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佈局。對口支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行路徑。從援助一個專科到幫扶一家醫院再到服務一方百姓,從短期巡診到長期派駐再到遠程支持,中日友好醫院已經走過了近40年的對口支援歷程。一路走來,該院通過不斷追加支援人次、創新支援方式、拓寬支援領域,讓適宜的診療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根植於受援地區。
兼顧各方 全局化統籌
據不完全統計,自1985年以來,中日友好醫院多次承擔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偏遠地區和地震洪澇災區的對口支援任務,累計輸送對口支援人才1107人次,平均每人次對口支援工作約51天。中日友好醫院院長周軍坦言:“數字的背後,是每一名對口支援人才暫時告別溫馨的家庭、先進的科室,去幫助一家亟待建設的醫院。作為醫院管理者,必須全力支持、高效配合。”
2011年,中日友好醫院成立對口支援辦公室,並制定對口支援工作管理辦法。2013年,對口支援辦公室併入醫院醫改和醫療發展部。隨著呼吸、疼痛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醫聯體的搭建,對口支援工作擁有了強有力的學科支撐。
“將對口支援任務集中統籌,便於醫院合理制訂計劃和調配資源。此外,為讓對口支援工作可持續,我們兼顧受援方醫療脫貧和支援方自身發展,努力實現共贏。”周軍說,醫院尊重支援科室和支援人才自身的發展意願,針對對口支援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持續完善選派審批、人事待遇、全面預算、後勤保障、遠程支持、溝通機制等一系列管理舉措和流程,為對口支援工作鋪設高效運行軌道。
“選派醫護人員參加支援任務,是我院培養青年人才的一種路徑,也使我們對青年人才的考量更為全面。”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介紹,2021年年初,全院徵集“十四五”時期對口支援意向,建立支援人才庫,並結合受援方需求匹配合適的專業人才。執行任務期間,醫院發展辦每月發佈支援人才的任務執行情況;任務結束前,由受援方進行主要考核,由支援人才向全院做工作彙報。
“圓滿完成1年支援任務且符合醫院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條件的,不受醫院當年聘任指標限制,直接進入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聘任高評環節;在對口支援工作中表現突出和優異的,在幹部聘任和評優方面優先考慮。”宋樹立說。
一院一策 精準化幫扶
“十三五”時期,中日友好醫院所承擔的健康扶貧項目中有兩個極具差異性的受援對象——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八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人民醫院。兩家醫療衛生機構雖同處我國北緯30°附近,卻有著不同的地域特徵、功能定位。
八廓街道窄巷深處的一座彩繪雕琢的藏式小樓,就是八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是中日友好醫院對口支援工作的一處座標。在這裡,中日友好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李楠曾圓滿完成為期10個月的對口支援任務。“八廓街道老年居民集中,中心自2012年便承擔起周邊7個社區的全民查體任務,留存著數年來的完整查體數據。對這些數據加以利用,有助於社區全科醫生把握轄區居民慢性疾病的動態發展變化和相關危險因素,有針對性地開展居民健康管理。在此基礎上,我們著重提高中心的慢病管理水平,同時培養全科醫生的危重患者識別和早期處理能力。”李楠說。
藏區高血壓、冠心病多發,對口支援醫生將心臟超聲技術引入八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李楠老師講解生動,她將心臟比作房子,告訴我們心臟超聲就是檢查門窗有沒有漏風,牆壁上有沒有洞。她握著我的手,讓我感受探頭的轉動,就像是老師教學生寫字。”八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次仁德吉記得,曾有位老年患者因不明原因的胸悶、下肢水腫到中心就診,經心臟超聲檢查後,被確診為右心衰竭,最終及時轉診至上級醫院而獲救。
對口支援期間,中日友好醫院捐贈援藏資金54.73萬元用於升級社區急需醫療設備;帶教徒弟13人,免費接收16人進修學習;對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力評價A類要求整章建制43項,推廣新技術新項目19項,開展業務培訓203次,幫助中心全員通過5項護理基本技能操作考核;門診診療3256人次(含輔助診察),義診1146人次,討論疑難病例32例,社區入戶搶救4次,救治援藏幹部1名,為115戶家庭醫生簽約居民提供入戶診療服務。
不同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優化基本醫療服務保障,六安市金寨縣人民醫院更希望診療能力再上臺階。自2016年以來,中日友好醫院領導班子多次前往金寨縣人民醫院考察調研,為醫院量身定製學科發展規劃,先後派出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心血管內科、中醫風溼科、神經內科、檢驗科等專業專家110人次,到當地開展1個月至1年的駐點幫扶;同時,組織醫務、護理、院感、科研等職能部門定期開展檢查指導,全面提升醫院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山區氣候寒溼,風溼性疾病的發病率較高,之前很多風溼性關節炎患者未能得到規範治療。”金寨縣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楊芹告訴記者,在中日友好醫院“以科包科”的持續幫扶下,醫院增設中醫風溼病專科,開展B超引導下關節腔藥物注射技術,填補了當地該領域診療技術的空白。
在從輸血到造血的幫扶下,金寨縣人民醫院醫生熟練掌握並廣泛應用了急性腦梗溶栓治療技術、心衰規範化治療技術、婦科疾病腔鏡手術等多項診療技術。隨著該院介入科的成立,當地很多心梗患者不必再外轉治療。如今,這家縣級醫院已由二級晉升為三級,距離真正實現“大病不出縣”更近一步。
遠程醫療 常態化支持
中日友好醫院負責遠程技術支持的工作人員高會伶回憶,那個時期還在使用撥號上網,為達到遠程會診所需要的傳輸速度和傳輸質量,特開通專線寬帶直通新疆,成功完成第一例遠程會診。京疆兩地相距數千公里,對佈線、設備要求非常高,近1年籌備換來的成果令雙方在場人員欣喜無比。自那時起,中日友好醫院對口支援工作進入遠程醫療時代。
到2016年,中日友好醫院所幫扶的陝西省神木縣醫院(現已評為三級醫院),其遠程醫療平臺已實現遠程疑難病例討論、遠程教學培訓、遠程手術示教、遠程查房、遠程影像會診、遠程病理會診、遠程皮膚科會診、遠程眼科會診、遠程心電會診、遠程床旁監護等多重功能。
這樣的柔性支援在不斷迭代中延續至今。2020年,國家遠程醫療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遠程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國家衛生健康委基層遠程醫療發展指導中心掛靠於中日友好醫院醫改和醫療發展辦公室,該院對口支援效率持續提升。
以中日友好醫院醫聯體(北京市朝陽區東部醫聯體)為例,截至目前,醫聯體成員單位已達30家;在朝陽區委、區政府和朝陽區衛生健康委的支持下,中日友好醫院搭建網絡預約轉診平臺,初步形成“首診在社區、慢病在社區、康復回社區”急慢分治、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模式;到2022年年底,醫聯體內經預約轉診系統累計上轉患者3949人次,下轉4466人次,遠程會診43187例。其中,作為成員單位之一的朝陽區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是中日友好醫院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單位,在兩機構“接續病房”的緊密合作中,正探索提供連續醫療服務。
再如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該院重症監護病房在中日友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段軍團隊的遠程支持下,僅用時1個月就順利投用。投用不久,病房曾收治一名心包壓塞患者。在段軍的遠程輔助下,派駐於當地的對口支援醫生、中日友好醫院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吳筱箐緊急為患者實施床旁心包穿刺術,患者脫離險境。此次救治,也為當地重症救治積累了實戰經驗。
“中日友好醫院是國家遠程與互聯網醫學中心的依託單位,在對口支援工作中,二者的深度融合無疑是國家級雙驅動。派駐醫生畢竟有限,而患者的就醫需求是無限的,遠程醫療提供了高效能補充。”周軍表示,下一步,國家遠程與互聯網醫學中心將下設中西醫結合醫聯體,目前報名單位已達1000多家。該醫聯體將運用遠程技術,發揮架構優勢,調動專家力量,讓更多適宜技術下沉至基層。“滿足當地群眾看病就醫需求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基層醫生具備崗位勝任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希望對口支援工作有力度、有溫度,更紮實、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