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講堂 | 四月將有這些講座,聚焦“盛世修典”展覽

國博講堂 | 四月將有這些講座,聚焦“盛世修典”展覽

三月“國博講堂”推出5場“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系列講座,受到觀眾一致好評。在春意盎然的四月,我們還將繼續推出4場異彩紛呈的講座,從不同角度繼續深入淺出地解讀中國曆代繪畫的精深奧義和獨特魅力。
“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
系列講座(下期)

講座安排:

主題:晚明鑑藏對今天的啟發意義——以董其昌和項元汴為例
主講人:劉金庫,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市高等院校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
時間:2023年4月6日(週四) 14:00—16:00
主題:經典與畫史:明清繪畫的主流表達
主講人: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古代繪畫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
時間:2023年4月13日(週四) 14:00—16:00
主題: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裡的宋代科技
主講人:餘輝,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兼),開封清明上河圖研究會會長。
時間:2023年4月14日(週五) 14:00—16:00
主題:因地而生:明末清初南方地區畫派的流變
主講人: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中心主任。
時間:2023年4月21日(週五) 14:00—16:00

講座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學術報告廳

預約方式:掃描下方二維碼訪問“國家博物館”小程序,進入“國博講堂”報名,或訪問“國家博物館”公眾號,點擊“我要來”,進入“國博講堂”報名。報名成功後,可點擊小程序左上角“我的”圖標,在“我的預約”中查看相關信息。(每場講座於該週週一的20:00開啟預約,預約通道開啟具體時間請見活動報名頁面。)

注意事項成功預約“國博講堂”的觀眾,請在當日從國家博物館北門西側入口憑有效證件核錄後,通過安檢入館,並於講座開始前半小時,到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兩側排隊,由工作人員檢錄身份證和手機預約信息後進入報告廳。入場時間為當日13:40—14:00,遲到將無法進場,請您合理安排時間。

【系列講座·背景】
。。。
。。。

中國曆代繪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由浙江大學、浙江省文物局編纂出版的“中國曆代繪畫大系”項目,是習近平同志2005年親自批准,多年來一直高度重視、持續關注,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項規模浩大、縱貫歷史、橫跨中外的國家級重大文化工程。

“中國曆代繪畫大系”共收錄了海內外263家文博機構收藏的紙、絹(含帛、綾)、麻等材質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12405件(套),其中國內藏品9155件(套)、國外藏品3250餘件(套),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編纂出版《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計60卷226冊。它是迄今為止同類出版物中藏品收錄最全、出版規模最大的中國古代繪畫圖像文獻。

這些流散世界各地的寶貴文物,如今通過“數字化”方式匯聚一堂,生動再現了中國兩千多年傳世繪畫的浩蕩洪流。這既是探尋中華藝脈的學術資料庫,也是華夏文明的文化記憶,更是新時代文化復興的歷史基點。

2022年9月,“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藉此機會,“國博講堂”分上(三月)下(四月)兩期邀請參與“盛世修典——‘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成果展”項目的部分專家學者以及國內知名藝術評論家,就展覽內容為公眾進行解讀,以便於大眾深入瞭解展品,充分理解本次展覽的意義。
三月的“國博講堂”現場(資料圖)
【系列講座·簡介】

。。。

。。。

晚明鑑藏對今天的啟發意義
——以董其昌和項元汴為例
時間:4月6日(週四) 14:00—16:00

主講人:劉金庫,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市高等院校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先後畢業於遼寧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獲中國書畫鑑定專業博士學位。曾在遼寧省博物館等機構從事書畫鑑定研究,寓目過近四萬件書畫,出版《南畫北渡》《指點丹青有色墨》等著作,合著有《遼寧省文物志》等,影響深遠。

講座介紹:“中國曆代繪畫大系”的編修,是對流散海內外的中國古代繪畫遺產的一次大規模梳理、搶救、保護;為解決古畫名跡“藏用兩難”的歷史性難題作出了積極努力,在中國繪畫鑑藏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深遠意義。
回顧歷史,中國的公私書畫鑑藏一直是此增彼消的過程,明代晚期是繼宋代以來少有的第二個公私鑑藏高峰。晚明私家收藏最為璀璨,其中董其昌“書畫船”的遊弋,“南北宗論”的流佈,項元汴“千字文編號”與大量藏印的鈐蓋,對於今天的書畫鑑藏都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本講座從董其昌、項元汴的鑑藏出發,討論董其昌在傳世書畫藏品上的鑑定跋語,對於書畫創作理論、鑑藏譜系的形成,以及對文脈的沿襲傳承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並探討項元汴鉅商富賈式書畫收藏模式、家中培養臨摹畫師的藝術傳承範式等,對今天有著重大的啟示意義。


經典與畫史:明清繪畫的主流表達
時間:4月13日(週四) 14:00—16:00
主講人:朱萬章,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古代繪畫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委員。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和中國藝術研究院明清美術研究專業,從事書畫鑑藏與美術史研究,著有《書畫鑑考與美術史研究》《銷夏與清玩:以書畫鑑藏史為中心》《書畫鑑真與辨偽》《過眼與印記:宋元以來書畫鑑藏考》《畫外乾坤:明清以來書畫鑑藏瑣記》《畫裡相逢:百年藝事新見錄》和《白描畫徵錄》等。
講座介紹:“中國曆代繪畫大系”中的《明畫全集》《清畫全集》體量龐大,內涵精細,卷帙宏巨,蔚為大觀,更有大量畫作系首次公開出版。縱覽這兩部“全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明清時期主流畫風演進的軌跡,感受到傳統與變革、與古為徒與守正出新的藝術取向。

本講座聚焦明清時期的主流繪畫,講述這一時期繪畫繼承宋元遺韻而別開新意的時代特徵。明清時期的主流繪畫大多承繼宋元遺韻而別開新意。明代早期的“浙派”,中期的“吳門畫派”與宮廷繪畫以及晚期的“青藤白陽”“松江畫派”等,共同演繹了明代繪畫的輝煌。清代早期代表正統繪畫的“四王”與代表野逸畫風的“四僧”成為並行不悖的兩個潮流,中期的“揚州畫派”融文人畫與世俗文化於一體,晚期的“海上畫派”及其他名家,昭示了並非衰落的百年畫壇的風貌。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裡的宋代科技
時間:4月14日(週五) 14:00—16:00
主講人:餘輝,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兼),開封清明上河圖研究會會長。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後入故宮博物院工作,歷任書畫部主任、研究室主任,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委員。

講座介紹: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各類實踐中,總結出諸多科學規律,留下了無數技術發明。在“大系”收藏的歷代繪畫中不乏展現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作品,圖示了華夏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
本次講座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為例,尋找畫卷中所展現的北宋後期在建築、橋樑、車輛、船舶等方面的精妙設計和營造成就,在運河碼頭運輸、農田灌溉、排洪排澇等方面顯現的卓越科技水平,以及在日常生活、商貿活動等細微之處中運用的科學技術。這些畫中奧妙揭示著過往的輝煌,也啟迪著當今時代的創造力。
因地而生:明末清初南方地區畫派的流變
時間:4月21日(週五) 14:00—16:00 

主講人: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美術學中心主任。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理事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四屆理論委員會委員。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2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2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1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5部,在海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20多篇。其專著曾獲“第二屆中國優秀藝術圖書獎”及“第二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研優秀成果獎”。

講座介紹:“中國曆代繪畫大系”《明畫全集》《清畫全集》中有許多收錄明末清初畫作的分卷以地域性畫派為單元編纂,如“松江畫派”卷、“吳門畫派”卷、“揚州畫派”卷等。這一體例設計充分尊重了此時期的畫史特徵。明末清初南方地區畫派流行,其重要原因在於文人畫興起,山水畫漸成主流。與此同時,地方性文化因素不斷滲入,解構了傳統的繪畫範式,文化差異性問題日漸突出,並在審美趣味及價值觀上引發爭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論”,由此影響了中國山水畫壇三百年。
本講座從宋室南遷與畫院制度,論及中國山水畫史自元以後的“南方現象”,進而在文化格局和地緣關係上談“地方問題”,在區域風格與審美取向上分析“畫派特色”。至於地方畫派的形成與流變,與批評的介入及繪畫市場的形成密切相關。特別是“南北宗論”出現之後,文人繪畫與職業繪畫從分流到合流,重塑了南方地區山水畫的整體形貌,地方性的畫派也被整合為影響區域更廣的繪畫流派。


排版 | 王晶晶

審校 | 梅鬆鬆

楊小燕

張 應

終審 | 周靖程

劉 鈞

在這裡遇見國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