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 |
核心考點 |
史料實證 |
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1949~1956年底) |
1.國民經濟恢復——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國僅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2.“一五”計劃——建設 (1)特點:發展生產力與改造生產關係相結合,優先發展重工業。 (2)成果: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佈局。 3.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確立 (1)性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2)意義: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
1.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1%以下。 材料反映了什麼現象? 答案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 2.1962年3月,周恩來在中央財經工作會議上針對當時我國的經濟形勢即興作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先抓吃穿用”,下聯是“實現農輕重”。 結合這副對聯,當時國民經濟出現的最嚴重的問題是什麼? 答案 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3.現代中國某時期江蘇省出現了“百萬人會師田頭”、“踢翻老曆本,三麥趕水稻”、“一天等於二十年”、“產量翻一番太少是右傾分子”等生產口號。 這一時期是指哪一時期? 答案 大躍進時期。 |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1956~1976年) |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內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和落後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儘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評價:是對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實踐中未能堅持下來。 2.“左”傾氾濫——嚴重失誤 (1)表現:1958年開始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2)原因:急於求成,改變落後局面的心情迫切;沒有經濟建設經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左”傾冒進,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3)結果:經濟比例失調,環境破壞,農民的積極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經濟困難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針——調整恢復 1960年冬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1962年底,經濟形勢好轉。 4.“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 (1)實質:“左”傾錯誤發展成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惡果。 (2)影響:國民經濟基本癱瘓,面臨崩潰;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徘徊。 |
歸納總結:
(1)1949~1956年是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時期,可分為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階段(1949~1952年)與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階段(1953~1956年)。這一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一五”計劃、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等。
(2)1956~1976年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時期。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現代化曲折發展的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這一探索階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誤,但黨和國家始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探索歷程中最嚴重的失誤階段,黨和國家的工作以階級鬥爭為中心,偏離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軌道,導致國民經濟發展嚴重受損。這一時期的主要歷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調整的“八字”方針、周恩來調整國民經濟、1975年鄧小平的全面整頓等。
1.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
(1)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3 年,提出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與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任務。
(2)“一五”計劃: 1953~1957年,基本任務是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特點是借鑑蘇聯經驗,優先發展重工業, 同時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農業的關係。意義是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佈局,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3)三大改造: 1953~1956 年, 屬於“一五”計劃的組成部分,內涵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質是變革生產關係。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在我國基本確立,為社會主義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2.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曲折發展
(1)正確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確定了黨的主要任務是把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2)探索失誤
①1958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②“大躍進”片面追求高速度,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③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
(3)糾正失誤:1960 年冬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1962年起國民經濟形勢開始好轉。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4)國民經濟的劫難:“ 文化大革命”嚴重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
1.1949~1956年,新中國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的創造性舉措及依據
(1)政治方面
①舉措: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實行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②依據:三大改造完成後,國內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民族資產階級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民主黨派在歷史上與中國共產黨有合作關係。
(2)經濟方面
①舉措:採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從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過渡。
②依據:個體農民和小手工業者是落後生產方式的代表;民族資本主義具有剝削性,但它是先進的經濟成分,並且民族資產階級擁護社會主義,願意同共產黨合作。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民族關係方面
①舉措: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原則,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②依據:中國是多民族國家,過去實行民族壓迫、民族歧視政策;少數民族地區落後。
(4)外交政策
①舉措:提出同鄰近國家和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②依據:美國推行“冷戰”政策遏制共產主義;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新興民族國家獨立;中國為打破外交孤立,尋求和平發展環境。
2.新中國成立初期向社會主義過渡時對蘇聯的借鑑與創新
借鑑 |
創新 |
|
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 |
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消滅私有制 |
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變革生產關係與發展生產力並舉,首創公私合營的模式 |
工業化建設經濟結構 |
開展五年計劃建設;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工業化體系 |
正確處理好重工業與農業、輕工業的關係,關注民生問題 |
與體制 |
變多種所有制為單一的公有制,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
注重克服斯大林模式的過度集中的弱點,注意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
3.三大改造的完成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從革命性質來看,三大改造前是過渡時期,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三大改造完成後,我國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
(2)從經濟基礎來看,三大改造前,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三大改造後,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3)從生產關係來看,三大改造前,生產資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國存在著民族資本家剝削工人等多種剝削關係;三大改造後,單-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社會各階級都成了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社會主義最典型的標誌就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佔主體。通過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3.“一戶三改”的內涵、關係
“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簡稱為“一化三改造”,“一化”是指工業化建設,是發展生產力; “三改造”是指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變革生產關係。“一化三改造”是發展生產力與變生產關係同時舉,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進行奠定了經濟與制度基礎。知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