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今天給大家做經驗分享的是來自北大商學院的志願者學長學姐們,雖然他們已經告別高中學習生活一陣子,但是這次都是站在你們的立場來分享大家最想要了解的問題,同時作為過來人給大家提一些小建議,主要是針對歷史學科的全局性建議,針對考前、考中的試題題型、考後等相關方面分享一些小貼士。
注重基礎!如果連基本史實都不瞭解,列出再多的乾貨也無濟於事。相信在這個階段還是會有部分同學不瞭解羅斯福新政的措施。
時間軸很重要!可以自己清理一次歷史時間軸,把從古代到現代的中西方所有考點都寫下來,西方和中方分別寫在時間軸兩側,以便於理順先後順序和比較同時期的中西方。也可以專門總結一個方面的發展過程,如新中國的法律發展歷程。
注重歷史各個階段劃分!對於從原始社會時期到中國現代史的各個部分,一定要學會劃分階段,對於各個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科技、全球化等板塊要熟記與把握。對於歷史大題很有用!
刷題!歷史刷題也很重要,當同學們的題容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對各個題目的套路就會有一定的瞭解,就是大家說的“題感“。說實話,沒有題感的情況,一般是基礎不牢靠,或者題做得少了。
分析高考題。每週要做一套高考歷史題,學會分析答案。高考題是最好的模擬題,必須一道道題摸清楚。的確不會出現原題,但高考題是出卷老師思想的集中體現。
要抓住三點:一是題幹,通讀幾遍題目,勾畫關鍵詞;二是設問,設問極其重要,要知道它在問什麼;三是選項,要看清楚每個選項的主體或者事件是否與設問相對照。做選擇題建議同學們一定要重視這幾年的高考真題,因為這些題目非常經典,且經過深思熟慮才形成。建議同學們要多做幾遍,搞清楚每道題為什麼要選這個答案,它究竟在問什麼。下面是一道例題。
Eg.(2019年全國三卷)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外國人將自己的名字租借給中國人經辦新式企業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較為盛行。這一做法
從時間並結合選項可知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民資資產階級出現時期。
A是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後的情況。B選項“新的社會階層發展”符合階段特徵和題目主旨。C選項出現在1895年甲午戰敗,《馬關條約》“開設工廠”內容,時間不符,故排除。D選項扭轉了中國對外貿易入超局面,明顯與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不符。
解中國歷史選擇題,一定要抓住階段性特徵!把隱形或顯性的核心背景知識挖掘出來,並通過關鍵詞、關鍵句子把握住題目主旨,以此進行選擇。選擇題一定要劃出時間,聯想那個時期的考點來輔助解題。比如題目是唐宋時期,那麼可以聯想的考點:政治方面唐代門闕士族興盛,國家統一,宋代成為純粹的平民社會,文人治國。經濟方面,唐代採用均田制,宋代以土地私有制佔絕對優勢。兼併階級顯著變化,由新的土地兼併勢力取代士族為代表的舊的兼併勢力。租佃經營成主要經營方式。宋時坊市制度被打破,城市經濟功能大大提升。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完成南移。思想方面,唐代廣泛吸收外來文化,異彩紛呈,宋代各派思想呈統一趨勢,理學興起。唐代思想複雜而進取,宋代則單純而收斂。唐宋公學私學並行發展,重視儒家明德修身與社會責任感,私德向公德發展。宋代文學藝術世俗化、平民化等。以聯想這些考點來輔助把握出題者的意圖,從而幫助解題。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要掌握相關朝代的背景信息。中國歷史的朝代一定要背,朝代的起始年份,公元前還是公元后不能弄混。以此為基礎,做題先看題乾的年代,猜測考點,揣摩出卷人的心思,然後用排除法,錯誤選項一定要有理由排除。不確定排除的,標記一下,回頭再思考。
2.要掌握重要史書的來歷及背景。有的題目中,史書可以提醒你它來自哪個朝代,以及那個朝代相關的歷史背景,從中可以推出相應的答案。
選擇題讀完分析,馬上就選;做完選擇題,之後檢查時除非是自己看錯題,或者確定做錯了,不然不要隨意改,那個時候做完文綜大腦已經很累了,可能會誤導你的判斷。
學會自己給自己出題,歷史不是在問你在想什麼,而是在考你出題人在想什麼,自己出題就可以模擬出題人的思路。
課外閱讀,課外積累,書上只是歷史的冰山一角,考試又不考書上的死記硬背;跟史實不符就排除,思路簡單一點,直來直去,老師是考歷史而非語文。
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選完之後記得代入原題中讀一遍,如果不夠通順,那估計是選錯了。
先審題再讀材料;在題幹處做筆記,畫出問題的重點字詞,並寫下思路,進行邏輯梳理;讀材料記得分層次,尤其注重省略號前後,一般是有所轉折或時間遞進。
建議按照題目順序答題,題目順序的安排是有命題人的道理的,以免粗心或慌忙中答錯位。遇難不慌,遇易不驕,考試時平靜的心態非常非常重要。
在做多了簡答題有了經驗後,就會發現基本上每個不同類型的小題都有自己的答題方式。如問某歷史事件的背景,就應該從外因內因、政治經濟文化、主觀客觀等來分析。同學們在系統的做了簡答題後,可以拿筆記本專門幾頁來總結每個題型的回答方式,這樣在考試遇到時便能夠快速知道從哪幾個方面作答,當然每道題都還有自己特殊的點,一定要結合材料作答!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問答題至少從政治、經濟、文化、對外、科技、社會等幾個方面回答。
矛盾分析:可以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等方面分析。
原因類:既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也可以從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分析,還可從主客觀原因分析。
特徵類:可以從背景(發生前是否產生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量,是否採用特殊方式,是否受外部力量影響),時間(發生的早晚,經歷時間的長短,或者處於某一特定時期。),目的(為某階級,某部分人服務,或是有多重目的),過程(相關準備,發生的變化如領導力量的對比,是否一帆風順),內容(體現的某種思想,側重的方面,實行的辦法),程度(完成或實現的情況,是否徹底,有無侷限性),範圍(包括地域,領域等)性質(是否具有時代特徵或雙重性質,性質前後是否發生變化),方式,主體等方面思考。
比較類:若題目有比較點則按要求比較,若無比較點,則可按主體分類,1.歷史事件的比較:背景(時代,原因,條件,目的),過程(階級,人物,組織,綱領,措施,方式),結果(性質,功績,侷限性,影響) 2.人物的比較:所處時代,階級階層,主要功績,歷史地位,影響,評價。3.歷史現象的比較:背景,性質,方式,作用,特點,歷史侷限。4.制度比較:時代背景,目的,性質,內容,結果,影響,地位。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背景類:標準模板問背景無非是政經文社生軍以及國際國內兩方面分析;這時候的階段歷史特徵顯得尤為重要!再加上材料特殊的背景,這種題一般都可以滿分。
還可以總結一些常用術語,如中國古代常用的術語: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控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濟上封建小農經濟繁榮發展,經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重農抑商。思想上儒家思想佔主導,人民思想禁錮,對周邊國家影響深遠,形成中華文化圈。對外海陸絲綢之路開闢,對外貿易發達,建立朝貢貿易體制。科技方面實用性等特點突出,科技水平長期領先世界。
小論文寫論題,不要照抄材料問題,自己總結歸納,至少三段,條理清晰,並不是多寫多得分。這道題分值比較重,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瀏覽材料(或圖片),總結出主旨,根據設問來總結出自己的觀點。
①論點:記住要一句簡短的話來總結自己的觀點,觀點須符合材料及題目,千萬不能偏題!
②內容:歷史背景、內容、影響;政治、經濟、文化;史論結合!
③總結:一句話再次重新總結自己的論點。例如,綜上所述……
選做題:先把幾道選做題快速瀏覽一遍,選擇相對得心應手的一道來做。我之前幾乎都選的是重大歷史改革這道題(建議一般都選改革題!人物評說得分率較低),因為這道題相較於其他幾道比較死板,容易下手,做多了會有相應的答題規律。如下文是總結所得: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1.經濟方面:①促進/阻礙了商品經濟/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資本主義/貨幣金融…業的發展。②減輕/加重農民賦稅徭役負擔。③提高/打擊了(一般是農民)生產積極性。④增加稅收,擴大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⑤擴大了政府財政支出,造成財政赤字。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推動社會發展。⑦國際化潮流、相互依存,連帶經濟風險。等等。
2.政治方面:①整頓吏治,抵制貪汙腐敗,政治風氣清明。②穩定社會秩序,緩解社會矛盾。③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④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統一。⑤有利於社會公平。等
3.綜合層面:①加強了政府對…的管理,加強了政府對經濟/地方的控制力;②為…的出現奠定基礎,為後世…創造條件;③開創…制度,對後世他國影響深遠;④終止了… (壞的,過時的),開啟了…(新階段) ;⑤移風易俗,接受了先進的漢族/西方/某某文明等。
3.把動詞換成貶義的,可以用來回答改革失敗原因,如“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4.在前面加上“為了”,就變成目的,如“為了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5.如果某個改革成功了,其目的往往可以作為影響、意義。
直接剪下來,卷子那麼一大堆看起來累,不如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
確定自己會了,那就丟掉這一頁,錯題是要越來越少而不是越來越多;
答案寫在背面,這樣可以自己重新答一遍題,確保思路不會被答案打斷;
給高頻率重點錯題打上標記,每次考前複習反覆瀏覽,深刻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