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年(1412年),
成功篡位的朱棣正式下詔,敕建武當山。
頒賜武當山的聖旨中如此寫道:
“我自奉天靖難之初,神明顯助威靈,
感應至多,言說不盡。”
用現代話說就是,我能順利稱帝,多虧神明保佑,
感應之多,一兩句話說不清楚。
作為“君權神授”的象徵,
武當山上,供奉著明成祖朱棣的偶像真武大帝。
為了給偶像打Call,
朱棣沒少在武當山營建中花費心思。
他先是命令專管道教事務的道錄司擇定良辰吉日,
再派出親信張信和女婿沐昕
率領同時期負責修繕紫禁城的一批能工巧匠趕到武當山,
負責具體施工,同時曉諭全國,
徵調30萬民夫,支援營建武當山宮觀。
如此興師動眾的大工程,
最終在武當山上呈現出規制與故宮大體相當的道教建築群。
史稱,“北建紫禁城,南修武當山”。
1.非真武無以當之
早在明成祖營建武當山之前,
武當之名已響徹宇內。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參上山,
位於今天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
在惠及萬民的“南水北調”工程三大線路中,
丹江口水庫是中路最重要的水利源頭,
而武當山,就是這座水庫南邊的“大靠山”。
武當山隸屬大巴山系,北通秦嶺,南接神農架,
西至巴蜀,綿亙起伏400多公里,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
道教七十二福地中,武當山名列第9,
在排名上甚至超過了五嶽,
故自古以來便有“五嶽之冠”的美譽。
武當之名傳說來自真武大帝,
有“非真武無以當之”的含義。
這裡是北方之神真武大帝的道場。
道教中所尊奉的真武大帝,
最早形態為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方神靈——北方玄武。
作為鎮守北方的遠古星宿,
玄武最初的形象是一條蛇纏繞著一隻龜。
歷經千百年的發展,
玄武的龜蛇之身與中天紫微北極大帝融合,演變成真武大帝。
傳說中,
真武大帝降生於黃帝治下的淨樂國,為淨樂國的太子。
他生來聰穎,一心向道,併發誓拯救天下蒼生,
在得到玉清聖祖紫氣元君指點之後,羽化登仙,化身道教大神,
以武當山為基地,開始弘揚道法。
按道教的五行學說,
鎮守南方之神為屬火的朱雀。
武當山處於南方,由真武大帝這位北方水神坐鎮,
正好可以壓住熊熊烈焰,調和四方,風調雨順。
神話終歸只是傳說。
根據史料記載,雄踞江漢平原的武當山,
在春秋戰國時地處秦、楚、韓三國交界,
由於地勢險要,扼守交通要道,
歷來都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戰國時期,秦國攻佔楚國丹江上游的商地(今陝西省丹鳳縣),
並在此地設置了武關。
之後,楚國也針對秦國在漢江邊設置武當縣(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取以武力抵擋秦軍入侵之意。
由於“當”通“擋”,從此武當縣裡的那座高山,得名武當山。
作為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武當山有72峰、36巖、24澗、3潭、9泉,
構成了“七十二峰朝大頂,二十四澗水長流”的秀麗畫境。
其中七十二峰、三十六巖,
剛好暗合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說法。
與中國其他名山大川不同,
武當山的信仰主流,自始至終都是真武大帝。
受真武大帝的感召,
中國最早的一批道人來到了武當山,潛心修行,開山立派。
2.問道先驅
如今,《道德經》裡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已經成為眾所周知的道家名言。
而這部道教鉅作能流傳至今,
得益於一人——武當山開山祖師尹喜。
相傳,尹喜曾為周朝的函谷關令。
某日,他在函谷關高聳的城樓上遠觀天象,
發現東邊隱隱約約有一團紫氣升起,
便料想近日將有聖人到訪,
遂吩咐下屬嚴守關口,遇有氣度不凡之人立即通報。
這便是成語“紫氣東來”的由來。
在道家學說中,“紫氣”一般被認為代指祥瑞,
具有吉祥的含義,可附會為帝王、聖賢即將出現的預兆。
果不其然,在函谷關前,
尹喜等到了改變他命運的人,道家創始人老子。
在尹喜的請求下,
老子留下了道家經典《道》、《德》兩篇共5000言。
關於這部最早期的道家鉅作,我們已無從尋獲原本。
但尹喜的故事還有後續,
據說,他在讀完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後,
醍醐灌頂,如夢初醒,同時與老子相約,
千日後在蜀中青羊肆相見,
隨後便踏上了雲遊四方、誠心求道的旅途。
在旅途中,尹喜認為,潛心修道必然要修身養性,
而最佳去處當屬隱居山林,不問世事。
可縱觀函谷關周邊,無論是西邊的華山,
還是東邊的雲臺山,都離周朝的王畿太近。
兩者雖然名氣大,卻都不是潛心修道的好去處。
於是,尹喜一路向南,
翻越秦嶺,過伏牛山,渡漢水,
看到武當山上雲霧繚繞、山體壯闊後,
才停下前進的腳步,進入此山深處,潛心專研。
在這裡,尹喜以“天作被蓋地做床”,
結合老子《道德經》中的學說理論,
創作出屬於自己的道家著作《關尹子》,
提出“以心悟道”的道家修煉觀,並開創了道教文始派。
在武當山修煉期間,
尹喜終日與高山流水為伴,
每當他抬頭仰望時,總能見到一座高聳入雲的山峰,
那裡終日雲霧繚繞,宛如仙境。
他發現,這座山峰明顯高於其他72座,
宛如一條天柱,直插雲霄。因此,給它起名“天柱峰”。
如今,海拔高1612.1米的天柱峰
正是武當眾“仙山”中的王者,
也是武當仙山道教體系的精髓。
尹喜曾經走過的路,也演變成武當山的古神道。
儘管這條古神道經過後人精心設計、開山造路,
但今天仍能感受到古神道垂直的天然風險。
因此,尹喜經過此處時,
必然沒有像今人那麼愜意,
他稍有不慎,就會粉身碎骨。
在披荊斬棘的年代,
大自然的每一處鬼斧神工對於凡人都是極其艱險的磨練。
為了紀念尹喜,明成祖朱棣大修武當山之時,
在尹喜當年走過的古神道盡頭修建了一座朝天宮。
傳說中,朝天宮是人間與仙界的分界線,
只要再往前一步,便可抵達道人們心之嚮往的仙界。
尹喜雖已仙去,但武當山修道風氣已開。
有句話說,“道士盛世歸隱深山,亂世下山救世。”
在尹喜之後,盛世居山中修煉的
還有東漢名士陰長生、東晉隱士謝允、
唐代的呂洞賓、孫思邈等。
歷代名士隱居過的武當山,愈發受統治者的關注。
3.北修故宮,南修武當
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
唐太宗命均州刺史姚簡到武當山祭祀求雨。
不久後,天降甘霖,為感念上天好生之德,
姚簡奉唐太宗旨意在武當山上興建第一座皇家道觀“五龍祠”。
自此,武當山升格成天下聞名的皇家道場。
之後,唐朝歷代皇帝遵照先祖之意,
對武當山大加修繕,建成了“太乙”、“延昌”等廟宇。
及至北宋初年,武當山上已經形成相當規模的道教建築群。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武當山道觀廟宇毀於一旦。
儘管宋、元皇室曾多番修繕,武當山也逐漸恢復往日輝煌,
但比起之後明成祖致力將武當山塑造為“五嶽之冠”的大工程,
仍屬九牛一毛。
明成祖朱棣先前是大明朝的藩王,
靠靖難之役搶的皇位。
因此,世人對他始終有得位不正的看法。
為了證明自己“君權神授”的地位,
也為了堵住悠悠眾口,
明成祖假託真武大帝旨意,修繕武當山。
永樂十年(1412年),
武當山道觀營建工程正式開始。
在明成祖的設想中,
武當山代表的是天界神仙等級的劃分。
在武當山的營建上,
明成祖朱棣用了修繕紫禁城的原班人馬,
按照紫禁城的規制,
將皇權至高無上的設計理念,融入道教世界中。
在武當山中,明成祖朱棣營建修繕了“九宮九觀”,
暗合九五之尊含義。
而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之巔的大嶽太和宮,
就是用來供奉武當山最高神袛——真武大帝。
為了尊顯真武大帝的神聖,
明成祖朱棣甚至把自己的形象“借給”了真武,
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有神化自己的目的。
今天,從太和宮的整體建築佈局猶可見當年的精湛工藝。
整座建築依據地形,隨山而勢,
在構築上藉助山體本身的險峻再添隆重,
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磅礴的藝術效果。
由於天柱峰前時常有云霧升騰,
因此,身處太和宮總能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
為了突顯北方真武大帝的尊貴,
明代工匠在太和宮的建築上採用了全結構的黃銅。
因此,每當雨過天晴或傍晚時分,
陽光斜射金殿,殿宇的影子倒映在山間,
總能給人一種神聖的感覺。
每當雷電交加之際,
金殿附近由於海拔以及自身大殿材質的原因,
經常引起雷電直劈殿頂,
彷彿殿中真武大帝正在施受雷電滌身,更增幾分仙山色彩。
自太和宮向下,武當山上的道教等級劃分愈發明顯。
經過黃龍洞,便可抵達武當36巖之一的紫霄巖。
紫霄巖因面向南方,又得名南巖。
南巖之上,大聖南巖宮以建築神奇、景緻和諧著稱。
在武當九宮之中,南巖宮規制最局代表性。
相傳,南巖宮便是當年真武大帝修行42年,得道飛昇之地。
當年營建時,明代工匠參照當年紫禁城太廟的規制,
在南巖宮設置了南天門、碑亭、兩儀殿、配殿,
使南巖宮在總體佈局中自然對稱,坐南朝北,東傍山岩。
今天的南巖宮依紫霄岩石勢而建,掩映在一片綠意之中。
在南巖宮的兩儀殿前,有崖壁懸挑雕龍石樑,
龍首處置香爐,這便是天下聞名的“龍頭香”。
昔日有不少香客為了爭燒龍頭香,不惜以身犯險,
甚至有人失足墜崖。
武當山龍頭一炷香。圖源:圖蟲創意
為此,從康熙年間,
政府便明令勸阻人們不要燒龍頭香,並設欄加鎖。
300多年過去,雖未有一人再越身石樑之上,
但憑欄俯視,仍能感受龍頭香的奇險卓絕。
自南巖向下,經逍遙谷便至太子坡。
太子坡又名復真觀,
相傳這裡是當年真武大帝入山修行的起點,因而得名太子坡。
太子坡坐東朝西,觀門向北,地勢狹窄。
為了充分利用此地的山勢,明代設計者們順著坡勢,設置中軸線,
組織不同的生活空間,動靜結合,
充分體現了道教“玄妙”和“清虛”兩大特質,
使太子坡頗具江南園林建築氣息。
在太子坡北面的五雲樓上,一根主體立柱最上方,
十二根梁枋穿鑿在上,交叉迭擱,人稱“一柱十二梁”。
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這無疑是力學和美學的完美融合,
也盡顯了當年工匠們技藝高超、技術精湛。
明代皇帝在歷史上多有罷朝偷懶之舉,
但在武當山的信仰上,
後面的皇帝與朱棣一樣,都對真武大帝頂禮膜拜。
有明一朝,武當山稱得上為紫禁城太廟之外,
明代皇帝的“家廟”。
自明成祖之後,
對武當山大加修繕的皇帝,當屬明世宗嘉靖皇帝。
與先祖朱棣一樣,即位前的嘉靖皇帝也是藩王。
不過與先祖為了“君權神授”,強行附會真武不同,
嘉靖皇帝是個十足的道士,不僅喜歡自封真人,自稱道長,
還喜歡給親信臣子也賜封各類道士封號。
他自然不會放過南修武當的大業。
嘉靖皇帝封武當山為玄嶽,迷信真武,
認為神能拯救一切,
在國內掀起一股“玄嶽治世”的熱潮。
為此,嘉靖帝先後命當朝大臣王愚、夏言上山祈福,
並刻有“福、壽、康、寧”四個大字祈求平安長壽。
事實證明,嘉靖皇帝確實活得長久。
但大明的國運自嘉靖之後每況愈下,
雖曾有數次迴光返照之機,卻終是無力迴天。
4.太極武當
作為一座千年道教名山,
武當絕不僅僅是研習道家學說的皇家道場。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武當派與少林寺齊名,
其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
書中還有一位絕世高手張三丰,
儘管小說中有不少金庸先生的藝術創作,
但不可否認,張三丰與武當確實有不解之緣。
張三丰在《明史》中有傳,為遼東懿州(今遼寧阜新)人,
名全一,又名君寶,三豐是其道號。
張三丰生於宋末元初,相傳明太祖時期,他曾在武當山中修行。
當時,朱元璋聽說武當山中有這麼一位老神仙,特別好奇,
多次遣使尋訪,皆無功而返。
無奈之下,朱元璋只能在武當山遇真宮中為其塑像。
有明一代,關於張三丰的傳說此起彼伏。
雖然歷代明朝皇帝多有對其加封,
但此人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不過,據《太嶽太和山志》和《武當山志》記載,
張三丰確曾在武當山上住過一段時間。
與以往講求由心出發,研道修道的觀點不同,
張三丰在武當山主張“三教合一”,
他認為,世間只有兩道, 一正一邪,無論是儒釋道哪家的觀點,
無一不是在詮釋如何遵守自然規律,
既然如此,那不如直接遵從自然規律即可。
儘管沒有任何的證據表明,武當武術始創於張三丰。
但在他這種思想的影響下,
他的門人弟子張松溪卻自創出了“松溪內家拳”,
將道教思想融入武術當中,
通過運用髒象之學,運氣之學,易理的變化法則,
使習武之人通曉陰陽之道,以剛柔並濟之力,
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
今天,以松溪內家拳為基礎的武當武術已經傳遍天下,
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而這座曾作為皇家道場上千年,
庇佑一代又一代帝王的仙山,也降下神壇,化身平凡。
雖褪去以往的神秘,
但問道武當,仍奧妙無窮。
創作團隊
撰文:大唐梁金吾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部分來自網絡
視頻素材:攝圖網
… 完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