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不少人期待已久的電影,執著地要在今年的愚人節(也就是今天)上映,提前釋出的預告片也號稱“接收到了來自宇宙的信號”,以至於很多人擔心這是不是一個愚人節玩笑——它就是《宇宙探索編輯部》。
自2021年10月在平遙國際影展首映以來,就斬獲無數“年度最佳”的讚譽,兩年前豆瓣開分就是8.8的高評分。而後,《宇宙探索編輯部》在各個電影節、影展上也分別進行了多次放映,收穫的評價也一直以高口碑為主,豆瓣評分至今維持在8.7的高分。
這當然讓人期待值拉到最高。不過,這部電影到底怎麼,它是否值得如此好評?科幻和喜劇兩大類型也都不算新奇,電影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
💡本文幾乎無劇透,可以放心閱讀
01.
可以說是科幻版“1818黃金眼”
小時候,相信許多人多少看過《探秘》一類的雜誌,聽說過“九大奇蹟”“黃金頭骨”“百慕大三角”等驚奇而似乎難以用現有科學知識解釋的秘聞。
後來,這些坊間傳聞紛紛被揭開“神秘的面紗”,有的傳說通過科學探測和數據分析證實了不可能,許多“民間發現”也被證明拙劣到近乎糊弄,比如“村民冷凍外星人”,多半是在冰櫃裡放著一個粗製濫造的人形塑膠製品。
雖然總被“闢謠”,大眾也心知肚明可信度很低,可世界上總有許多科學無法證偽的未知區域,讓人忍不住懷疑,“萬一呢?”
《宇宙探索編輯部》的故事,就以這樣的視角展開。電影用一種偽紀錄片的鏡頭方式,講述了一個題材上有點類似《走進科學》的故事。
電影主角唐志軍由楊皓宇飾演,他曾在寧財神的情景喜劇《龍門鏢局》裡出演資深總鏢頭溫良恭,有著一種天然的草根和喜劇氣質。
唐志軍在北京一個叫做《宇宙探索》雜誌的編輯部上班,畫風很像上世紀90年代的科學探秘類雜誌,內容也多半是以獵奇噱頭為主的地攤文學。不僅如此,雜誌的辦公室也很有90年代的風格,破敗的裝修,漏風的玻璃窗戶,暖氣也因欠費而被斷掉。
整個雜誌社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不得不靠一些“探索宇宙”的願景,試圖獲得一些小老闆的投資來維持生計。“探索宇宙”的說法在很多人看來純粹是扯淡和忽悠,可唐志軍卻當了真。
用現在的話說,唐志軍就是一個典型的“民科”。不似那些使用著精密儀器、畢業於精英名校、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上的龐大科研團隊;唐志軍用的只有自己拼湊的、破舊得好像隨時會散架的儀器裝備,但他同樣執著於探索所謂的“地外信號”。
唐志軍常常試圖把一些日常表面現象聯繫在一起,並想象一個“細思恐極”的宏大變化,聽起來簡直堪比“陰謀論”。老舊電視閃爍的雪花點,常人只會說是這電視壞了,可唐志軍能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不是普通的電視雪花點,這是宇宙誕生時的餘暉”。但有意思的是,從他口中說出的時候,也帶了幾分浪漫。
要刻畫一個“民科”很容易,可視角如何拿捏卻非常微妙。很容易就把他們當作刻奇化的“他者”進行審醜,或是當作簡單的“精神病”“妄想症”。這不僅是一種刻板印象,更容易加深對真正的患者的偏見;要不就把他們的行為奉若圭臬,認為這才是洞穿真理,而世間的一切都是虛無。
而《宇宙探索編輯部》可貴的地方,正是它描繪了唐志軍身上那種“民科”的天真和執拗,並不加以道德評判,但也不過分美化。
他的吃穿用度極為拮据,只一門心思撲在探索宇宙上。甚至不惜變賣家財,只為了一個沒多少人相信的民間傳聞,就上路深入杳無人煙的中國西南腹地。一路坐著大巴車,踩在泥地裡去找尋外星人的蹤跡,《宇宙探索編輯部》的故事也就此徐徐展開。
題材、接地氣的民間走訪、偽紀錄片鏡頭,都讓《宇宙探索編輯部》的氣質很像《走近科學》,但相比起來,電影並不是如後者那樣,通過各類氛圍鋪墊渲染一個巨大的懸念再輕輕揭開,它更像是一個科幻版的《1818黃金眼》,通過認真刻畫每一個雞毛蒜皮的生活細節,來塑造喜劇效果。
認真對待每一件生活小事,是《1818黃金眼》能夠打破自身“民生新聞”的圈層,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的原因,亦是如此。有時候不需要什麼大陰謀,生活中的種種人性幽微和無常巧合,就能形成巨大的黑色幽默效果。
宇宙探索也是如此,即使有再宏大敘事的主題和目的,可真正落地執行還不是一地雞毛?市井和人間百態,才是生活的樣貌。
02.
討論科幻,其實還挺正經的
雖然分類標籤帶有“科幻”,但許多評論說《宇宙探索編輯部》不能算科幻片,只是一部喜劇片。
確實,如果從一種固有觀念來看,《宇宙探索編輯部》似乎談不上科幻味十足。這幾年,國內科幻影視的工業化水平迅速提升,加之過往的像《流浪地球2》《三體》這樣的“硬科幻”作品的大熱,科幻這個詞,在當下的語境裡,說起來往往都是高科技、未來感、龐大工業這樣的面相。
那麼《宇宙探索編輯部》,是否只是簡單地借用了科幻元素的外殼,實則只是用作電影中的搞笑效果,而無法被稱為真正的“科幻片”?
答案是否定的。唐志軍對於外星人的執著和探索,其實是對於“費米悖論”的實例演示。這是由著名物理學家費米在1950年提出的一個經典疑問:
“宇宙如此廣博,智慧生命一定已經出現過數次;宇宙又這麼古老,甚至足夠一個掌握科學技術的物種進行擴張並遍佈整個星系。然而,除了地球,哪裡都沒有生命的跡象,人類把這稱為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在今天並沒有定論。如果有地外文明的話,它們是隱藏自己,還是對地球人根本不屑一顧,亦或是根本用一套超出了人類現有社會理解範圍的範式進行行動?這是“宇宙探索”能吸引無數人為之好奇且不斷探索的深層原因。
只是,有科學家在用專業數據和精密儀器探索,也有像唐志軍這樣在用自己的“土辦法”搗鼓的人。也許路徑和裝備不一樣,可這種為未知執著和著迷的心情,卻是一致的。
電影進行到後半段,如果像《走進科學》那樣收尾,最後揭露一切只是一個偶然誤會,或是一個大家不太瞭解的科學常識,難免會有虎頭蛇尾的感覺。好在,電影並沒有如此走向,而是試圖去討論“人類為何探索宇宙”。
科幻作家暗號在微博上評論,《宇宙探索編輯部》要討論的議題其實在於,人類的探索,有時是為了“想看看自己內心能不能超越地球”。(微博@暗號大老爺)
他寫到,“如果普通人的肉身不能用物理的方式去尋找地外文明的證據,那就只能用超驗的方式去感受。”
電影展示了種種超自然現象,與其說只是仿照上世紀風格,展現各種“未解之謎”,不如說更像是一種表達,這世上仍存在人類無法用現有知識和科學解釋的讓人莫名的未知。
這也不難理解,如果只從技術出發去探索宇宙,那豈不就侷限在技術裡了嗎?況且用人類的中心視角去看待其他地外文明,何嘗不是一種傲慢?
許多科幻作品都有這樣的討論,比如《2001太空漫遊》《星際穿越》《超時空接觸》,最後“揭露”外星文明究竟為何這一謎題,都是用一種對超驗感受的體驗來展示。像唐志軍一樣,這些電影里人類探索宇宙的原點,常常是出於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感受。人心雖小,但確實可以超越地球。
另外,如果仔細梳理和體悟,一些電影中看似喜劇效果的設定,實則也是對嚴肅科幻議題的討論。
比如,影片裡另一個主要角色,身上同樣充滿許多神奇現象的主角孫一通,他唯一讀過一本書就是《新華字典》,但他只通過這本書就能創造出源源不斷的詩句。
孫一通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那個著名的實驗,“猴子打字機”。20世紀早期,法國數學家埃米爾·博雷爾提出的一項定律,如果在無盡的時間裡,無限多的猴子可以隨意敲擊無限多的打字機,相信它們總有一天可以“創作”出莎士比亞全集。
《宇宙探索編輯部》裡,就有許多這樣的細節設定。它們不止“細思恐極”,更是通過對這些議題的探索,豐富了電影的內核。
03.
沉迷自我表達的人,
終有一天能被理解
電影在科幻部分的涉獵並不淺薄,也直指“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樣的終極問題,最後的結局也讓唐志軍在內心與自我和解(當然,電影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不少批評認為結局的和解有些過於輕巧。這也讓電影后期的節奏略顯失衡,讓小分隊配角邊緣化、變成了“背景板”)。
在這些議題之下,還有另一層導演想要表達的深沉內核。
豆瓣評論區有一條熱門評論,就是答案的線索,“法制快訊:各部門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文藝與商業結合的新型犯罪模式!”(豆瓣網友@reader)
《宇宙探索編輯部》是導演孔大山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他在此前創作過一部叫作《法制未來時》的短片,現在可以在網上看到成片。這個短片的形式與《宇宙探索編輯部》非常類似,都是在看似日常的細節中加入一些改變,做成一個一本正經的“假新聞”。
《法制未來時》的設計,是一個沒錢的劇組拍攝的文藝片過於沉悶,讓許多觀眾被電影內容悶死,於是當地執法大隊重拳出擊,搗毀了這個生產又臭又長文藝片的“窩點”。
從這部短片中,可以看到孔大山創作的靈感來源,作為一名電影學院的學生,即使想要拍電影,但個體是難以支撐電影這種的工業化體系運作的成本的,許多年輕的劇組,如果想要堅持自我表達,只能通過各種窘迫的行為來維生。
他也一定接過不少給電視臺製作新聞的“行活”來維生,這看似與許多“經典”的電影手法大相徑庭,但孔大山沒有刻意規避,而是十分自洽地將這些經歷融入作品,反倒成就了他的獨特風格。
從孔大山這些影視作品細節中(比如用塑膠把話筒纏上到杆子上,做成收音裝置)可以看出來,這些都是他經歷過的日常。基於現實經歷的細節設置,讓電影並不懸浮,極盡煙火氣和真實感,又加深了這種風格的表現。
這種“電視臺新聞”的偽紀錄片風格,加上“1818黃金眼”式對現實生活細節的展現,恰恰做出了一種草根、無厘頭式的本土幽默。
《法制未來時》的結尾同時也是“點題之處”,孔大山出演的拍攝悶死人不償命的“文藝片導演”最終落網,面對鏡頭他悔不當初,自我剖析,犯罪原因是因為自己“老是沉迷於自我表達”。
《法制未來時》
孔大山在《宇宙探索編輯部》的映後路演中,常常把小分隊的旅程比喻為《西遊記》。電影英文名叫做“Journey to the West”(《西遊記》的英文名),主角唐志軍與孫一通的姓名,電影裡會變長的外星人大腿骨,都是很明顯的指涉。
《西遊記》的結局當然是取得真經,但那只是很小的一個篇幅,取經過程中那些磨難,每一個鬥智鬥勇的小細節,才是整本小說的看點。《宇宙探索編輯部》也一樣,在尋找外星人的過程中,也遭遇了落水、跌落田地、被狗咬等種種困難。
只是這些遭遇不是佛祖蓄意為之帶來的考驗,也從來沒有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能隨機應變解決,只靠小分隊磕磕絆絆地完成。這個歷險過程也不是簡單的找尋答案,或者只是一場發現自我的旅程。
尋找外星人的小分隊成員之一,也是電影中一個出彩的配角,是艾麗婭飾演的秦彩蓉。她是《宇宙探索》雜誌的主理人,平時也做些財務和管理工作,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她從不相信那些外星事務,對此嗤之以鼻,常常給唐志軍潑冷水,旅途中也總在抱怨。
從電影中的表現可以看出來,秦彩蓉其實有自己的事業和生意,多年來雖然不斷吐槽,但總在行動上實實在在地支持著唐志軍的不著邊際的暢想。而且她並不是因為愛情才這樣幫助唐志軍,而是最終被他身上那種理想主義而感染。
在這些細節的襯托之下,《宇宙探索編輯部》唐志軍就有了更豐富的層次,他不只是一個“民科”式的角色,更是一個堅持活在自己的頻道的講述者。那些窘迫的經濟狀態,沒有回應的喃喃自語,豈不是跟許多創作者都很類似?
需要忍受漫長的孤獨和不被理解,才最終能夠找到與自己同頻道的人。也許人數很少,但只要能夠確認彼此的存在,就已經是最大的慰藉。
所以《宇宙探索編輯部》的結局不只是揭露謎題(這裡不過多劇透),它更像是寫給這些不被理解的創作者的一首詩。
堅持自我表達的人,最後並不孤獨。
圖片來源:《宇宙探索編輯部》
撰文:蘇小七
監製:貓爺
*特別鳴謝Daming對本文的支持
轉載:請微信後臺回覆“轉載”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