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木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質

戴木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質
作者:戴木才
來源:《光明日報》(2023年2月20日 第15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概括提出並深入闡述,不僅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實踐敘事方式,而且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理論研究範式。作為特殊現代化和一般現代化的有機統一,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性質、中國特色和基本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中國式現代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社會主義特質、獨立自主特性和文明古國特徵的現代化發展過程,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內生性和創新性的綜合特徵,區別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更區別於西方式現代化,是一種原創性的新型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種綜合性創造。從發展歷程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既是一個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批判借鑑的“洋為中用”的發揮過程,更是一個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而進行獨特性創造的發展過程。因此,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有著現代化的一般性特徵,又有著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基本國情的中國特色,更有著由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所決定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社會主義本質要素、中國特色要素和現代化一般要素的一種綜合性再造。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就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中國式現代化符合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歷史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是在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中國與世界的縱橫交錯中——世界歷史發展和世界交往聯動的進程中進行的一項偉大社會變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使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佔世界人口近1/5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正在紮實推動共同富裕,一個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且內部地域差異極大的國家正強盛起來,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正走向偉大復興。這說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完全符合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對中華民族還是對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今世界而言,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意義和世界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和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由於在社會發展和現代化的進程中具有後發性又具有趕超性,因此決定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新中國成立以來雖然建立了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但仍然處在完成工業化任務的發展階段,中國選擇的現代化發展戰略並不是先完成工業化,再進行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而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化帶動信息化,信息化提升工業化,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後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基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雙重發展特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具有發展中國家二元結構的典型特徵。人口多、底子薄,自然地理條件和人口、資源分佈差異較大,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也很大,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於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經濟社會就呈現出一種雙重發展特徵。一方面,從現代化的發展進程看,中國既有發展可媲美髮達國家的工業和高新技術生產為主的地區,也有剛剛解決溫飽問題走上全面小康之路、發展仍然較為落後的農業生產為主的地區,地區、區域之間現代化發展的差異性明顯。另一方面,在享受改革發展和現代化成果的實際情況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影響下的人力資源流動也呈現出一種雙重性,中西部許多地區人口大量外遷、勞動力棄農務工、人才流失等現象明顯對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溢出效應。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實現人的個體化發展和個性化發展的雙重發展特性。在世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個體化和個性化是兩個內涵不同的概念,個體化主要是就解決人的生存問題、生存方式即物質保障而言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物質文明發展問題即物質富裕;個性化主要是就人的發展問題、發展方式即精神生活而言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精神文明發展問題即精神富足,兩者既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係,又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遞進的關係。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這種個體化和個性化雙重發展特徵,必然要求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擴大人的社會活動自由空間,更加尊重個體的主體性觀念,滿足社會個體作為社會公民的基本權利要求和主體意識。也就是說,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雙重內容。

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發展道路的重要樣式。在鴉片戰爭之後,中華民族在西方列強的炮火攻擊之下被迫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動地融入世界現代化的發展潮流和歷史進程之中。然而,落後捱打的被動局面使中華民族在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屢遭挫折和失敗,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長期沒有一席之地。在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史上,曾形成了以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萊茵模式、北歐模式等為代表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蘇聯時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和發展中國家的拉美現代化道路等。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成功開創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顯然,中國的發展是世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是世界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定意義上改變著世界現代化的格局和影響著世界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走出了一條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人類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帶來的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人民的利益密切相連、命運休慼與共。然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是建立在剝削、榨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利益、資源、勞動力和不平等待遇基礎上的,西方式現代化道路充滿了血腥、殺戮和戰爭。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打破了西方式現代化道路的魔咒,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不僅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符合全人類追求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望。黨的二十大報告鄭重宣告:“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在推進國內發展的同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式現代化是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現代化。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提出並努力使中華民族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為人類社會作出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越來越強。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這本身就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貢獻”;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通過中國的發展也給世界創造更多機遇,“通過深化自身實踐探索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並同世界分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僅致力於中國自身發展,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和貢獻;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和平,不是動盪;是機遇,不是威脅”。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提出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鑑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努力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主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體現出應有的大國擔當。中國日益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作者戴木才,系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