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導言 :100年來,中醫打而不倒,靠的是中醫的療效。但是,如果療效都變成西醫的療效,中醫還存不存在呢?
中醫發展要學以色列不要成為吉卜賽
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兩個出名的民族。歐洲有一個流浪民族,叫做吉卜賽。還有一個是分佈到全世界的猶太民族,最後復國了,建立以色列。
據統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2/3是猶太人;而吉卜賽是在大篷車上流浪的民族。兩個民族為什麼處境不同呢?據說,猶太人的兒童有三寶:第一寶就是熟讀經典;第二寶是不阻礙兒童的創造力發展;第三寶,是教育兒童遵守規則。
這就是猶太人優秀的民族文化的傳統,造就了與吉卜賽完全不同的處境。這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我們中國有5000年的優秀文化,中醫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傳承意義重大。
1982年的衡陽會議,講中醫的特色問題。當時的衛生部長崔月犁同志是個西醫,但他就看到了中醫的前途和命運。
他到一箇中醫院去,發現居然掛著中醫科的牌子。他得出的結論是:掛著梅蘭芳的牌子,唱著朱逢博的調子。
就是中醫院不姓“中”了,改姓“西”了。這個問題是我們中醫的死穴。這個死穴不點活,中醫的命運就變成吉卜賽了!
還有,毛澤東對中醫的評價很高,他說“中醫藥學是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挖掘,加以提高”。
情況怎麼樣呢?衛生部原副部長王斌1952年要中醫學習西醫、改造中醫,毛主席把他免職了,要西醫學中醫。
王斌是倒了,但王斌的思想幽靈啊還沒有消失。這100多年來,中醫的命運很坎坷。
在民國時期,汪大燮不把中醫列入教育系統,然後是餘雲岫要消除中醫,到了王斌則要改造中醫。
到了1975年鄧小平復出,他批的第一個文件是什麼文件呢?是有名的“56號文件”,要糾正中醫乏人、乏術的問題。
解放前中國4.5億人,有50萬中醫。而前幾年國家統計,中醫只有27萬。這不是乏人嗎?
乏術呢,就要考慮一下當前的中醫院,到底中醫治療率、治癒率佔什麼地位,有多大的比重?
據說,有一箇中醫高等院校的附屬醫院的心血管科,那個科主任居然說,心血管科已經開除中醫了。你說,王斌思想已經肅清了嗎?
100年來,中醫打而不倒,靠的是中醫的療效。但是,如果療效都變成西醫的療效,中醫還存不存在呢?
所以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就是,你要當以色列人還是吉卜賽人?
中醫學是以人為本的醫學
從學術上來看,西醫學是生物醫學,它在哲學思想上是原子論。中醫學是以人為本的醫學,是充滿了辯證唯物思想內涵的醫學。
西醫學的方法論是“白箱論”,看得見摸得著,所以很迷人,很吸引人,而且承認那才是道理。
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是“黑箱論”,不斷地輸進信息,反饋信息,然後得出來的。
你看張仲景沒有解剖病人、死人,但是他知道脾臟有免疫功能, “四季脾旺不受邪”。而中醫學的方法論呢,是“實踐論”,神農嘗百草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不斷地提高。
比如說“砭石”,用石頭刮刮就能治病,有什麼道理啊?以前的確說不出來,只能說是經絡的道理。
到了21世紀,我的朋友、物理學家謝南柱請了地質學家去分析山東砭石,原來是方解石類,內含二三十種成分,當它加溫的時候,能夠放出低頻的紅外線,刮的時候能發出超聲波。
人們認為落後的東西,原來它是先進的。
你看外國的航天員上天,不是有一種叫做“航天運動病”嗎?發病率是50%。航天部門請王綿之老中醫去給航天員“治未病”,給他們調理身體。
結果航天員上天回來,一個個能夠自己走出艙,外國的航天員出來心跳每分鐘100多次,我們的航天員,心跳基本上前後一樣。誰的功勞啊?中醫的功勞。
又如2003年“非典”,廣州中醫介入早,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不僅退熱時間短、沒有反覆,而且患者恢復好,平均住院日短,沒有後遺症。
香港還特別邀請廣東省中醫院的專家前往香港援助,開中醫藥進入香港公立醫院的先河。
中醫的精髓在哪裡?
幾千年來,中醫不是出自實驗研究,而是出自臨床實踐——在中醫系統理論指導下的無數臨床實踐。
為什麼漢代出醫聖張仲景?因為傳染病在“建安紀年以來,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這部鉅著是理論整理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科研成果,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又如金元時代的李東垣,生活於連年戰爭的環境中,他繼承《內經》、《難經》、《傷寒論》的學術思想與系統理論及其師張潔古的創新思想及辨證用藥理論。
經過無數的臨床實踐,寫成名著《脾胃論》,取得甘溫除大熱等全新的科研成果。
這些成就,今天仍然珍貴,能在臨床上取得西醫藥無法取代的效果。
李東垣沒有進行動物實驗和化學分析,卻能創造出如補中益氣湯之類的名方。幾千年來眾多名醫,眾多的新學說,從哪裡來?
是在繼承中醫系統理論基礎上,通過醫療、康復、養生的無數實踐總結提高得來的,中醫走的是不同於西醫還原論之路。中醫是在先進的系統理論指導下,通過宏觀觀察與臨床實踐得來的。
因此在理論高度上,不是落後而是先進的。例如西醫知道肺有非呼吸功能不過近幾十年的事,中醫早就知道肺對血循環系統的影響及對水液代謝的作用,中醫治水腫,不但知道利尿,還知有時要“開利肺氣”。
西醫知道脾有免疫功能,再不敢隨便把人的脾切掉,只不過是四五十年的認知,而張仲景早就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清楚地說明脾有免疫功能。為什麼宏觀研究就不能領先於微觀研究一千七百年呢?
有人說現代醫藥已達到分子水平了,比之中醫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已相去千萬裡,不可同日而語了。西藥天天出新藥,其創新的生命力驚人,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其沒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如桂枝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主治外感風邪,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證。在《傷寒論》中桂枝湯及其演變之藥方共19方。
如桂枝湯原方,加大黃一兩,倍加芍藥,變為桂枝加大黃湯,主治誤下而陽邪不解,因而腹部大實痛者。又如桂枝湯倍芍藥加怡糖又變成補中緩急的小建中湯。
這些湯方的加減變化,估計用分子化學也難以分析說明其療效改變的機理。我們應該相信一千七百年前的仲景,還是相信大白鼠的實驗結果呢?
“未病先治”是未來醫學的大趨勢
未來醫學必將把養生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未來醫院將向“保健院”的模式發展。
“上工治未病”,以後的“保健院”將以養生保健為主,人們在裡面除了防病治病,還可以學文學、學美術、寫書法、聽音樂、嘗美食、品藥膳、打氣功……
大家對健康的需求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會活得更愉快、更舒適、更瀟灑。
《黃帝內經》第一篇講什麼,並不是講治病,而是講怎樣才能健康長壽。世衛組織這幾年也開始重視健康,防病重於治病,“未病先治”是未來醫學的趨勢。
以後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一附院最近開了個康復護理中心,將醫療和養生結合起來,用中醫的特色來防病、治病、養老,促進人體的和諧,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以前醫學的最前沿是強調治療,治療最尖端的是開刀,將不開刀的療法叫做“保守療法”,這種說法不對。
現在醫學界傳統的大開刀手術已經沒有小切口的微創手術“值錢”了,如果運用中醫藥能有效治療、不開刀,無創就能醫好病,豈不更“先進”?
之前有個孕婦因為車禍骨折,西醫說要手術,她怕X光、麻醉、藥物、手術保不住胎兒。
後來到一附院,醫生不用拍X光片、不麻醉手術,用中醫手法復位和小夾板幫她固定,無創就幫她治好了病,胎兒也免受用藥影響,這難道不是更好?
不能發揚中醫,說明我們這一代是笨蛋
四大經典是中醫的根,這條根很重要。而過去我們的教育呢,就把這四大經典貶低為選修課,二三十個課時就學完了。
我們現在走到醫學最前沿的是什麼?是“上工治未病”。這幾個字來源哪裡啊?來源於《黃帝內經·素問》。
我們就把世界醫學的第一道防線,從醫療醫學提高到健康醫學。我們的目標不是治病,而是防病,使人人健康,你看,誰的水準高?誰更現代化?
對於現在的青年學子們,一定要重溫四大經典著作,整個《內經·素問》都是以“論”名篇的。
張仲景的書是《傷寒雜病論》,金元時代的《脾胃論》、《瘟疫論》,到了清代的《溫熱論》,所有的書都叫論,都是提高到理論高度的。所以“四大經典是根,各家學說是本”。
還有,“臨床實踐是生命線”。因為醫學是應用科學,治不好病,你還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回顧我們這二三十年來的博士生、碩士生培養,到底有多少是在臨床上得到提高的,有多少是通過讓白老鼠點頭得到證書的,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是為中醫而生的人。對中醫的發展,我給國家和省裡的領導寫過不少信。當年張德江同志在廣東當省委書記,我就給他寫過一封長信,建議廣東建設中醫藥強省。
這個建議後來被採納了(2006年初廣東省委、省政府發文,提出把廣東建設成為中醫藥強省)。最近幾年,廣東省中醫藥事業發展得很好,很高興我能見證。
進入21世紀,中國國力強盛,為中華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礎,中華文化的復興,又為中醫藥騰飛創造了條件。
現在社會對中醫仍是充滿了偏見。中醫能治好病,就鼓吹你只是“經驗醫學”;說中醫有理論,就宣稱你是“哲學”;說中醫有辯證法思想,便定性你為樸素的辯證法。
總之,有些人必把中醫藥貶低而後快,並以顯示自己之高明,企圖改造中醫。
視而不見充滿唯物辯證法思想的中醫藥理論,已建立兩千餘年,而且天衣無縫地和中醫藥理論結合得如此深刻與豐富,如此能指導中醫藥理論不斷發展。
這是多麼值得岐黃子孫引以自豪的啊!
我年輕時愛好文學,讀過《魯迅全集》。魯迅先生的書對我有很大的影響。“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敬佩他的硬骨頭精神。
我們要有民族的脊樑。如果盲目崇洋媚外,什麼都是西方的好,脊樑都沒了,民族還能有什麼希望呢?
中醫這個優秀的傳統文化,如果在我們這裡不能繼承與發揚,那就說明我們這一代是笨蛋。如果我們這一代把中醫喪失了,那我們是罪人!
· 完 ·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