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到兩漢三國時期,蹴鞠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從戰國到兩漢三國時期,蹴鞠是如何發展變化的?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指的是古人用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現代的足球。蹴鞠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起源據說是黃帝生活的時期,後發展於漢唐,興盛於宋代,衰亡於明清。下面就來說說蹴鞠在戰國、兩漢三國時期的發展變化過程。

  關於中國蹴鞠的起源,歷來說法不一,傳說為黃帝所作,據說黃帝戰勝蚩尤部落後,將蚩尤擒獲並將他的胃取出,塞入毛髮給士兵當球踢。此後,戰爭勝利後,都會將敵人的胃取出噹噹球踢,以彰顯部落戰鬥力。但黃帝、蚩尤屬於上古傳說中的人物,如今已經無法證實事件的真偽。

  蹴鞠運動有史料記載的最早時期是在戰國,不過當時稱古代足球為“蹋鞠”。《戰國策·齊策》中記載齊國首都臨淄人的生活時說:“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這段話在之後的《史記·蘇秦列傳》中也曾出現。由此可見,當時的齊地已經發展出蹴鞠運動,此時鞠的結構十分簡單,多用動物毛髮搓成團,在外面縫上皮革成球狀。因為不需要技巧,也不需要特定場合,人們的參與度很高,是齊國百姓們茶餘飯後的消遣運動。

  而“蹴鞠”一詞最早見於《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書中說西漢的項處,因迷戀“蹴鞠”,身患重病還偷偷去蹴鞠,最後嘔血而死。其後“蹴鞠”在《漢書》中多次出現。

  先秦時期,蹴鞠可能只受到個別區域人們的喜愛,但到了漢朝魏晉時期,蹴鞠已經開始全面普及,漢朝是蹴鞠運動的第一個發展高峰。由於邊境外族的長期騷擾,在“漢以強亡”的窮兵黷武的背景下,漢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士兵們的軍務訓練,對士兵的身體素質、速度、耐力、靈活度有了新的要求。而蹴鞠正好可以作為鍛鍊手足的一項運動,此時蹴鞠作為一種有效的軍事訓練手段被廣泛應用於軍隊。

  在《漢書·霍去病傳》中也有名將霍去病利用蹴鞠練兵的記載:“去病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踏鞠。”在《漢書》中,班固把蹴鞠列為練兵的一種方法,視之為“兵技巧”。

  到了三國時期,根據《會稽典錄》記載:“三國鼎峙,年興金革,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三國時期戰亂不斷,當時人人以弓馬為要務,而蹴鞠是和弓馬並列的項目,可見其之風靡。魏國曹操非常酷愛蹴鞠,其子曹植作了一篇蹴鞠的傑出之作《名都篇》,對後世有重要的意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