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編者按
|
丸散膏丹是中藥的不同劑型,針對不同的情況運用不同的劑型能達到最好的療效。對於中風而言,現在一般採用的是通過血液注射或者服藥通血栓的方法,本文介紹的敷貼方法別具一格,同樣療效顯著。 |
中藥外治腦梗塞
作者:馬建國
腦梗塞包括腦血栓、腦栓塞,中醫稱“缺血性中風”,是中老年最常見腦血管病變,大多數留下不同程度偏癱後遺症,嚴重威脅著患者健康。對於此病治療仍需創新,不斷探索出較為有效的中藥外治劑型,為儘可能使患者肢體功能有所恢復,有些活動的自由。因而對於此病治療應以提供臨床療效為宗旨,發揮中醫藥優勢,使患者儘可能站起來,走起來,降低致殘率,減輕患者痛苦及家庭負擔。
此病治療關鍵在於活血消栓通絡,筆者用消栓通絡中藥製成膏藥,貼敷頸總動脈處,對腦血栓、腦梗塞外治,在臨床中取得了一些療效。
方藥及治用法:黃芪、當歸尾、川芎、赤芍、水蛭、威靈仙等,上藥入芝麻油內浸泡7日,炸枯濾渣,熬至滴水成珠時入黃丹收膏即成,然後將膏藥傾入涼水中浸泡去火毒。用時化開攤貼即可,每6日更換1次,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如已顯效,子女應扶助進行適當肢體功能鍛鍊。
中醫認為缺血性中風,多因氣虛血瘀,經絡痺阻,閉塞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肢體偏癱痿廢不用。根據中醫“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治風先活血,血活風自滅”之理論,針對發病機理,故篩選出益氣活血消栓通絡中藥,按中醫傳統方法熬製成膏藥,貼於頸總動脈處。因大腦前、中動脈,均來自頸總動脈,(於甲狀軟骨下緣側方可摸到頸總動脈搏動)。在此部位貼活血消栓通絡膏藥,為最捷徑療法。
近些年來有關資料對黑膏藥作用機制的新研究表明,黑膏藥能加速藥物傳遞和活血,藥物透過皮膚到達血管,迅速進入血液循環,使藥力均衡釋放,並保持較高且穩定的血藥濃度,從而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
所選藥中,黃芪為君,能益氣活血;當歸尾、川芎、赤芍、水蛭活血通絡;威靈仙,溫經通絡,並能搜風。
現代藥理研究,川芎、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藥的有效成分,可影響人體的血流動態,改善腦細胞的血氧供應,使大腦缺血缺氧明顯緩解。
川芎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川芎能改善腦膜和外周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並能增加顱內中心動脈的順應性,降低了腦血管的特定抗阻。《日華子諸家本草》謂:“川芎上行頭目,可治一切風,一切血,調血脈。”
諸藥相用,具有活血通絡,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增加腦血流量,清除自由基,加速側支循環形成,使處於休眠半休眠狀態的腦細胞恢復功能,促進神經細胞修復和再生,對患側肢體感覺系統有較為明顯調節作用。
本療法適用於中風急性期過後,貼敷後多數患者肢體活動功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越早療效越明顯。無副作用,簡便易行,患者均願接受此法治療,是比較切實可行的。在治療中鼓勵患者積極進行肢體功能鍛鍊,口語鍛鍊,鍛鍊方法要得當,有針對性,不可操之過急。並配合對肩、肘、腕、手指關節、腰、膝、踝關節進行活動按摩。
案例一
郭某:女,59歲。1996年3月6日初診。自1996年1月2日患腦血栓,在某醫院行CT檢查:左顳葉可見一大片低密度灶區,範圍值4X2釐米大小,左側側腦室及外側裂池略擴大,左神經通路受壓。診斷:左側多發性腦梗塞。經住院治療40餘日,症狀基本無改變。查右側肢體完全癱瘓,不能活動,上下肢肌力0級,神志清,語言謇澀,右口角流口水,不自主笑頻繁出現,右側巴賓斯基氏徵(十),深淺反射減弱。舌質暗紅,略有瘀斑,苔薄,脈弦。
中醫診斷:缺血性中風(中經絡)。治療用活血消栓通絡膏藥外敷,幾日後頻繁笑的症狀基本消失。十幾日後口水明顯減少,1個月後諸症有明顯好轉,家人扶其已能開始稍微邁步,右側肌力逐漸有所恢復。3個月後能從椅子上坐起來,在屋內外由別人扶助或自己拄手杖來回慢慢走動,肢體更加有力,感覺良好。
案例二
陳某,男,37歲,體育教師。1995年9月26日初診。自1995年7月患腦梗塞,在某院住院治療50餘日。出院時雖能行走,但右側肢體仍不靈活,右上肢無力舉起,吃飯時不能端碗用筷,行走時右足往裡拐,需妻子攙扶。
經貼活血消栓通絡膏藥20日後,右上肢便覺有力,右手能用筷吃飯,掉在地上細小物品能用手指捏起,右足基本不往裡拐,能行走幾里路不覺累。繼續貼治30日後,行走自如,騎三輪車握鋼鈴如常人,並返校繼續任教。
來源:摘自《曲阜馬氏皮膚外科治驗心悟》,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作者:馬建國。轉自“天醫堂”公眾號,圖片來自網絡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