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中,受關注度最高的,除了巴拉圭和危地馬拉,還有經常成為國際焦點的海地。
海地是與我國未建交國家中面積最大的島國,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上的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和多米尼加同處在伊斯帕尼奧拉島(即海地島)上。多米尼加佔伊斯帕尼奧拉島的東部,面積約4.8萬平方公里,海地面積小一些,約2.7萬平方公里,兩邊擁有392公里的陸地邊境線。
雖然同處一島,兩國卻像是兩個平行的世界。多米尼加是西班牙殖民地,現在也是個西班牙語系國家,地名都是聖多明各、聖佩德羅、聖弗朗西斯科等。海地其實早在1502年就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但在1697年,明顯出現頹勢的西班牙,被迫和法國簽訂了《萊斯維克條約》,把伊斯帕尼奧拉島一分為二,西部割讓給法國,稱之為法屬聖多明各。海地的地名比較法國化,如聖馬克、皮芒、雅克梅勒。
海地是世界上少有的,除非洲之外黑人佔比最多的國家。2021年,海地人口約有1191萬,黑人佔95%。海地黑人多,當然是法國以前搞殖民統治,從非洲掠來的黑奴。乾隆還在位的1791年,海地人口就有54萬,黑奴佔絕大多數,另外還有2萬多“自由黑人”。為了管理這些黑人,白人在海地也不少,高達4萬人。在這些白人中,地位最高的是法國軍官和傳教士,其次是農場主,還有一些中小商人。
這些人對海地黑奴進行殘酷的壓榨,也是在1791年,面積不大的海地有790多個甘蔗種植場,2800多個咖啡種植場,還有700個棉花種植場。當時的海地被法國稱為“安的列斯群島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顆明珠之所以如此炫爛,背後是無數黑奴的汗水和鮮血,甚至是生命。
法國的殖民統治太狠,海地人在1790年爆發了反法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十年後的1800年,杜桑率軍控制了海地,隨後還把西班牙控制的多米尼加給拿下了。法國皇帝拿破崙當然不願喪失既得利益,派他的妹夫勒克萊爾為遠征軍司令去海地作戰。但這位勒司令太不給力,被海地暴打一頓,海地於1804年的第一天宣佈獨立。海地既是第一個獨立的拉美國家,又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個從殖民地獨立的黑人國家,對以後的各殖民地獨立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海地雖然獨立了,但始終混亂不堪,各方打來打去。獨立後沒幾年,海地出現了“南北朝”,北朝是黑人國,南朝是混血人國。南北朝對峙的時間很短,不過10年就歸於統一,勝利者是混血種人,時間是1820年,也就是嘉慶帝在熱河稀裡糊塗駕崩的那年。
海地統一之後,從1843年開始,海地總統就像走馬燈式的來回換,到了1915年已出現22位總統。除了兩人是正常離職,剩下20位,要麼被轟下臺,要麼萬里逃亡,要麼死於戰亂。
從1915年開始,已是世界列強之一的美國出兵實力控制了海地。美國人來海地可不是做慈善的,而是壟斷了海地的經濟命脈,讓海地為美國打工。美國在1934年結束了對海地的實際控制,為了維護在海地的特殊利益,美國扶持傀儡,比如杜瓦利埃父子。老杜瓦利埃在1957年至1971年當總統,後來19歲的兒子小杜成功當選總統至1986年。杜氏父子統治海地期間,本就不富裕的海地淪為拉丁美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海地人禍不斷,天災也沒少來。尤其是2010年1月12日的里氏7.0級大地震,死亡二十多萬人。這場大地震給海地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十年後還沒有完全恢復。2021年8月,海地又發生了大地震,死傷慘重。海地不是遇到地震,就是遇到颶風。
各國加大了對海地的援助,但效果不太明顯,海地依然無休止的混亂。像我國這樣比較溫和的對外性格,都批評海地“國家治理幾近失敗。”特朗普說話更直接:“海地是一個糞坑國家。”
2021年,折騰了二百多年的海地,GDP約為210億美元,人均1700美元。而海地的鄰居多米尼加,GDP和人均都為海地的五倍左右。
如果說海地在聯合國有什麼價值,就是他的一張投票,雖然不能左右局勢,錦上添花還是可以的。海地人口一千多萬,在未與我國建交的國家中居第二,僅次於危地馬拉,按人數算還是有一點點分量的。
文:姜狼,著《五代十國風雲錄》《三國原來是這樣》《血濺江東》《五朝宰相》《逐鹿天下》《柴榮是個好皇帝》等二十餘部歷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