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mvz.xet.tech/s/1V0ah5
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3年4月5日09:07,清明風至,太陽黃經達15°,鬥指乙。
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清明雖然代表著緬懷故人、寄託哀思的沉重心情。
但事實上,這是天地升清降濁,萬物最清靜明潔的一段時間。
清明五日後,陰氣潛藏,陽氣漸盛。田鼠常在夜間活動,喜陰便躲入洞穴不見;喜陽的鵪鶉類,至此紛紛出來活動。
雲薄漏日,日照雨滴則虹生焉。清明雨紛紛,而後初晴,日穿雨影,則現七彩虹橋。
說起清明節的淵源,流傳甚廣的是清明承載了寒食節的習俗。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因為春三月正值“改火”時節,把前一年的火種熄滅掉,重新鑽燧取新火,在新火未到時,要禁生灶火,只吃冷食。
也有一說晉文公因放火燒死了不願受賞的介子推而悔痛不已,於是下令此日禁生灶火,只吃冷食以悼念介子推,後來演變為紀念先人的日子。
所以,清明節有很多用作祭祀的傳統吃食,即便如今祭祀功能日漸淡化,也還擁有極具春天色彩和氣息的傳統時令小吃。
吃青團,是江南一帶的清明習俗。以糯米粉作皮,拌入艾草汁,再以豆沙、黑芝麻、花生、蓮蓉等為餡,色如碧玉,清香悠長。
清明前後,正是艾草最鮮嫩的時候,充滿生髮之氣,正好幫助人體生陽御邪,又有溫經脈、逐寒溼、舒肝脾之性。
古人這樣吃,是因為物資匱乏,不能經常吃飽,只能趁著年節時滋補一下。
但現在的人不一樣,很多都是脾虛,平時吃得都很肥甘厚膩,還久坐缺乏運動。
再加上冷食糯米制品也是滋膩難消化,現在青團的種類各式各樣,像蛋黃肉鬆、奶酪等餡料,更加甜膩。
尤其對於老人、小孩、脾虛、消化功能偏弱的人來講更不太好消化。
此外,到了清明後就開始多雨了,甜味吃太多會滋長中焦的溼熱,反而不利於脾胃的運化。
如果一定要應節吃青團,最好自己在家做,把餡料換成馬蘭頭這種時鮮蔬菜,不會太滋膩,更好消化。
1、馬蘭頭焯水,與香乾切碎,加入鹽、生抽、香油等拌勻或炒制
2、取一大盆加入糯米粉、粘米粉、澄粉、艾草粉,加適量溫水和成麵糰
馬蘭頭性味辛涼,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溼消腫之功效,也取“青”意。
青團偶爾少食無妨,但不可一下子吃太多,以防礙脾胃。同時最好配一些解膩、助消化的茶飲。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
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插柳的習俗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祈求長壽的意蘊。
春天氣候變暖,病菌毒蟲開始繁殖,古人會折柳戴頭或插在家門口,寄希望於插柳來避免疫病,抵抗力差的孩子可以摘條柳枝戴在頭上,也是對健康的美好期盼。
柳葉得春氣而生髮,正當嫩葉新裁之時採擷,柳芽也有很好的藥用價值。
春天是個容易上火的季節,泡一杯柳芽茶,可以敗火生津、清熱消炎。
春天風氣當令,氣溫回暖,陽氣生髮,很容易出現乾燥、傷風感冒、咽喉腫痛、眼睛乾澀紅腫、驚悸心煩等問題。
這說明春天要好好養肝了!肝主青色,柳芽能起到養肝的作用。
柳芽性味苦寒,歸肺、肝經,有清熱解毒、祛火利尿、祛風化痰的作用。
平日泡一杯清茶,從味苦到甘甜,觀之清香,飲之可口,更添清濁之力。
古人把清明祭祀活動放在春天而非秋天,因為秋天是最容易產生悲哀憂鬱情緒的季節,而春天則相反,充滿朝氣和生機,人的心情也比較舒坦。
不過春天容易肝氣鬱結,再加上清明時節雨紛紛,氣壓較低、敏感的人容易覺得胸悶不適,很多人容易情緒波動,這時很適合配點佛手果吃來疏肝解鬱。
之所以稱作佛手,因其形狀似觀音手,且有氣味清正、香而不濁、久放不壞、越陳越香的特點,所以在明清時期,作為案頭的清供雅玩,以果香代替焚香。
別看佛手柑幽香撲鼻,其實也是一味藥用價值極高之品,更被奉為“果中之仙”。
首先,佛手柑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鬱氣滯導致的胸悶、兩脅脹痛。最近經常火大、不順心、愛生悶氣、感覺一團氣結在胸中時,就可以用佛手。
還可能出現吃飯沒胃口、脘腹脹滿、胃痛、噁心嘔吐等問題,這就是肝氣犯胃,導致胃氣不能下降,佛手也有梳理脾胃氣滯、行氣止痛的功效。
佛手還有燥溼化痰的能力,可以用於咳嗽痰多等症狀,而且力量比較緩和,不像陳皮那樣苦燥。
所以,佛手正如其名,很佛系,很平和,氣清香而不烈,性溫和而不峻。
不過佛手雖氣味芳香,但味道過於苦澀,所以要進行陳化醃漬,豐富口感。
給大家推薦的這款佛手果,選用潮州本土道地佛手柑採摘製作,果大質佳,品質好。
此外,還添加了清咽排膿的胖大海、青果、桔梗,潤肺止咳的杏仁,疏肝行氣的橘皮,清熱解毒的金銀花和甘潤補中的甘草、蜂蜜
再經由鹽水浸漬,去除苦澀,漂洗脫鹽、糖漬,日曬烘乾,熟化成褐色乃至黑色等多道工序,使得整體不燥熱。
由此而成的佛手果,口感層次豐富,味道柔和,甘甜清涼,清甜不膩,不僅疏解鬱氣、滋潤咽喉,而且芳香入脾,不寒涼也不傷脾胃。
天氣逐漸回溫,人的情緒也容易受到波動。當你最近經常處在心胸煩悶、焦躁抑鬱的情緒時,可以來幾顆佛手果,調節情緒,釋放壓力,安神靜心,讓心情得到治癒和舒展。
清明時節,我們要隨春生之勢而動,做些舒緩的運動,以養身體陽氣。
春季主生髮,繼續練肝經,行頂天立地式。增強身體陽氣宣發力量,使身體舒展開來。
通過鍛鍊肝經,針對常見的肝氣不舒、肝陽上亢、肝胃不和等,有疏肝理氣的效果。同時能有效改善下肢痿痺,前陰部病及胸脅肋處等不適。
此式循環路線為膽腑足少陽之脈,可以增加腿部力量,調理肝膽、充盛臟腑之氣、強健身體。
清明時節雨紛紛,即便氣候稍有回溫,但仍然乍暖還寒,尤其是早晚寒溼更重。
此時不宜過早脫去外衣,尤其是下肢部、腰部等位置,因為寒溼夾雜容易侵襲陰位,出現腰背、腿部痠痛等問題。
中醫有“腰背委中求”的說法,此穴是專門治療腰部、下肢部疼痛不適的重點穴位,可以有效地散寒除溼、舒筋活絡。
位置:該穴位於膝關節後側膕窩處,腿屈曲時膕窩橫紋的中點。
委中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像腰背痠痛、腰椎間盤突出等問題,很多都是由於膀胱經氣血不通導致的。
足太陽膀胱經是陽氣最旺盛的一條經脈,經常刺激該穴,能振奮膀胱經動力,疏通腰背部的氣血。
長期久坐,經常腰背痠痛的朋友,可以每天按揉,堅持一段時間會有所緩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