注意到學歷人口占比在各年齡段的分佈。中國大專以上學歷人口2.2億人,約佔總人口的15%,僅為美國的四分之一。這一巨大差距成為“大力推動高校擴招”的口實。

然而,擴招派“忽視”了中國高學歷人口在不同年齡段的分佈很極端。80、90、00世代的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已經達到了40%左右,這三代人總人數4億,已經是7億就業人口中的主力。隨著代際更迭,更年輕、學歷普遍更高的年輕世代加入就業市場,中國就業人口年齡段的學歷含量將會很快達到接近發達國家水平。高學歷人才的缺口即便存在,也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第二個誤區則是高估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對高學歷人才的需求增加。但是,我們的產業升級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快,對學歷提高的要求也很有限。比如佔就業人口20%的製造業,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時間僅為11.4年,相當於高中水平。大專以上學歷的從業人員佔比15%左右,與十年前相比僅增漲了5%。而這十年間,高校應屆畢業生增加了一倍。作為就業主力的製造業,對高學歷人員的需求增長是很有限的。

高學歷就業集中的行業也沒有預期中保持高增長。本科佔比50%以上的行業依次為教育(73%)、信息技術(71%)、科研技術服務業(64%)、公共管理(63%)、醫療衛生(61%)、金融(59%)和文娛產業(57%)。教育、信息技術、金融和文娛產業近年來受到產業政策影響,增長乏力,就業機會大量消失。

傳統產業沒有如預期的轉型升級,高學歷就需求的增長有限。而新興產業發展遲滯,需求萎縮。供給激增,需求疲軟,學歷貶值勢所必然。其實,無需2000元招一本學歷當洗碗工的聳人聽聞,高學歷的“就業市場下沉”早已悄然發生。比如,根據總工會的統計,網約車司機中38%是大專以上學歷。在不久的將來,大學生送外賣也不會是什麼新聞。

學歷貶值既成事實,個人、家庭和社會都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個人和家庭,要面對現實做出調整

形勢比人強,不能改變現實,只能改變自己。高校應屆畢業生要調低就業預期。不要因為一張文憑,減少了生計的選擇。

大專以上學歷呈現普及化的趨勢,各行各業的學歷結構水漲船高是必然的。這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現實。比如美國製造業就業人口,大專以上學歷佔比36%左右,大學生加入製造業藍領大軍很尋常。

因此,就業太“端著”,那就只能失業。沒有收入來源,還不是失業最大的危害。長期失業導致勞動習慣喪失、社會關係匱乏,才是自身勞動價值最大的貶值。

家庭應該重新規劃教育投入。

貶值的學歷是不是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錢去爭取,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再窮不能窮教育”、“寒門出貴子”、“高考改變命運”等勵志雞湯,在新的就業形勢下成了迷魂湯。

與其耗盡家庭資源、犧牲孩子的童年去換一張沒有多少含金量的文憑,還不如因材施教,該學手藝的學手藝,該打工的打工。繼續盲目的學歷信仰和鐵飯碗崇拜,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


鐵飯碗不夠也不鐵,發展民營經濟才是正解

引導社會正視就業市場現實,政府應該調整產業政策和就業政策。

產業政策方面,與其消耗有限的財政資源搞公務員、國企擴招,還不如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創造真正的有效就業。“考公熱”、“國企熱”誤導了大眾的就業觀念,誤把“財政鐵飯碗”作為就業追求。實際上,中國80%的就業崗位是民營企業創造的。

現實是,財政吃緊,“鐵飯碗”現在是不夠,將來是不“鐵”。財政供養人員的數量從2016年的5000萬,激增到如今的8000萬,人力成本支出佔總稅收的40%。經濟運行不堪重負,“鐵飯碗”不主動“瘦身”,也會被動“瘦身”。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借債發工資、拖欠工資,甚至變相集資,都是“鐵飯碗”不穩的徵兆。繼續擴招,把學歷門檻拉得畸高,不是促進就業,而是飲鴆止渴。

很大程度上,中國就業市場今天的困難局面,是歧視民營企業的後果,也包括學歷歧視和學歷貶值同時加劇的怪圈。

正因為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不穩定,所以“飯碗”才不穩。高學歷就業集中的民營部門這幾年受到了產業政策的衝擊,導致崗位流失,加速了“學歷貶值”。大量應屆畢業生因此不得不擠入“考公大軍”,導致學歷門檻的大幅提升,造成了普遍的學歷歧視。這就製造了中國就業市場的惡性循環。

一面是“鐵飯碗”的學歷門檻越來越高,另一面是搶不到“鐵飯碗”的高學歷就業困難,學歷歧視和學歷貶值就是這樣矛盾而統一地攪亂了中國社會的教育觀念和就業觀念。

民營經濟的風吹草動,傳遞到就業市場就是十二級颱風。教培業卒,百萬失業大軍與昔日的學生搶飯碗。互聯網產業被捶,大量優質就業機會消失,消費、投資、就業連鎖受損。文娛產業蕭條,橫店臨時工的盒飯沒著落了。“產業升級”等等的宏大理想,不應該犧牲普通人的飯碗為代價。犧牲了這些卑微的飯碗,只會讓“星辰大海”越來越遙不可及。

越抑制民營經濟,就越難實現充分就業。就業矛盾突出,政府不得不增設崗位以應對。財政壓力激增、經濟運行效率降低,又進一步惡化了營商環境,民營企業的日子就越難過。不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就業市場的景氣是很難期待的。財政統統養起來,是不可能的。

因此,不要指望學歷作為“鐵飯碗”的兌換券。高學歷不再是就業的保障,而是正確預期的心理負擔。因為拿了一張文憑,減少了很多生計的選擇,很不值得。

2000元起薪又如何?咬牙也要活下去。


關胖再出發,敬請新老朋友們關注。


  

掃碼加入關老師社群,永不失聯。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