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複習 | 世界史86個易錯易混概念與知識拓展概念歸納

一、世界古代史

【波斯帝國】古代伊朗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的帝國。公元前558年居魯士二世在波斯稱王都帕塞波里斯。大流士一世統治時期,波斯趨於鼎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公元前492—前449年發動希波戰爭結果以失敗告終。此後,波斯國勢漸衰。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所滅,西亞北非古代文明終結。波斯文明在古地中海文明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影響深遠。

【大流士一世改革】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推行的改革。公元前518年為了適應統治一個龐大帝國的需求,大流士一世實行改革:(1)建立完備的軍、政分權的地方行政制度。(2)統一貨幣鑄造制度,規定帝國中央鑄造金幣,行省鑄造銀幣,自治城市可鑄造銅幣。(3)修築道路,設置驛站。(4)改革軍事。(5)整頓稅收制度,對各省實行定額包稅。(6)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改革增強了波斯帝國的軍事力量,客觀上促進了帝國內部經濟、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波斯帝國主要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基礎。

【希臘化時代】古希臘文明與西亞文明、埃及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相融合的歷史進程。時間上通常是指從亞歷山大東征以來到希臘化王國托勒密埃及併入羅馬帝國。希臘化國家主要包括馬其頓的安提柯王朝、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西亞的塞琉古王國和小亞細亞的帕加馬王國和本都王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具有希臘古典文化和東方文化相結合的特點。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對後來的羅馬文化乃至近代歐洲文化都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羅馬元首政治】古羅馬元首屋大維創立的統治制度。元首乃元老院中首席元老和公民中第一公民之意。公元前27年屋大維在取得羅馬的統治權後,宣佈實行共和制,自稱羅馬“第一公民”。屋大維表面上並不稱帝,但擁有同共和國相違背的絕對權力,因此元首制通常被認為是披著共和外衣的君主制。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形式上仍然是最高國家機關,擁有立法權和審判權,管轄部分行省但實際上受元首的限制。3世紀末戴克裡先執政時,改元首為“多米努斯”(意為主人),建立了君主專制制度,元首制結束。

【羅馬法】古羅馬國家法律的總稱。羅馬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5世紀羅馬共和時代頒佈的《十二銅表法》,6世紀東羅馬帝丁尼編纂了《查丁尼法典》《學說彙集》《法學階梯》三個法律彙編,後人將其在位時期的法律編成《新律》四者被彙編成《羅馬民法大全》。羅馬法的主要內容是私法,私法又主要是民法,有關訴訟權利和訴訟程序的規定也列人私法的範圍。羅馬法對資本主義法律影響巨大,尤其是資本主義民法,最終造就了以羅馬法為基礎的大陸法系。

【萬民法】羅馬法中各民族共同適用的法律。其內容主要是調整財產關係,特別是有關所有權和契約關係的規範,除了包含羅馬法原有的部分規範,還吸收了與羅馬有貿易關係的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法律規範。與公民法相比,這種被羅馬法學家稱為“各民族共有”的萬民法,以自然理性為依據,較為接近自然法的觀念,沒有公民法那樣狹隘的民族性和形式主義的缺點,因而更能滿足羅馬奴隸主階級的利益要求和整個社會的普遍要求。

【自然法】居於實在法之上並指導實在法的普遍法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思想家、法學家提出把法分成自然法和人定法的觀點,認為自然法是自然秩序的法,它高於人定法,是人定法制定的依據。17至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等人認為自然法是人類理性的體現,自然法是永恆存在、普遍適用的。而實在法則因時代、國度而異,它必須以符合自然法為其存在的根據。從自然法出發,又引申出“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和“民主”等基本原則。古典自然法學說是反對封建專制和神權政治的強大思想武器,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依據。

二、世界中古史

【丕平獻土】加洛林王朝國王丕平同教皇的政治交易。751年丕平廢黜墨洛溫國王,建立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斯蒂芬二世親自來到巴黎,為丕平塗油加冕。為報答教皇,丕平兩次遠征意大利,將羅馬城及原東羅馬帝國在意大利的拉溫那總督管區劃歸教皇管轄,這便是教會史上所稱的“丕平獻土”。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

【卡諾莎之辱】11世紀西歐為爭奪主教敘任權而發生的皇權與教權鬥爭的事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同教皇格里哥利七世爭奪主教敘任權。1076年教皇下詔開除享利的教籍廢其帝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約,煽動德意志大封建主反對皇帝。1077年亨利被迫來到救皇駐地卡諾莎,向教皇悔罪。卡諾莎事件沒有解決主教敘任權的問題,並被視為世俗權力屈服於教權的象徵。

【阿維農之囚】14世紀世俗王權與教皇鬥爭的重要事件。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會徵收捐稅而得罪教皇。教皇下尼法斯八世開除法王教籍,後被法王囚禁。1305年選出的新教皇克力門五世移居靠近法國邊界的阿維農城,連續七任教都駐在此城,共駐了70年,成為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阿維農之囚”是對教會權力的嚴重打擊。

【封君封臣制】西歐封建國家各封建主間的政治關係。11世紀時西歐封建主之間普遍結成封君封臣關係。封臣對封君承擔許多義務,一為“效忠”,二為“幫助”,三為“勸告”。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主要是“保護”和“維持”封臣,不得傷害後者的榮譽、財產和生命。封君和封臣的關係一經締結,不能隨意解除。這種制度還有規範的儀式,即行臣服禮和宣誓效忠。封君封臣制對西歐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封建莊園制】9-13世紀西歐封建農業經濟組織形式。莊園採用勞役地租的剝削方式。封建莊園以農業為主,基本上是閉塞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莊園的土地通常分為兩部分,即領主直接管理的領地和分給農奴的份地。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無償地為領主耕種領地;份地的勞動所得收人,也要向領主繳納一定的實物地租。13世紀以後西歐城市大批興起,商品貨幣關係滲入農村,農奴改納貨幣地租,並逐漸取得人身自由,莊園解體。

【《大憲章》】1215年簽訂的限制英王權力的憲法性文件。1215年英王約翰在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市民的聯合壓力下籤署。主要內容是限制王權,保障教會和領主的特權以及騎士和市民的某些利益。規定不經教會和封建主的同意,國王不得徵收額外的協助金和盾牌錢。《大憲章》是規定封建階級內部權力再分配的文件,它以法律的形式限制了英國王室的絕對權力,它所確定的法律至上和保障人權的基本原則,被視為英國立憲政治的基礎。

【等級君主制】中世紀西歐王權藉助等級代表機構實行統治的政權組織形式。等級君主制是中世紀的西歐從封建割據向中央集權體制過渡的中間形態。其主要特徵是在國王之下設立由國王召集,由貴族、僧侶和市民代表參加的等級代表會議。以14世紀法國的三級會議最為典型。等級代表會議作為君主的立法諮詢機構,是君主、貴族、僧侶以及市民上層分子的政治聯盟,也是反對封建割據和加強王權的工具。16世紀以後,等級君主制在一些國家逐漸為君主專制所取代。

【民族國家】一般指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具有統一的法律、統一的語言、統一的風俗習慣的國家。它是民族民主革命的產物、是被壓迫民族在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過程中形成的,是民族自決的實踐。民族國家包括兩種類型:一種是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後建立的,如法國大革命、德國統一等;一種是在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後建立的,如朝鮮、中國等。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民族問題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反對封建割據,要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和統一的民族市場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內容。

【選帝侯制度】德意志選舉國王的制度。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頒佈《黃金詔書》確立了帝國的7個選帝侯。選侯制連同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被法國拿破崙一世廢止。此制度嚴重削弱了皇權,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更加嚴重。

【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年英法兩國發生的長達100多年的戰爭。戰爭原因包括王位繼承問題、領土爭端以及對佛蘭德爾的爭奪。1337年兩國宣戰。聖女貞德解除奧爾良之圍,激發了法國的民族意識,法國開始轉敗為勝。1453年法國收復了除加來外的全部領土,百年戰爭結束。百年戰爭對兩國曆史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英法民族國家的產生。

【紅白玫瑰戰爭】15世紀下半期英國蘭開斯特和約克兩大封建貴族集團為爭奪王位而進行的長達30年的戰爭。蘭開斯特家以紅玫瑰為族徽,約克家以白玫瑰為族徽,史稱紅白玫瑰戰爭(1455-1485)。最後都鐸家族的亨利戰勝,奪得英國王位,開始了都王朝(1485-1603)的統治。紅白攻瑰戰爭削弱了封建割據勢力,為專制統治奠定了基礎。

【十字軍東征】11-13世紀西歐基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伊斯蘭教國家發動的戰爭。11世紀塞爾柱突厥人佔領耶路撒冷後,禁止基督徒前往朝聖。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呼籲基督教徒聯合起來解救穆斯林統治下的巴勒斯坦。1096-1291西歐基督教國家第四次東征時,十字軍曾攻佔君士坦丁堡,建立拉丁帝國。1291年十字軍侵佔的最後一個據點阿克城的陷落,標誌著十字軍東征的失敗。十字軍東征使近東人民深受苦難,但客觀上有利於東西方文明的接觸,並促進了西歐王權的加強和教權的衰落。

【行會】中世紀西歐手工業者的行業組織。城市興起之初,手工業者為了對抗封建勢力的侵犯,避免新來的逃亡農奴的競爭,保護本行業的共同利益,按行業建立了各自的同業團體組織。行會阻撓外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活動,又嚴格規定本行業的製造工藝、產品規格等。在手工業興起的初期,行會保護了小手工業者的利益,為商品生產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行會在近代早期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阻礙因素。

【經院哲學】中世紀西歐基督教哲學思想體系之一,因產生於教會學院而得名。經院哲學以《聖經》等為依據來論證神學,用形式邏輯和煩瑣推理方法演繹出空洞的結論。托馬斯·阿奎那是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著有《神學大全》,該書是經院哲學的百科全書。經院哲學輕視經驗,反對實踐,但有利於思辨思維的發展。14世紀以後經院哲學趨於衰落。

【阿拉伯帝國】7世紀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教國家。中國史書上稱之為“大食”。7世紀初穆罕默德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並大體上統一了阿拉伯半島。至8世紀前半葉阿拉伯帝國基本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阿拉伯帝國主要包括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阿拔斯王朝初期,是帝國的黃金時代。此後,帝國漸衰,走向分裂。11世紀遭塞爾柱突厥人侵佔。1258年帝國亡於蒙古第三次西征。

【百年翻譯運動】中世紀阿拉伯人對古籍的翻譯和註釋活動。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開始將希臘、羅馬波斯和印度等地的經典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拔斯王朝時,因哈里發的提倡和獎勵,形成大規模翻譯運動,至建造巴格達智慧館時,達到極盛。眾多學者做了大量考證、勘誤工作,開展多學科的研究,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阿拉伯文化。百年翻譯運動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並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

【彼得一世改革】17世紀末18世紀初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推行的改革。主要內容為:實行義務兵役制,創建海軍;發展工商業,學習西歐先進科學技術;改革行政機構和行政區劃;開辦學校,簡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歐生活方式。彼得一世的改革為俄國經濟的發展、國家體制的演進和躋身於歐洲強國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改革未觸動農奴制和沙皇專制制度。

【日本幕府政治】日本封建武士通過幕府實行的政治統治。幕府是將軍的官邸,設有一整套統治機構,實際上是中央政府,故稱幕府政治。幕府與天皇朝廷並存,將軍名義上由天皇封任,實際上是將軍擅權。將軍授予武士土地和特權,武士為將軍效忠,稱為“御家人”。1192年源賴朝在鎌倉建立幕府,自立為“徵夷大將軍”,是首個幕府政權。幕府政治歷經鎌倉幕府(1192-1333)室町幕府(1336-1573)江戶幕府(1603-1868)至明治維新廢除。

三、世界近現代史

【商業革命】16世紀歐洲商業的迅速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引發的商業革命。商業革命表現為世界市場的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新的經營方式的興起。歐洲與亞洲、非洲之間的商業擴大,且開始與美洲有了商業聯繫。亞、非、美洲的眾多商品,開始或大量出現在歐洲市場上。歐洲的商路和商業中心漸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業城市趨於衰落,里斯本、安特衛普、倫敦等日益繁榮。商業革命促進了歐洲封建社會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

【價格革命】16世紀由於美洲金銀流入歐洲而引起的商品價格的急劇上漲。新航路開闢後,美洲的白銀大量湧進歐洲,引起通貨膨脹及物價上漲,這在歷史上稱為“價格革命”。從事工商業的新興資產階級的經濟力量愈益增長,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價格革命加劇了階級分化的過程,有力地推動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關係的發展。

【因信稱義】基督教新教尤其是路德宗關於如何得救的教義。反對依靠遵守律法禮儀、行割禮等行為而稱義。強調由於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奇功,人神之間的阻隔已經排除,信徒憑藉信仰就可直接同上帝交通,而無須以教皇為首的教階制度做中介。

【亨利八世】英國都鐸王朝第二任國王,英國國教創立者。1509年即位。為加強專制王權,擴大國庫財源,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准他與西班牙公主凱瑟林離婚為由進行宗教改革,於1534年通過《至尊法案》,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宣佈英王為英國國教會最高首腦。1536—1540年他解散所有修道院,沒收其土地和鉅額財產並先後鎮壓各地起義和貴族動亂。在位期間,專制權力強化,中央集權的統一民族國家形成。

【新教倫理】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社會倫理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提出,用以解釋近代資本主義文明和理性主義文化僅在西方特別是在西歐發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天職觀念。個人在塵世中完成上帝賦予他的義務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天職。(2)預定論。塵世中的每個人的存在都服務於上帝的榮耀和最高權威,個人事業上的成功是他被上帝預定為選民的標誌。(3)入世的禁慾主義。勤勞節儉,極力從事世俗經濟活動。新教倫理被韋伯認為是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文明產生的價值支撐和精神力量。

【重商主義】歐洲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代表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學說和政策體系。16-18世紀流行於歐洲。主要內容為:貨幣是財富的基本形式,發展對外貿易以獲取金銀貨幣作為積累國家財富的主要途徑;由政府管制農業、商業和製造業;發展對外貿易壟斷;通過高關稅率及其他貿易限制來保護國內市場;利用殖民地為母國的製造業提供原料和市場。重商主義在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促進了貨幣資本的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自由主義興起後,重商主義逐漸衰落。

【英法七年戰爭】1756-1763年,英法為爭奪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以英國、普魯士等為一方,法國、奧地利等國為另一方。在歐洲,普魯士戰勝奧地利,保有西里西亞,成為歐洲強國。在美洲,英軍佔領魁北克等地,征服了加拿大;在印度英國完全取代法國,處於絕對優勢,法國喪失了大量殖民地,被迫媾和。1763年英法簽訂《巴黎和約》。七年戰爭結束了法國的歐洲霸主地位,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

【《航海條例》】1651年英國為了同荷蘭爭奪海上貿易優勢而頒佈的航海貿易立法。條例規定凡從歐洲運到英國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原商品生產國的船隻運送;凡是從亞洲、非洲、美洲運送到英國、愛爾蘭以及英國各殖民地的貨物,必須由英國船隻或英國有關殖民地的船隻運送;英國各港口的漁業進出口以及英國國境沿海的商業,應完全由英國船隻運送。航海條例引發了英荷戰爭。1654年4月荷在戰敗的情況下與英國訂立《威斯敏斯特條約》,承認英國的《航海條例》,英國的海上貿易優勢地位得以確立。

【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圈佔的形式大規模剝奪農民土地的過程。自15紀末至19世紀上半期,歷300餘年。資本原始積累的形式之一,以英國最為典型。15世紀末英國養羊業十分有利可圖,貴族領主們掀起大規模的圈地運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為了更好地滿足工商業人口對農產品的要求以及適應農業技術改造的需要,政府鼓勵圈地運動。從18世紀開始了“議會圈地”,即通過議會制定法令,圈佔農民的土地。1845年以後圈地運動已接近尾聲。圈地運動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土地關係變革,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英國1832年議會改革】1832年英國以重新分配議席和更改選舉資格為主要內容的議會改革。改革內容有:(1)重新分配議席,取消許多已經衰敗的選區,減少一些選區的議席,人口增加的選區議席增多,新興工業城市取得較多議席;(2)更改選舉資格,降低選民的財產和身份要求擴大選民範圍,大大增加選民人數,工業資產階級和富農得到選舉權。1832年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首次進入議會,是英國向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工人階級仍然被排除在選舉權之外。

【憲章運動】19世紀30-40年代英國工人階級以爭取普選權為中心的政治運動。由於對1832年議會改革的結果強烈不滿,1836年英國工人創立倫敦工人協會,併發布了一份請願書《人民憲章》,提出六點要求;年滿21歲的男子均有選舉權,秘密投票,按居民人數分配選區和議員名額,每年改選一次國會,廢除議員候選人的財產資格,議員領取薪金。1848年後隨著英國經濟的繁榮,憲章運動逐漸銷聲匿跡。

【文官制度改革】19世紀中葉英國政府為提高效率而進行的行政制度改革。1855年英國政府對文官制度進行了初步改革,要求在任命文官時要從被推薦的候選人中進行考試後錄用。1870年6月以院名布了關於文官制度改革的命令,規定對文官的錄用實行公開競爭考試辦法,擇優錄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績大小予以升降獎懲;文官常任,不與執政黨共進退。文官制度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員的素質,保證了一定的效率;他們一般任期較長,不隨內閣更迭而更換,有利於政策的連續性和政局的穩定。

【《聯邦憲法》】1787年制定並通過的美國聯邦憲法。憲法使美國從一個鬆散的邦聯過渡為聯邦制國家,體現了分權制衡的原則。憲法規定,聯邦的中央國家機關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權力;採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分別屬於國會、總統和最高法院。1787年憲法是近代西方國家第一部成文憲法,為資本主義各國憲法提供了藍本。

【《彭德爾頓法》】1883年美國頒佈的文官制度改革法。1883年1月美國國會批准了由參議員彭德爾頓提出的文官制度條例。它首次確認了美國聯邦政府的人事管理原則,即競爭考試、職務常任和政治中立,並將此原則法制化、制度化,成為美國文官制度的基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政府中的腐敗現象,促進了文官的專業化及政府管理上的科學化,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能。

【大棒政策】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的外交政策。20世紀初美國憑藉其大為增強的經濟軍事力量,積極推行向外擴張計劃,加強對拉丁美洲特別是加勒比海地區的侵略。該政策主張以武力為後盾,迫使拉丁美洲國家聽命於美國。

【1848年革命】1848-1849年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48年1月首先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爆發。隨後席捲法國、奧地利、普魯士、意大利等國。1848年6月的巴黎起義遭鎮壓,到1849年,各國革命相失敗。1848年革命造成歐洲封建君主制動盪,並促進了德國及意大利統一的歷史進程。

【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俄國貴族革命者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武裝起義。發生於俄歷十二月,故起義者被稱為十二月黨人。19世紀初俄國貴族中一部分青年軍官,受歐洲啟蒙思想的影響,主張發除農奴制,實行君主立憲。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發動起義,因未得到人民支持均告失敗。十二月黨人起義是俄國曆史上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對後來的俄國革命產生了重要影響。

【普法戰爭】法國和普魯士進行的歐洲爭霸戰爭。1870年7月戰爭以法國軍隊的進攻為開端,9月雙方在色當進行會戰,法國軍隊慘敗,拿破崙三世率領10萬法軍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崩潰。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普法戰爭使德意志最終實現統一,但也埋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禍根。

【日俄戰爭】1904-1905年日俄為爭奪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1904年2月8日日本不宜而戰,海軍偷襲旅順俄國艦隊。10日日俄兩國正式宣戰,結果俄國在海陸兩戰中均敗給日本。1905年9月在美國的調停下俄簽訂《樸次茅斯和約》。俄國戰敗,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來,而1905年革命又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準備了條件。日本戰勝了歐洲陸軍強國俄國,從此躋身於世界列強,更加增強了稱霸東亞的野心。

【第一國際】1864年在倫敦成立的國際無產階級的政治組織,即國際工人協會。馬克思起草的《成立宣言》與《臨時章程》奠定了它的政治、組織基礎。第一國際支持和維護巴黎公社的革命,使國際的活動達到高峰。同時,在第一國際內部馬克思主義者同蒲魯東主義、工聯主義、巴枯寧主義等錯誤理論展開了批判,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各國工人運動的結合。1876年7月第一國際宣佈解散。

【第二國際】1889-1914年各國社會主義政黨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根據德法兩黨的提議,在巴黎舉行了國際社會主義者紀念攻克巴士底獄100週年的大會,這次大會成為新的國際組織(史稱第二國際)的成立大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許多社會黨的改良派領袖違背第二國際的反戰決議,支持本國政府的戰爭政策。第二國際雖未正式宣佈解散,但實際上已經瓦解。

【共產國際】1919年列寧創建的各國共產黨的國際聯合組織。共產國際成立大會於1919年3月2-6日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舉行。共產國際是統一的世界共產黨,各國共產黨都作為它的支部,直接接受它的領導。它是高度集中的領導中心,統一領導各國革命運動各國黨必須執行它的決定。它有權決定各國黨的路線、策略和各國黨的領導人,可以否定或修改各國黨的決定,開除和解散任何一個支部,向各國黨派出常駐代表。為適應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需要1943年6月10日共產國際正式宣告解散。

【社會達爾文主義】19世紀末將達爾文進化論中自然選擇的思想應用於人類社會的理論。斯賓塞第一個提出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僅僅存在於生物界也存在於社會界。社會達爾文主義重視對種族和語言、文化的研究,並且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它誇耀白人優越的人種決定論,助長了種族歧視。

【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三十年戰爭結束後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形成的國際體系。1618-1648年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為天主教聯盟和新教聯盟的國際戰爭,最終參戰各方締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終。三十年戰爭徹底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確認了歐洲主權國家體系的存在,同時也開創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確立了以平等和主權為基礎的國際交往準則,有力地促成了近代國際法體系的誕生。以該和約為基礎,歐洲形成了新的力量均勢和國際秩序。

【維也納體系】19世紀初英俄普奧等國通過維也納會議在歐洲建立的國際關係體系。拿破崙戰敗後參戰國於1814-1815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會議。會議通過的《維也納會議最後議定書》及有關條約、宣言和文件構成了維也納體系。它以均勢原則、正統主義和補償原則為指導思想,建立起新的政治均勢,並暫時維持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和平與協調。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維也納體系徹底瓦解。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建立的戰後世界新秩序。1919-1920年英美等國在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之後,又簽署一系列條約,這些條約構成凡爾賽體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國召開華盛頓會議,會議簽訂的《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確立和鞏固了戰勝國的既得利益,維持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短暫的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徹底瓦解。

【雅爾塔體系】“二戰”後形成的國際政治格局。1943-1945年美英蘇三國先後舉行了3次首腦會議: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確定了它們安排的戰後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爾塔協定》為主體的國際關係體系。該體系主要以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中心,在歐洲和亞洲建立各自的勢力範圍,形成了兩極對峙的戰後國際政治格局。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著以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為基本特徵的國際格局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雅爾塔體系瓦解。

【光榮孤立】19世紀末英國執行的外交政策。1896年由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正式提出。主要內容為:不參加固定的同盟與集團,保持行動自由。英國試圖以不結盟的策略使歐洲國家互相牽制,以利於英國的擴張。這種外交政策的推行以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依靠。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喪失後不得不放棄這一政策,1902年建立的英日同盟,標誌著英國放棄了光榮孤立政策。

【考迪羅主義】拉丁美洲各國獨立後實行的軍事獨裁統治制度。考迪羅在拉丁語中意為“軍事首領”或“領袖”泛指拉美各國的軍事獨裁者。主要特點:通過暴力奪取政權,依靠暴力維持其統治,對外窮兵默武。在拉美各國獨立初期,考迪羅大多是獨立戰爭時期的領袖,後來多為軍官出身或某一地主集團的首領。考迪羅主義反映了拉美各國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大地產製佔優勢的狀況。這種體制使拉美國家長期處於動盪狀態。

【門羅主義】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提出的對外政策的原則。主要內容為:宣佈任何歐洲強國都不得干涉美洲事務,否則就是對美國的不友好表現,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門羅主義對阻擋歐洲勢力的干涉活動和促進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獨立起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門羅主義包含有將整個美洲都看成美國勢力範圍的含義,從而後來變成美國控制和干涉拉美國家內政的工具。

【亞洲覺醒】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掀起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亞洲被壓迫的人民覺醒起來掀起了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新高潮。其中的重大事件有;朝鮮人民的反日鬥爭,中國的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伊朗土耳其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亞洲各國的革命都失敗了,但它喚醒了亞洲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追求自由民主的意識。

【《四月提綱》】1917年4月列寧發表的重要報告。列寧指出,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不能採取一般的暴力方式推翻。列寧提出的口號是“不給臨時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四月提綱》提出了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路線。

【民族自決】國際法確定的準則之一。即各民族不受任何外族的干涉和控制而決定本民族政治命運以至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的原則。最初由資產階級在17-18世紀提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從支持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爭取無產階級利益的立場出發亦贊成該原則。列寧也把民族自決作為反對帝國主義、促進各民族自願聯合的手段加以強調。“二戰”後,民族自決原則被寫人《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性文件。

【大陸均勢】近代英國實行的外交政策。該政策是指英國憑藉自己的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實力,使歐洲大陸各國相互牽制,達到平衡,防止歐洲大陸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國家集團建立歐洲霸權,以維持英國自身的霸權。其手段有戰爭、干預、聯盟和瓜分等。大陸均勢政策的實行,保證了英國本土的安全促進了英國海外事業的發展,使英國操縱和影響歐洲局勢,維護了英國在歐洲的利益。

【委任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通過國際聯盟對原屬戰敗國的殖民地進行瓜分和統治的制度。即將德國的前殖民地和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地交給國聯,由國聯把它們委託給英、法等主要戰勝國進行統治。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是帝國主義列強在戰後世界反帝鬥爭形勢下,為維護殖民統治而被迫對舊有的殖民體系進行的一種改造。

【託管制度】“二戰”後根據《聯合國憲章》規定將某些地區交由一國或數國或聯合國管理及監督的制度。《聯合國憲章》規定,託管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國際和平及安全,增進託管領土居民的政治、經濟、社會及教育的發展,增進其趨向自治或獨立的逐漸發展。

【蘇聯農業集體化】20世紀20-30年代蘇聯把個體的小農經濟改造成為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程。為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發展的要求,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做出了推動農業集體化的決議。1929年蘇聯加快了集體化運動的進程。運動期間,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普遍建立,大批中農加人了集體農莊,富農的土地被徵收,成為集體農莊的財產。農業集體化運動為蘇聯工業化提供了條件,但也造成農業生產的長期落後,阻礙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凱恩斯主義】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創立的經濟理論體系。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他認為社會的就業量決定於有效需求的大小,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失業。他主張放棄自由放任原則,實行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保證社會有足夠的有效需求實現充分就業。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同私人壟斷資本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實質是壟斷資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國家政權,並通過國家政權干預和調節社會經濟生活,以保證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運轉。羅斯福新政是其中典型。

【國家資本主義】與國家政權相結合,由國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種資本主義經濟。它的性質和作用決定於國家的性質。社會主義國家蘇俄、新中國初期都曾實行過,不影響政權的性質,反而有利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進而鞏固政權。

【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法等國對德意法西斯侵略擴張採取的姑息妥協縱容的政策。1931年日本侵佔中國東北,英美法不加譴責和制止。1935年意大利侵佔埃塞俄比亞1936年德國進軍萊茵非軍事區,1936-1939年德武裝涉西班牙,1938年3月德國並奧地利,都得到了英法的默認和縱容。1938年9月《慕尼黑協定》簽訂,綏靖政策達到了頂點。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侵略氣焰,阻礙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

【集體安全政策】20世紀30年代蘇聯為制止法西斯國家侵略維護自身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策。1933年蘇聯提出集體安全政策,建議締結多邊或雙邊的互助條約,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擴張。1935年蘇聯分別同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互助協定。1939年蘇聯建議進行英、法、蘇三國關於締結軍事互助協定的莫斯科談判,但英、法執行綏靖政策,拒絕與蘇聯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與擴張。

【佈雷頓森林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因該體系是在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上確立,故名。主要內容為: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建立兩大國際金融機構,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和固定的匯率制度,結束了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為國際貿易的擴大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1973年,西方主要國家相繼實行浮動匯率制,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凱南遏制政策】1946年凱南為美國對蘇聯採取強硬政策而提出的理論。1946年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向美國國務院發回一份長達8000字的電報,提出一整套“遏制”蘇聯的理論和政策。主要內容為:保持西方社會內部的健康與活力;鼓勵和利用蘇聯同其盟友之間的矛盾;促使蘇聯內部的和平變革。凱南“遏制”戰略的最終目標是使蘇聯的內政、外交按西方的意願發生變化。美國政府對“遏制”理論極為重視,使其成為對蘇聯政策的指導方針。

【不結盟運動】1961年9月成立的國際組織。20世紀50年代後期鐵托、尼赫魯等提不結盟主義。參加組織的條件是:實行獨立政策,支援民族解放運動,不加入大國軍事集團,不締結雙邊軍事同盟,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等。1961年9月第一次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不結盟運動的開展,成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萬隆會議後的第二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經濟滯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近於停滯又發生通貨膨脹的狀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經濟普遍出現發展緩慢和停滯狀態;同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為刺激經濟,繼續實行通貨膨脹政策,物價持續上漲,形成所謂滯脹。其特徵是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以及低經濟增長率。經濟滯脹是20世70年代來資本主義經濟週期的一種變化形態,對社會經濟造成極為負面的影響,致使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

【里根革命】1981年美國總統里根為振興美國經濟而進行的一系列政策改革運動。為應對美國經濟出現的滯脹危機,里根著手進行經濟改革,主要措施有:大幅度降低個人所得稅率降低社會福利、減少政府管制、鼓勵扶持中小企業發展、重建美國精神等。里根革命修復了自由競爭機制,推動了社會發展,美國經濟由此得以擺脫危機,並出現一定程度的繁榮現象。

【貨幣主義(新自由主義)】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出現的一個經濟學流派。又稱貨幣學派,創始人為美國的弗裡德曼。貨幣主義堅持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國家過多幹預;在貨幣政策方面,則主張實行按照經濟增長速度穩定增加貨幣數量的所謂“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貨幣主義的政策主張影響了西方國家政府的經濟政策。

【撒切爾主義】英國首相撒切爾的施政方針。撒切爾反對過去歷屆政府的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政策,主張充分保障企業主經營自由,提倡自由市場的自發發展;堅持貨幣主義,抑制通貨膨脹,削減社會福利費用開支。在社會改革上,她力主消滅“依賴文化”,促使人們自謀職業。在外交政策上,她強調和保持與美國的特殊關係,積極穩妥地發展同蘇聯的關係,謀求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獨特作用”。

【戴高樂】20世紀五六十年代法國總統戴高樂奉行的對外政策。戴高樂上臺執政後銳意改革,對內加強政府權力,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戴高樂支持發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戴高樂主義爭取和維護了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並以歐洲聯合為基礎抗衡美國的政治控制,反映出資本主義陣營的分化。

【歐洲一體化】從經濟到政治、從西歐到東歐的全面一體化的過程。早在1969年歐共體就曾做過建立經濟貨幣聯盟的決定,並制訂了初步計劃,但由於各成員國存在著深刻的分歧,始終未能實現。1991年12月在荷蘭馬斯特裡赫特舉行的第46屆歐共體首腦會議,終於通過並草簽了《馬斯特裡赫特條約》,標誌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歷史性轉折。1993年歐盟成立,1999年正式發行歐元。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