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徵,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其蘊含的相互開放、主動參與、全球競爭的思想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柄雙刃劍,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特別是對經濟實力薄弱和科學技術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面對全球性的激烈競爭,所遇到的風險、挑戰將更加嚴峻。整合與分化、競爭與合作、開放與封閉及有序與無序等矛盾的運動,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中存在的客觀現象。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中國在不同時期的角色也大相徑庭。
(一)明清時期——“受益者”
1.世界市場的形成衝擊“閉關自守”
(1)新航路開闢後,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此時的中國,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於世界經濟潮流之外。在早期的東西方交往中,中國憑藉自身的優勢,成為早期世界市場客觀上的“受益者”。
(2)原產於美洲的甘薯、玉米等農作物傳入中國並得到推廣,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客觀上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長創造了條件;有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出現了專業生產區域,促進農產品的商品化。
(3)歐洲人用美洲的白銀來購買亞洲的商品,如紡織品、瓷器、香料、染料等。明朝中後期至清朝前期200餘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是當時世界經濟和貿易的中心地區之一。
公眾號【高中歷史教學】整理
2.新航路開闢對中國的影響
(1)新航路開闢後,西方殖民者隨之東來,開始侵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既破壞了中國主權,又給中國沿海居民帶來深重災難。
(2)西方殖民者在新航路開闢後侵擾中國沿海地區,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封建統治。一方面,明清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直接阻礙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正常經濟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又在客觀上對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等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
(3)西方傳教士伴隨著新航路開闢到中國傳教,雖然給中國帶來了一些西方先進科技知識,但因文化衝突和傳教士干涉中國內政而引發了“禁教”事件,進一步促使中國統治者推行閉關鎖國政策。
(4)新航路開闢給中國帶來了新的農作物,促進了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國因人口迅速發展所面臨的糧食壓力,有利於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二)近代中國——“被動者”
鴉片戰爭後伴隨著西方列強侵華戰爭的戰火,中國開始了被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兩次鴉片戰爭 |
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西方列強衝擊著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刺激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中國逐漸依附於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
從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
列強侵華由商品輸出為主向資本輸出為主過渡,西方列強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嚴重摧殘了中國民族經濟,自然經濟進一步瓦解,進一步淪為資本主義市場的附庸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
歐洲列強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經濟的控制,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中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一個迅速發展的“短暫春天” |
1929~1933年經濟危機期間 |
各資本主義國家為轉嫁危機,對華傾銷商品,衝擊著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國民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有利於國民經濟發展的政策,使民族工業得到較快發展 |
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確立 |
中國作為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創始會員國加入了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並且是《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締約國。隨著《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簽訂,美國商品大量湧入中國市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逐漸萎縮,陷入絕境 |
(三)現代中國——“參與者”
1.改革開放前
新中國成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實行敵視和在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包圍、經濟上全面禁運的封鎖政策。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中國的對外貿易急劇萎縮,基本上關上了對蘇聯、東歐開放的大門。
2.改革開放新時期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中國已經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世界經濟實現全面接軌,標誌著世界大市場對中國的開放,有利於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於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並付諸實施,是中國積極致力於全球治理與全球化的一個創新。“一帶一路”在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打造開放新格局的同時,也為世界上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進一步推動全球化向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1.歐洲啟蒙思想家對中國的認識以18世紀中葉為分水嶺,之前他們筆下的中國是一個非神性宗教權威的理性世界;之後他們眼中的中國是一個愚昧、專制、停滯的民族。推動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日益清晰
B.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的迅速崛起
C.中西方實力發生了根本性逆轉
D.明清中國閉關鎖國的不斷強化
解析:選B 西方人對中國的認知與西方的發展變化相關。18世紀中葉歐洲對中國的認識變化主要是經濟因素,與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故B項正確。
3.1845年,英國“麗如銀行”進入中國。利用銀行和錢莊的信用關係,讓中國舊式金融業為其服務,特別是利用錢莊為他們推銷洋貨,購買土特產。英國“麗如銀行”等外國銀行進駐清朝( )
A.以中西結合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
B.客觀上阻礙了新式經濟因素產生
C.推動了清朝經濟與世界市場聯繫
D.實現中國舊式金融業經營的轉型
解析:選C 材料不能體現外國銀行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故A項錯誤;這些外國銀行利用中國的舊式金融業為其服務,有利於舊式金融業學習西方銀行,客觀上有利於新式經濟因素的產生,故B項錯誤;外國銀行通過錢莊推銷洋貨,購買土特產,把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故C項正確;外國銀行只是利用中國舊式金融業為其服務,並不是為了實現中國舊式金融業經營的轉型,故D項錯誤。
4.1990年深圳市政府為順利推銷股票完成發行,號召黨員帶頭認購,並以任務的形式進行攤派。1992年,深圳市出現了群眾大規模的股權搶購風潮。這種變化說明( )
A.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日益深化
B.群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更加深刻
C.深圳市政府經濟管理能力的提升
D.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
解析:選B 我國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日益深化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股票從“黨員帶頭認購”“攤派”到“群眾大規模的股權搶購風潮”的變化,說明了群眾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更加深刻,尤其是鄧小平南方談話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股票購買主體的變化,C項不是材料的主旨且在材料中無體現,故C項錯誤;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在材料中不涉及,故D項錯誤。
5.史料記載:明確限定的工作時間,較大的勞動強度,都使工作和休閒形成強烈的反差……中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他們反對各種野蠻或血腥的娛樂方式,試圖取消容易引起騷亂的傳統節日慶典……19世紀初的歐洲,興起一場理性休閒運動。這反映了( )
A.經濟活動影響著政治地位的變化
B.經濟發展引起了社會階層的分化
C.工業革命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D.大機器生產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
解析:選D 根據題目中“明確限定的工作時間,較大的勞動強度,都使工作和休閒形成強烈的反差”得出,這是強調工業革命對生活方式的影響,故D項正確。C項“決定”太絕對,排除。更多高考資料點這裡……
6.2017年1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上任後的第一份行政命令,正式宣佈退出旨在促進亞太地區貿易自由化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2月8日,英國議會下議院投票通過政府提交的脫離歐盟法案。這些現象說明( )
A.雙邊貿易將取代多邊貿易
B.保護本國經濟的孤立主義抬頭
C.全球化趨勢首次出現逆轉
D.世界政治格局出現多元化趨勢
解析:選B 美國和英國的決定都是為了保護本國利益,避免與其他實力較弱的國家合作影響本國發展,故B項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