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德米特里·雷波諾列夫(Dmitry Rybolovlev);右:伊夫·布維爾(Yves Bouvier)
2017年,佳士得發佈了一支營銷視頻。視頻中,觀者注視畫作,身後暗黑,面孔被柔光照亮。他們的表情被戲劇性地記錄了下來:訝異、凝重、驚喜,有甚者幾近落淚……這支短片唯獨缺少作品本身,因其作者、題材及技法已無需贅述。畢竟,它是《救世主》,出自達·芬奇之手。
佳士得為《救世主》製作的視頻《The Last da Vinci: The World is Watching》,截圖,2017年
同年11月15日,《救世主》在熱議中亮相佳士得紐約。起拍價為7500萬美元,兩分鐘後該作便突破2億。場內掌聲雷動,席間不少人舉起手機拍照,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在不到20分鐘的競投後,《救世主》以4億美元落槌,加佣金約4.5億,成為史上最貴藝術品。
然而光鮮背後,是該畫長達十餘年的輾轉:無數藝術界風雲人物參與其中,暗渡陳倉——正所謂:最高端的藝術品往往身處在最赤裸的金錢交易中。
你或許無法想象,這筆4.5億美元交易的起始是藝術經銷商亞歷山大·帕雷斯(Alexander Parish)淘來的一幅面目模糊、沒有溯源的“仿品”。彼時,他的買入價是:1175美元。由“仿品”到真跡,自千餘元到史上最貴,這其中不乏機構運作與權力角逐,更少不了幾位精明商人的“努力”。
達·芬奇《救世主》,木板油畫,65.7×45.7cm,約1500年,2017年於佳士得以4.5億美元成交,為史上最貴藝術品。
日內瓦自由港(Geneva FreePort)內部
布維爾深諳其中門道,且擁有強悍的關係網,所以在客戶德米特里·雷波諾列夫表示對《救世主》的興趣時,他先好言相勸了一番:該畫雖被業內鑑定為真,但因經大幅修復而被稱為一件“當代畫作”,不得不面臨高開低走的命運——被博物館嫌貴、被畫廊婉拒,所有人都知道它是一塊“燙手山芋”。
《救世主》修復前後
《救世主》的修復者、藝術史學者黛安娜·默德斯蒂尼(Dianne Modestini)
一頓飯、幾封郵件往來,一夜之間,布維爾淨賺4750萬美元,加價幅度為53.62%。深耕行業十餘年的藝術記者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對此評論道:“恕我直言,這在藝術界聞所未聞。”
當然,“所有命運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布維爾深明自己在參與歷史,但暫時還不知道在刀尖舞蹈的後果。他對其手段表示心安理得,“只是一場商業遊戲”,布維爾說道。
“救世主”手握美元,圖源自網絡
雷波諾列夫是個狠角色。他吃盡時代紅利、有勇有謀,手握大筆資金從俄羅斯西逃,將公司在倫敦上市,成為富甲一方的“鉀肥大王”。其與布維爾通過中間人認識,二人的合作是為令自己的財富變為流動資產——藝術品,卻沒想到入局不久即開始被算計。
所以,憤怒的俄羅斯鉅富決心要布維爾付出代價。此時的他不僅知道了《救世主》的內幕,還發現在通過自己“經紀人”消費藝術品的20億美元中,約10億是被“騙取”的。
此處就觸及了矛盾的核心:雷波諾列夫認為布維爾是自己的藝術品經紀人,且自稱與其協商的固定佣金是每件作品的2%;而布維爾則認為自己是一名獨立經銷商,可以自由設定作品利潤。一場長達八年的官司就此開始,涉案作品盡是“大貨”:克林姆特所作的《Water Snakes II》、莫迪裡阿尼繪製的《Nu Couché au Coussin Bleu》,以及畢加索、高更、羅斯科等藝術家的作品。
高更《Otahi》,布面油畫,1893年,雷波諾列夫買入價:1.2億美元,而藝術家作品拍賣紀錄為1.05億美元。
2015年,俄羅斯人將布維爾告上法庭,被告人還有蘇富比。雷波諾列夫在相關文件中提及了該拍賣行全球私人拍賣的副主席塞繆爾·瓦萊特(Samuel Valette)犯下的“罪行”。據傳,後者的操作也是一言難盡:其與布維爾沆瀣一氣,在交易中負責為作品虛假抬高估價……信任的“經紀人”加上頂級拍賣行副主席的“雙重保證”,確實很難令人產生質疑。
到2019年,訴訟已遍地開花:摩納哥、新加坡、香港、伯爾尼和日內瓦皆審理了相關案件。雷波諾列夫窮追不捨,布維爾也寸步不讓。2021年,天平曾短暫地偏向了後者,但其對手不甘就此收場,再次於日內瓦上訴,稱法官的裁決過於“片面”。
對此,雷波諾列夫的家族信託律師曾放話道:“為藝術市場釐清這樣一個標誌性的案件很重要。”布維爾則為贏得輿論戰另闢蹊徑,他的選擇是:出書。
羅丹《Le baiser, grand modèle》,青銅與棕銅綠,高182cm,創作於1882-1889年左右,鑄造於2010年,雷波諾列夫買入價:1040萬美元,於佳士得再次上拍時的估價:490萬-750萬美元
新加坡自由港(The Singapore FreePort)
這並不奇怪。在信息不透明的市場中,“欺詐”是頭等大罪。其身上官司一日不解,一日就沒有生意可做。到如今,矚目藝術界的“布維爾事件”(the Bouvier Affair)也未結束,二人仍打得火熱,難捨難分。但布維爾在名利場的時代或許就要落幕。如果給他一個機會,回到與雷波諾列夫達成同盟的那一刻,其是否會做出不同選擇?
或許不會。布維爾從未認為自己有錯,甚至可能覺得雷波諾列夫“不夠上道”。畢竟在暴利的市場中,他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那為何弄巧成拙?只是“運氣”稍差了些嗎?
精彩回顧:
編輯、文 於明禕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