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三月養生的食療方和小功法

春的第二個節氣——雨水已經來了幾日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闡釋:“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

雨水後的時節,氣溫回升,冰雪融化,春風化雨。週末和暖的春光,盛開的梅花,讓西湖邊人山人海。陽光光芒萬丈,給人春的力量。


《周易》泰卦的彖辭:天地交而萬物通。2月19日迎雨水、2月20日跨入農曆二月初一,週二2月21日“龍抬頭”,連續三天都是特別有意義的一天。

雨水節氣之後的日子,疏肝健脾是重點!再加上今年是兩頭春和閏二月的特殊年份,在這裡分享2個簡單的調理方,舒舒服服的過早春。

春天,在五行中屬木,五臟中肝也屬木,春氣通於肝,旺盛而升發,那麼我們在春季做的所有事情,都應該順應春之氣的升發和條達,養生當養肝之疏洩。

另外一點,春季肝氣當令,容易導致肝氣有餘,橫犯脾土。五行中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如果肝氣有餘,對脾土剋制太過,就會導致:

1
肝胃不和:脘腹痞滿、噯氣、吞酸、飲食減少
2 肝鬱脾虛:腹脹納呆、便溏腹瀉、情緒不佳

一整個冬天都乾燥難耐,到了雨水季節,降雨量增加,空氣溼度相對變大,容易導致溼邪困脾。


所以,雨水節氣養生,在疏肝氣的同時,還應做好健脾的工作,疏肝健脾兩手抓。


為大家推薦一款「疏肝健脾茶」,取白菊花3枚、生山楂2片、大棗1枚,泡水代茶飲。

白菊花,清肝明目;山楂,酸甘,功善消食化積;大棗,健脾和中。三味合用,疏肝健脾,把肝和脾都照顧到了,肝氣條達心情好,脾胃健運,溼氣溼邪繞道不犯體。

第二個調理方:保健操—貓洗臉

王超醫生示範的疏肝健脾傳統功法轉丹田,又稱貓洗臉。

做法

先起勢,左腳向前邁出一小步,腳尖點地,重心在後腳。

掌心向外,小拇指置於左側太陽穴,用腰的力量帶動轉動。左右輪番,每次可以轉動30-50次。

用腰部力量轉動,以腰為軸,來回運轉,帶動我們的升發之氣,同時又能幫助帶脈束縛諸經,不至於升發過旺。

這套小功法,可以從立春做到清明。平日裡也適合肝鬱、工作強度和生活壓力大的人群常常做。

做完小功法,踐行王超醫生減酸增甘的食療思路,同時考慮早春陰寒未盡,容易春困,聊聊國人最關心的食補。

《遵生八箋》有云“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春日裡食療調理宜遵循三大原則。

一要減酸增甘。

注意減少酸味、增加甘味食物的攝入,適當增添食辛味發散之品,以助陽氣生髮。

二忌辛熱大補。

飲食以清淡平補為主,忌辛溫大熱之品如人參、鹿茸,少食羊肉、狗肉,以免助熱生火。

三宜多食蔬菜。

尤其要多吃具有辛溫生髮作用的韭菜、蘿蔔、香菜、豆芽、薺菜等,有利於疏肝氣、解春困。

知道了春天的飲食思路,現在就來推薦幾道能舒肝養肝,以養升發之氣的食療方。

第一道:紫蘇粥

材料:紫蘇葉5克,生薑3大片,大米1兩,紅糖或黃糖適量。(2人份)

功效:

《遵生八箋》言“是月(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二曰防風粥……三曰紫蘇粥……”。蘇葉,性溫,味辛,有發散風寒,芳香化溼的功效。配合溫中散寒的生薑,養胃氣的大米,有祛風散寒止嘔的功效。早春乍暖還寒時,可用於防治風寒感冒。也可以在風寒初起時食用。

做法:大米、生薑加適量清水煮至粥成,加入蘇葉煮5分鐘,加入少許糖煮融化即可,去渣飲粥水。

第二道:白蘿蔔鯽魚湯

材料:白蘿蔔1個(約250克),鯽魚1條,生薑3片,蔥1根,油鹽適量。(2人份)

功效:白蘿蔔,性味甘、辛、涼,有消食化積、下氣化痰、理氣解春困的功效。這裡尤其以蘿蔔一頭青色的為佳。鯽魚,味甘、性平,有補氣血、健脾胃、利水消腫之功,是魚類佳品之一,儘量不選養殖的。兩者作湯,味道鮮養。本湯可疏肝行氣、健脾胃,有助於緩解春困。

做法:

白蘿蔔去皮、切絲,生薑切片,蔥去須、洗淨、切段,鯽魚去鰓去內臟洗淨。先用食用油在鍋內煎至淡黃色,豬油為佳。再加適量開水,熬湯至奶白色,加入白蘿蔔絲、生薑再煮半小時左右,關火前加入蔥段,以鹽調味即可。

第三道:烏杞豬肝湯

材料:制首烏10克,豬肝200克,幹枸杞5克,生薑2片,鹽適量。(2人份)

功效:豬肝為血肉有情之品,有養血、補肝、明目的功效,配合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的何首烏、枸杞子,本湯有補肝腎、益精養血的功效,補而不滯,適用於正月時節養生保健,有助於改善睡眠,緩解視物疲勞、腰膝痠軟、鬚髮早白等。

做法:豬肝洗淨切塊,先用油鹽稍醃製,制首烏洗淨,生薑切片。豬肝先在鍋內略炒,與以上食材加入適量清水同煲半小時到45分鐘,以鹽調味。

注:動物內臟含較多膽固醇、嘌呤,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癥、膽石症人群慎食,或遵醫囑。

第四道:健脾消滯湯

材料:炒谷芽10克,炒麥芽10克,陳皮1/6個,雞內金5克,淮山30克,芡實15克,豬橫脷1條,蜜棗2枚,生薑3片,鹽適量。(2人份)

功效:健脾胃,消積滯。老少咸宜,尤其適用於小兒,可開胃助消化。

做法:豬橫脷洗淨切片,先飛水,幹淮山、芡實稍浸泡,上料加適量清水同煲1小時左右,以鹽調味即可。

注:有性早熟問題的女童,或經期提前的女生不宜食用雞內金。

第五道:五指毛桃土茯苓防風湯

材料:五指毛桃15-20克,土茯苓15-20克,南杏仁(去皮)10-15克,防風6克,大棗6克,瘦肉100克,排骨300克,枸杞子5克,鹽適量。

功效:健脾利溼,祛風固衛。適用於體虛易感人群飲用,增強體質,老少咸宜。

初春時節,自然界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陽氣升發,陰寒未盡,天氣忽冷忽熱,南方部分地區風寒溼盛行。小兒臟腑稚嫩,“肺脾常不足”,老人體質虛弱,極易受風寒邪氣侵襲,易患感冒、咳嗽、鼻炎等呼吸道疾病,飲食調養要注意增強肺脾的功能,預防感冒。

烹調:瘦肉、排骨切塊,先焯水,再同其他配料同放砂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煲1-1.5小時,調味後就可以喝湯吃肉了。

以上五款,根據自己和家人的體質來選擇。

春光明媚,春氣條舒,美好的春日風景已經在眼前了,願我們都能同享美好當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