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幹部在他擔任高幹的數十年裡,先後通過職務侵佔、受賄等方式,斂聚贓款千餘萬元,全然不把黨的紀律放在眼裡。後來,有人實名舉報他,他隨即遭到監督、司法部門查處,最終被判刑17年,他就是倪發科。
倪發科是江蘇人,中學畢業後參軍,在安徽建設兵團服役,1976年轉業到某國有農場當高幹,算是半隻腳踏進了體制。1983年,他被調到省農墾廳任職,期間還被公派到大學進修、學習,個人能力愈發出眾。1992年,他被安排到某縣當縣委書記,2年後升任蕪湖市常委,1998年擔任蕪湖市委二把手,主管農業、林業等部門。
在此任上,倪發科倒沒有做出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業,反而犯下了一個大錯誤。當時朱總理正好來到安徽視察,指名道姓的要看糧儲。倪得到消息後,馬上通過暗箱操作從私人糧企“租”來大批糧食存進公家的糧倉裡,公然欺騙朱總理。此等拙劣的把戲很快被戳穿,朱總理氣憤異常,直言安徽某些幹部膽大包天,居然連自己都敢騙!
但出人意料的是,這段“黑歷史”並未影響倪發科的仕途,他很快就被調到臨近的地市當市委書記,2008年更是升任安徽副省長。手中的權力大了,身邊的“蒼蠅”也就多了,他主政省政府還沒1個月,某金屬材料公司的老闆吉某就主動湊上來向他獻媚。這吉某不知通過什麼渠道得知他喜歡玉石,於是不遠萬里跑去新疆買和田籽玉送給他把玩。
倪發科對和田玉愛不釋手,每天下班之後都要拿出來鑑賞一番,有時還會故意向好友炫耀此“寶貝”。為了答謝吉某的贈禮,倪動用手中的權力為吉某謀利,吉某很快就從權錢交易中嚐到了甜頭,為了牢牢籠絡住倪副省長,吉某一邊繼續買玉石給他玩,一邊變相賄賂他的家屬,用金錢與利益將倪家腐蝕得千瘡百孔。
很快,倪發科陷入到莫名的癲狂之中,他成了“玉痴”,週末只要一有時間就去逛地攤,看到哪個攤位上玉石必然要停下來仔細查驗一番,碰上好東西必定會掏錢買回去收藏。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鬥玉”,即與其他玉石收藏家互相比較藏品的好壞優劣,挑選出一個“上佳之品”,在旁人看來,這種遊戲無聊又無趣,但他卻樂在其中。
時間來到2010年,中紀委巡查組來到安徽,沒過多久便聯合反貪局逮捕了一名副廳幹部,倪發科得知此消息之後大吃一驚,他擔心自己也被查,遂火速找來吉某,將此前自己收的玉石全部退了回去,同時叮囑吉某嘴要嚴,千萬不能胡說八道。除此之外,他還銷燬了很多有關自己違紀的證據,將自己擇得乾乾淨淨。
沒過多久,巡查組離開安徽,回中央覆命去了,倪發科虛驚一場,轉頭又將玉石從吉某那裡要回來,順便還拿走了吉某幾幅古畫。倪以為自此之後,自己就能高枕無憂,安然賞玉看畫,過神仙日子,殊不知已經有人將他舉報到了監督部門。2012年,中紀委再次派遣巡查組來到皖地,專門調查倪發科。倪察覺到不對勁之後,又連忙將玉石退回去,並且將其他的不當得利全部轉移到家人名下,以此躲避調查。
此等小把戲自然是瞞不過中紀委的工作人員,2013年初,紀委初步掌握了倪犯罪的證據,隨即聯合反貪局上門將他逮捕。他倒也看得開,為了爭取寬大處理,主動交代了一切罪行,沒有隱瞞一丁點的違法細節,並主動上交所有玉石藏品。2014年,此案在東營中院開庭審理,法官在審核了相關證據之後,認定倪犯有兩項重罪,非法獲利摺合人民幣1296萬元,影響極為惡劣,理應予以重罰,但考慮到他有立功表現,因此酌情減輕處罰,判處他有期徒刑17年,並沒收所有非法所得,倪發科當庭認罪,表示不再上訴。
倪發科這個人能力平庸,他能一路做到副省長這個位置,靠得就是吹吹捧捧和利益輸送。身居高位之後,他便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尸位素餐,沉迷權錢交易,為了一己之私,不惜出賣公眾利益,做了許多錯事,犯下了累累罪行,最終被打落下馬也是咎由自取。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監獄決定給倪發科減刑,這意味著他在獄中改造積極,表現突出,有重新做人的決心和毅力,這一點值得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