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道齋 2023-04-01 19:35 發表於陝西
191
名家推薦
這僅是史念海先生的佚稿!擷史家之精華,成地理之大統。開卷有益,令人敬仰。
♫. ♪~♬..♩
史念海,1912年出生,山西平陸人,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家創建者之一,著名歷史學家,曾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副校長,陝西省歷史學會第一屆會長,民進中央委員、陝西省委主任委員。著有《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中國的運河》《河山集》等。
整理者簡介
王雙懷,歷史學博士,生態學博士後。現為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武則天研究會會長、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歷史地理和中國文化史的教學與研究。先後出版學術著作近40部,代表作有《史念海遺稿·論著(影印本》《歷史地理論稿》《中國經濟史問題探索》《明代華南農業地理》《二十五史干支通檢》《中華通曆》《武則天大傳》《日月當空:武則天與武周社會》《中國唐代帝陵》等。
覓道齋
《史念海佚稿》前言
史念海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歷史地理學家。他在將近70年的學術生涯中,努力從事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史先生逝世後,我曾參與《史念海先生著述目錄》的編制工作,蒐集到先生專著文集21種,主編書刊8種,學術論文225篇,學術散文29篇,序跋書評79篇,未刊文稿18種。在紀念史先生一百週年誕辰的時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史念海全集》。全集煌煌七冊,看上去相當壯觀。編者稱:“本書是史念海先生的全部書稿的彙編。”事實上,史先生的論著還不止這些。因為史先生在1994年曾親口對我講,他在新中國成立前後二十年間寫過不少文章,可惜有些文章在動盪中佚散,有些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從家中抄走。我想《史念海全集》中肯定沒有包括這些內容。
2001年秋天,我在《史學史研究》上發表《史念海教授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傑出貢獻》一文,從十七個方面總結了史先生的學術成就,認為史先生“對中國歷史地理學史進行了深入研究;發掘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社會功能;提出了文獻記載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促進了沿革地理學的發展;樹立了黃河流域環境變遷研究的豐碑;開闢了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新領域;揭示了人口稠密地區形成和演變的內在機制;奠定了歷史軍事地理研究的基礎;提高了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層次;對歷史民族地理進行了獨到的研究;對歷史上的交通問題進行了系統探索;對陝西曆史地理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創立了中國古都學;闡明瞭地方誌的價值;豐富了歷史地圖學的內容;創辦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定期刊物;培養了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隊伍。”這一結論是在通讀史先生的學術論著、系統考察中國歷史地理學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得出的。當時未能看到史先生的佚稿,感到十分遺憾。
2015年3月下旬,我在陝西師大校園的一個廢品車上意外看到一捆破舊的“廢紙”,其外側是油印的“中國歷史地理”字樣,我馬上意識到這捆廢紙可能是史念海先生的“歷史地理”講義。便以高價買回,放在工作間裡。過了幾天,我打開紙捆一看,發現《中國歷史地理》講義有多種版本。講義下面是幾疊用毛筆或鋼筆書寫的稿件。再往下看,是半頁1960年的《光明日報》和幾本歷史教案,上面有“史念海自用”字樣。我忽然想起史先生當年講課時說到的情況,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捆“廢紙”就是“文化大革命”中從史先生家中抄走的東西!自從被抄之後,史先生再也沒有見過這些東西。經過近五十年的歲月,這些即將進入廢品回收站的東西竟意外落到了我的手中!看著這些歷經滄桑的稿件,我心中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和憂傷。不知道這是一種機緣巧合,還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清明時節,陝西電視臺製作“清明雨·思故人”節目,我以“緬懷恩師史念海”為題接受採訪,首次展示了史先生的部分佚稿,並將這一消息告訴了史先生的家人。此後,每當我看到這些佚稿,都會想起在史先生身邊求學的日子,都會再次感受到史先生的大家風範和人格魅力。我覺得整理這些佚稿是我的義務,也是我的責任。既然史先生的佚稿到了我的手裡,我就應該將它整理出版,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
2016年6月,我在教書之餘開始整理史先生佚稿。起初,我以為整理這些稿件是件比較容易的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因為這些稿件在五十多年的歲月中不知放在何處,經過多次搬遷和擾動,有的已經相當凌亂,很難拼接;有的頁面受到汙損,已不能窺其原貌。我用了差不多兩個月時間,才將這些稿件理出頭緒。在崔人傑、呂志學、孫志虎、張志傑、杜志鵬、王成龍諸先生和我的研究生卜天舒、周梓翔、尚寶珠、肖琰、劉琪、吳小龍、謝守華、杜陽陽等人的幫助下,用了一年多時間,將稿件錄入電腦,並完成了核對史料等工作。史先生的長婿王景陽先生和學生劉景純教授、介永強教授也積極參與了本書的校對。山西人民出版社也將此書列入重點項目。責任編輯張志傑、崔人傑為此書的編輯付出了大量心血。應當說,這本書得以出版,是集體努力的結果。
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這部著作,共收學術論文42篇,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史先生的學術佚稿。只有《秦漢時代關西人民的尚武精神》《豆瓣醬和牂牁江》《保衛大西北的外圍的地理形勢》《國難中地理教材的商榷》《現階段西北遊資之形成及其利用》及《敵寇套取法幣之檢討》曾發表於《東方雜誌》《西北資源》等刊物,《上古時代的交通、道路和都會》曾收入白壽彝總主編的《中國通史》第三卷。這7篇文章雖曾經發表,但或因年代久遠,或因散見他書,亦未收入《史念海全集》,故一併編入書中。這些論文多寫於1937年至1966年之間,或從宏觀上論述中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或從微觀上探討秦漢以來社會演進與環境變遷,或關注當時的國家安全和社會問題,往往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是史念海先生早年學術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我們只知道史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前出版過三部專著,發表過45篇學術論文。現在,我們又知道他在“文化大革命”前還有數十篇未曾發表的學術論文。如果我們把這些論文與過去已經發表的論文和著作結合起來考察,就可以更好地瞭解史念海先生對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傑出貢獻,也可以更好地認識中國歷史地理學形成和發展的歷程。
通讀本書,結合史先生的其他著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史念海先生即在陳垣先生和顧頡剛先生的引導下進入史學殿堂,開始了中國歷史地理的研究。面對日本侵華的危局,他著書立說,大聲疾呼,表現出濃厚的家國情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經濟凋敝,百廢待興。他又從“有用於世”的角度出發,率先走出沿革地理學的範疇,努力開拓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新領域,與譚其驤、侯仁之二先生一起,開創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新局面,使歷史地理學從“絕學”成為“顯學”。因此,本書的學術價值是顯而易見的。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史先生早年的作品,那時的學術規範與當今略有不同。特別是引文註釋較為簡略,沒有出版社、出版年代及頁碼等信息。此外,《佚稿》中的某些篇章原系先生擬為某書所寫講義,有“第×章”或“第×節”字樣。為使本書風格大體一致,我刪去了此類文字,並對個別標題進行了修改。修改的部分亦在頁下注出,敬請讀者留意。由於稿件久經佚散,命運多舛,導致部分內容出現錯亂。編者雖盡力復原,並謀求優化,但其中錯誤在所難免。請專家學者指出,以便將來更正。
謹以此書獻給史念海先生!獻給熱愛中國歷史地理的廣大讀者!
王雙懷
2018年6月7日識於覓道齋
(感謝人傑兄提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