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有過“痛經”的經歷,大多抱著“忍忍就過去了”的想法。殊不知,這背後可能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在作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婦科微創中心首席專家段華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圍繞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幾個關鍵問題進行了解答。
“近年來,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呈現年輕化趨勢。相關數據顯示,子宮內膜異位症在育齡期婦女中發病率高達10%~15%,其實,現實生活中這一疾病的發病率更高。”段華說。
什麼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當子宮腔裡的內膜“跑到了”宮腔以外,並在相應部位種植、生長,這種情況統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症。
異位的子宮內膜也會隨著月經週期出血脫落,當脫落的子宮內膜無法通過自然通道排出體外時,它們會在局部積聚並逐漸形成結節、包塊。育齡女性是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高發人群。
子宮內膜異位症最常見的病變部位是盆腔,盆腔腹膜、卵巢、輸卵管、子宮直腸窩、膀胱、輸尿管等都是異位內膜可能侵犯的部位。少數患者的異位子宮內膜會出現在鼻腔黏膜、腹壁切口、會陰切口、肺部和坐骨神經上。相比盆腔內的子宮內膜異位症而言,盆腔以外的病灶都被稱為特殊類型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病率比較低。
患者會遇到哪些問題?
由於侵害部位不同,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的症狀也會有所不同。首先是身體的不適。如痛經、性交痛、排尿痛等各種急性或慢性疼痛。其次,由於盆腔的內部環境被改變,可能會影響到輸卵管、卵巢的正常功能,導致女性不孕。最後,盆腔外的特殊部位如肺部、鼻腔等如果出現異位的子宮內膜,可能出現週期性的咯血、流鼻血等症狀。
患者一定會痛經嗎?
根據生殖系統有無器質性病變,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疼痛有很多種表現和類型,大部分患者的表現是繼發性痛經,伴隨著月經來潮,出現腰痠,下腹部墜脹、疼痛等不適症狀。如果一位育齡期女性,痛經程度超出正常的生理期疼痛,且每個月都在加重,影響到了正常的生活,就應警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由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疼痛感受個體差異較大,導致臨床上出現很多延遲診斷的患者。曾有長期不孕的患者,並沒有明顯痛經,但檢查的結果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此,不是所有子宮內膜異位症都伴有痛經,沒有痛經也並不能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時,醫生通常要結合患者病史和各項輔助檢查如超聲檢查、炎症指標測定等綜合判斷。
目前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婦科慢性病,由於無法通過手術根治,一旦確診需要進行終生管理。具體到怎樣管理,則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由醫生決定治療方案,即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個體化治療。
影響治療方案選擇的因素有很多,如患者的年齡、症狀、疾病分期等,患者個人的診治意願醫生也會考慮。對於有手術指徵的患者,可以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肉眼可見的病灶並分離粘連,同時手術還能幫助醫生進一步明確診斷。對於嚴重盆腔粘連導致不孕症的患者,手術治療有望增加受孕機會。不過,手術畢竟是有創治療,因此嚴格控制指徵很重要,尤其要避免多次重複手術。
鑑於子宮內膜異位症複發率高的特點,藥物治療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同樣道理,藥物治療也要結合患者具體病情,由醫生分析後給出用藥方案。保守性治療需要長期用藥,在沒有懷孕需求時,新型孕激素地諾孕素是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比較常用的一種。此外,接受了手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後也需要繼續服藥治療。
可以有效預防嗎?
子宮內膜異位症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謎”一樣的疾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它的發生似乎會受到遺傳、免疫力、激素水平以及炎症因子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眾多影響因素中,我們能夠主動改變的是提高免疫力,具體做法是按時作息、均衡飲食。同時,注意經期衛生、減少經期劇烈活動,也能幫助女性降低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