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以前看病如果效果不好,總是從自身找原因,比如說,自己的辨證是否準確? 用藥是否對症? 有時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夠,甚至懷疑人生! 很少從病人身上找原因。
今天聽了林志欣老師講的醫患同盟關係這節課,一次診療過程的成功交付,離不開醫惠雙方共同努力,又頗覆了我的一個固有錯誤認知。
為了避免療效不好避免醫患矛盾,應該在診療過程中,就給病人明確他們應負的責任。
回想了一下,這方面我過有一個病例,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年前,治療了一個便秘病人,女,5歲,便秘近5年,看了很多醫生,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名醫院效果都不好,常年反覆,排便就靠開塞露,如果不用開塞露就十幾天不便,家長說每次去藥店,開塞露必須買一袋子,心裡才踏實。
當時我也不敢接診,很猶豫,後來我覺得,這個病人北京上海都去過,排除了很多器質性病變,比如說先天性巨結腸等病,我應該試試。
治療了近一個月,效果不好,問了下一些生活習慣:不按時吃飯,週末早上睡到自然醒差不多11點,愛吃零食不吃菜,就吃士豆絲,不太運動,沒有便意不上廁所……
我明白了,病人生活習慣有問題,這些習慣恰恰就是引起便秘非常重要的因素。
於是給家長宣教,強調每天按時吃飯,多吃蔬菜,適當水果,多運動,重點強調,每天定時蹲便,不管有沒有使意,到點就要蹲。家長很重視,但是排便還要靠開塞露。
正當我想放棄讓她另請高明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每次排便的時候把孩子的小便盆放到客廳,邊看電視邊看排便,一般蹲半小時以上。
我告訴家長:蹲便期間要專注,不能看電視,不能玩遊戲,蹲便時間不要超過十分鐘,後來大概調理了幾個月,不用開塞露,一週可以便5-7次。
醫患同盟,各自承擔各自的責任,共同完成好整個醫療過程。
通過這個病例,我深深體會到,醫患同盟對疾病療效的重要性,要改變不正確的行醫理念。
林老師講的太好了!以後還要努力學習,不斷體會,天天進步!
——行醫班2期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