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鴻昌是舊中國抗戰史中少見的國民黨血性人物,他在入伍期間受到共產黨人的啟發後棄暗投明,以職務之便為共產黨的發展大開方便之門。
蔣介石對他恨之入骨,想方設法的要讓他與共產黨脫離關係,可他卻寧死不屈。
“如今國難當頭,我怎可貪圖榮華富貴?”
吉鴻昌於1895年出生在河南省扶溝縣的一個貧民家庭,父親吉茂松是一名茶館老闆,母親是一名普通農婦,日日在田地耕耘,即便這樣,他們的家庭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由於孩子眾多,吉鴻昌從小就幫著父親打下手,沒有上私塾的機會,幸而該鄉鎮有一名好心的大地主欣賞他,遂出錢將他送到私塾讀書。
許是天資聰穎,先生所教的知識他甚至能舉一反三,在閒暇之餘他還會閱讀一些書籍,自小就顯露出了對學習的天賦。
正因如此,他嫉惡如仇,喜愛打抱不平,常常會與欺負農民的地主後代鬥毆,每每都是掛著彩回到家中。
父親知道後怒不可遏,次次都會拿起扁擔打他,還讓他跪下認錯,可他雖然跪了下去,但是卻從不認錯。
“先生說了,不可恃強凌弱、仗勢欺人,明明是他們有錯在先,倘若硬要爭個對錯的話,應當是他們向我道歉!”
父親為他的善良和膽識感到自豪,可是他的脾氣卻讓父親感到無比的憂慮,如今的他無權無勢,如果惹到了不該惹的人,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吉鴻昌毫不畏懼,依舊在鄉鎮上懲奸除惡,還成為孩子們中的領頭羊,在他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革命的火苗隨著時間燒到這個偏遠鄉鎮。
起初,他不知革命為何物,便決定請先生為自己答疑解惑。
“先生,革命是什麼?他們說革命是趕走地主和軍閥的行動,也是拯救舊中國的良藥,不過需要犧牲和流血,您能為我講講革命的概念嗎?”
“他們說的是對的,如今時局動盪不安,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要想改變這一情況,革命是必須的,只有大家都站起來了,我們的生活才能迎來幸福和穩定!”
此後,先生就時常給他普及革命知識,他自己也爭氣,在畢業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考到市裡最好的學校,認識了許多有先進思想的同學和先生們,與他們一起談論時政和參加遊行活動,還因此加入了青年團。
期間,他學到了許多革命理論知識,已經是學生運動群體中的代表人物,在即將畢業的時候他決定棄筆從戎,前往戰場殺敵。
然而,這個決定卻遭到了父親和先生反對。
“革命的危險程度,不用我明說你也能知曉,這是一次生死未卜的旅程,你的兄長們都差點死於革命,他們是因為讀不進書才選擇這一道路的。你是塊讀書的好料子,為何要放棄讀書?只要你學有所成,便等於從另一個方面完成革命,大可不用選擇這種方式。”
無奈吉鴻昌心意已決,當時的中國已然亂成了一鍋粥,學生起義和官兵肆意抓捕起義學生的情況不勝枚舉,他早已沒了讀書的心思。
與其渾渾噩噩的讀書,倒不如憑著一腔熱血為中華效力,說不定還能以此創造一個新的和平時局。
於是,他瞞著家裡人投入了馮玉祥的麾下,開啟了二十多年軍旅生涯。
父親知曉他的選擇後只是嘆了一口氣,然後幫他收拾好行李,並給了他兩塊大洋,囑咐道:
“我知曉你不甘於平庸,便為你準備了一些錢財,你一定要小心,不可大意,每月還需書信一封,讓我們知道你還平安。”
所謂父母之愛計之深遠,吉鴻昌含著熱淚對父親磕了三個響頭,發誓定要做出成績才回到家鄉。
在一次集操會議上,馮玉祥問他們的目標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是上場殺敵,為國家贏得尊嚴,只有吉鴻昌說,
“我要創建一支屬於自己的軍隊,讓他們獨立於地主和軍閥之外,唯有這樣才能完成報效祖國的目標。”
此語一出,會場出現一段時間的寂靜,誰都聽出了吉鴻昌的言外之意,即他在變著法罵中國大多數的軍隊是軟骨頭,驅除韃辱只是個口號,永遠不可能變成現實。
馮玉祥聽聞此言,緊緊盯著他的眼睛。
“聽你這話的意思,是在罵我馮玉祥軟弱吧?”
“您理解得沒錯!要是您想自己的軍隊大有所為,就必須要獨立!”
眾人以為吉鴻昌會被氣急敗壞的馮玉祥一槍斃命,不料馮玉祥突然大笑,還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將他調到了模範連。
此時,他已經是軍閥的一員,許是因為抓住了好時機,他在該軍隊中混的風生水起,甚至還有了可觀的俸祿和特權。
不過,他卻一次都沒有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將其用在各種形式的革命活動,或支持因困失學的孩童讀書上,點燃了眾朵革命火苗。
從國民黨到共產黨
起初,吉鴻昌有過沾沾自喜,在寫給家裡的書信中,他曾多次誇耀自己的功績,還問父母有何需要,自己定能夠滿足。
可是,父親的回信卻迎面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使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
原來他最厭惡為官狡詐之人,在察覺到兒子有向這一方向發展的趨勢後,便寫信對其進行了告誡。
“你的才華值得肯定,但品德不敢恭維,軍人是保家衛國的,不是為自己謀取私利的,只有時刻傾聽百姓的聲音,你才能完成自己的目標,這也意味著你會離升官發財越來越遠。”
父親寥寥數語,令他感到振聾發聵,吉鴻昌頓悟了。因此,在他加入國民黨後,並沒有以權謀私。
相反,他還多次利用職務之便為百姓謀取利益,並在閒暇之餘到百姓家中瞭解情況。後來,他在意外情況下與共產黨人宣俠父成為好友,開始主動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1929年,吉鴻昌被調往寧夏但任軍長,因為受到了共產主義的薰陶,所以他開始大刀闊斧的整改軍隊作風,向共產黨軍隊看齊。
蔣介石不知從何處知曉他與共產黨有緊密聯繫,便警告他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然自己隨時可以找個人來替代他。
而他本想書信一封回懟蔣介石,不想被馮玉祥攔了下來,
“此時不應和蔣介石起衝突,我也看不慣他的做法,但他實力過於強悍,我們只能忍耐,等合適時機再出手。”
這一天很快就到來了,蔣介石與馮玉祥之間進行了一場大戰,只可惜他們以失敗告終,吉鴻昌為了保存實力,只得接受蔣介石的改編,並帶兵前往蘇區對抗共產黨。
吉鴻昌不願對共產黨下手,就命令所有士兵朝天開槍,紅軍指揮官感受到了他的善意,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盟友,開始主動與他探討救國良策。
從此時開始,他已經成為一個“編外”共產黨員,蔣介石沒有發現他“吃裡扒外”的行為,還因他的能力出眾漸漸讓他恢復到原來的官職。
“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他利用這層身份,在進行進行抗日的同時,幫助了許多共產黨人脫險,甚至謾罵蔣介石無用。
蔣介石自覺臉上無光,在打壓吉鴻昌無果後就要求他出國考察,歸期未定,吉鴻昌怎會不知這是對自己的放逐?所以他不願聽從命令。
最後,蔣介石用吉鴻昌家人的性命來逼他就範,吉鴻昌不得不從,於是,他便趁機到國外尋求海外勢力的幫助。
中國有句古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他在海外結識了一批抗日愛國人士,還籌集了大量資金。
有一次,他想通過郵局將一些物品寄回國內,可是卻險些與對方發生衝突,而這件事使其回國的心變得無比迫切。
起因是,郵局的工作人員聽說他想將東西寄回中國後,便將他的東西隨手一丟,甚至還嗤笑道:
“那已經不是中國了?應該叫日本的附屬國。”
吉鴻昌怒不可遏,當時差點與其發生衝突,在友人的勸阻下他才冷靜下來。
此後,他便將寫有“I am a Chinese”字樣的木牌掛在胸前,天天帶著它出門,以此來彰顯身為中國人的驕傲。
這一舉動讓不少人看到了他的愛國情懷,紛紛與他一同商量救國大計。最後在共產黨的幫助下,吉鴻昌成功回到了國內。
未待休息片刻,吉鴻昌就一邊組織愛國運動,一邊撰寫遊記和抗日文章。在此期間,蔣介石曾要求他停止這些行為,可他非但不聽,還寫信將其大罵了一頓。
“如今國難當頭你卻只想息事寧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個道理連孩子都懂,而你卻為了自己的野心,棄國家的安危於不顧,實在是令我失望至極!”
蔣介石從未受過如此羞辱,他本就對吉鴻昌起了殺心,在知曉吉鴻昌加入了共產黨後,他的殺意便更加濃烈了。不久之後,吉鴻昌就被列入了國民黨特務的黑名單。
1934年,吉鴻昌不幸被捕,國民黨為了撬開他的嘴,還抓了他的妻子胡洪霞作為要挾,可是他寧死不屈,沒有吐露一個字。
說起胡洪霞,她與吉鴻昌一樣是個硬骨頭,憑藉著高知女性的傲骨,她從不向反對勢力低頭,並且十分支持吉鴻昌的革命活動。
在她知曉吉鴻昌被關押後,便開始四處找人營救,可惜國民黨力量太過強大,她的計劃失敗,吉鴻昌最終死在了監獄中。
在為丈夫收屍的時候,胡洪霞尚且能保持冷靜,但當她看到丈夫塞在口袋裡的遺言時,卻直接昏了過去。
胡洪霞醒來後,憑藉著著強大的心理素質恢復了冷靜,甚至還察覺到了自己已經被特務監視,於是她開始裝瘋賣傻,日日到大街上發瘋,“尋找”自己的丈夫和孩子。
胡洪霞憑藉精湛的演技騙過了特務的眼睛,並趁他們鬆懈之時找到共產黨尋求幫助。
在共產黨的幫助下,胡洪霞成功的改名換姓,最終將一雙兒女撫養長大。
英雄精神
革命先烈們悍不畏死的趕走了侵略者,並建設了新中國,他們將光明和幸福留給了我們,而他們則承受了所有的黑暗與痛苦。
吉鴻昌以一腔熱血報效祖國,在臨死前仍然在為抗日做著最後一絲努力,即便他知道自己的力量太過於微弱,但是當這些微小的力量彙集在一起,那麼將會發生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