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郭文斌 主持:雅清
“清明”節氣,人們很簡單的理解為是掃墓與踏青的時節。但是在我的理解,清明其實表達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情結,它牽扯到中國人對"生"和"死"的理解。所以“清明”不僅僅是節日,它是一種文化人格。例如:“清”,右邊是青山的“青”,左邊三點“水”,是“山水”同在之意;而“明”,左邊是“日”,右邊是“月”,即“日月”同在之意。這其實說明中國人的一種非常平衡的心態,也就說中國人是把“生”和“死”等同看待。所以古人講“事死者,如事生”。
而參透這個“清明”,則需要晝夜等長、萬物復甦相佐。惟有此時,人們才能生死並參。只有生死並參,人們才能留意生死之間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讓靈魂春色永駐。
所以“清明”節,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去理解,掃墓也好,踏青也好,它都有了永恆意義。讓我們在出遊的過程中,來體會歸依,就是“迴歸”的意義。只有我們迴歸到大自然當中,我們才能體會到,迴歸感給人帶來的一種安詳與溫暖。
《清明不僅是節日》
作者:郭文斌
中國的節日,大凡都是誘發你對道的感悟,誘發你對山水精神的感悟,對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樂悟慈,借死之苦悟悲;從而珍惜青春,珍惜年華,珍惜生命,珍惜因緣,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中國的節日,大凡和祭有關。以祭悟道,這是中國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卻是暗藏的狂歡。哀以樂感,樂以哀感,一體兩面,這便是中國人的大幽默、大安詳。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圖在陰陽兩界展開。把追思和狂歡均勻地撒在四季,讓歲月芬芳,讓大地馥郁,讓靈魂清明,中國文化的大戲就這樣一代代演了下來,一如長河。
這時的“上河”已不單單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說上巳節是中國的情人節,那麼清明節無疑是中國的感恩節。有意思的是,她倆居然比肩接踵,讓人不由讚歎中國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後院。前院求生,後院念死;環繞著前院後院的,是青青楊柳和無盡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會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鑑死知生。這兩個節日的奇妙聯袂,真是讓人叫絕。幽會之後是求子,求子之後是祭祖,生死相續,以生觀死,以死鑑生,一箇中國人特有的“產業鏈”就這樣形成了。它同時叮囑我們,子不必求,因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為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僅是節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黃子孫的人格。
郭文斌 –榮獲“魯迅文學獎”等
中華文化大傳播者,著有暢銷書《尋找安詳》《農曆》等十
餘部;有中華書局版精裝八卷本《郭文斌精選集》行世。長篇小說《農曆》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提名,在最後一輪投票中名列第七,被稱為一部中國化的小說。短篇小說《吉祥如意》先後獲“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魯迅文學獎”。作品被簽約譯向20多個國家。
央視540集紀錄片《記住鄉愁》文字統籌、撰稿、策劃,觀眾到達一百億人次,被中宣部領導譽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接地氣的精品力作。提出安詳生活觀、安全閱讀觀、底線出版觀、祝福性文學觀;受邀到北師大、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講,受到歡迎。
畢業於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全國首檔中華傳統文化國學廣播節目《中華文化大講堂》總編輯、主持人。擔任採編播合一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二十餘年。曾獲全國主持人金話筒銅獎,並兩度獲得“全國百優廣播節目主持人”稱號;《中華文化大講堂》節目在2015至2019年連續五年在亞洲兩岸四地優秀廣播影視節目評比中榮獲“最具影響力欄目”等殊榮。
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圖書教材商城
歡迎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學習傳統文化,
經營幸福人生!
長按二碼識別關注
“中華文化大講堂”微信公眾號
大家的受益與成長將
成為我們繼續創作的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