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三叉神經痛,僅限於三叉神經感覺供應區內,不擴散至後頭部。一般分發作期和緩解期。發作期即出現陣發性閃電樣劇烈疼痛,如刀割、鑽刺、火灼、陣痛,持續時間僅數秒,頻率自1日數至一分鐘多次。呈反覆發作。在發作數週或數月後常可自行緩解數月至數年,即為緩解期。病程越長,發作愈益劇烈,緩解期愈益縮短。
論治 本病之治,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療之。
1.三叉神經痛湯
【組成】當歸、夏枯草各 12 克,白芷 10 克,細辛 3克,鉤藤 15克,升麻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天為1療程。間隔 1~2 天后,再繼服至痊癒。
【功用】清肝祛風,活絡止痛。
【主治】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療效】治療 50例,結果疼痛完全消失者 32 例,疼痛明顯減輕者17例,無效1例。
【來源】孔榮(《新中醫》(1987 年)。
【附記】本方在臨證應用時,其用量可靈活掌握,並辨證加味。若合併高血壓者則重用夏枯草、鉤藤;失眠者鉤藤加倍。症狀減輕後,單用基本方加黃芪、黨參、繼續鞏固服藥2~3療程。凡服中藥期間,配服維生素B1 20毫克,每日3次,維生素B2肌肉注射 500~1000 微克,共用1~2 周。不用西藥鎮靜止痛劑。
2.四味芍藥湯
【組成】白芍、生牡蠣各30克,丹參、甘草各 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功用】柔肝潛陽,活絡熄風。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臨床屢用,收效顯著。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夏度衡教授經驗方。
【附記】本病是一種常見的難治病,一般多責之於風(內風)、火、痰、瘀、虛(氣陰兩虛)。夏老從事醫教數十年,根據本病發病、病情特點,認為系由肝血不足,肝陽偏亢,化風上擾所致。治宜柔肝潛陽,和絡熄風為法。自擬四味芍藥湯,恰中這一病機,用之臨床,效果頗佳。方中重用白芍,生牡蠣柔肝潛陽熄風;白芍、甘草酸甘化陰,使陰復陽潛,並可緩急止痛,丹參養血活絡;共奏柔肝潛陽,活絡熄風之效。本病之治,多主以本方,並結合症狀稍事加減,則左右逢源。如兼見煩躁易怒,口苦,面赤,大便乾結者,均加龍膽草、大黃、黃芩;若鼻塞 、鼻竇部脹痛則顏面疼痛(三叉神經痛)加重者,加辛荑、蒼耳子、白芷、薄荷;兼見牙齦紅腫疼痛,或齦綠溢膿、滲血者,酌加葛根、生石膏、生黃芪、薄公英;兼見腹脹納呆者,酌加神曲、藿香、茯苓、白朮、黨參;若兼見前額眉稜骨痛、項背強、頭脹、惡風者,酌加防風、白芷、桂枝;兼見胸悶、咳嗽、口流涎沫者,酌加茯苓,蒼朮;兼見潮熱、心煩、咽乾、口燥不多飲、舌紅少苔,脈細數者,酌加生地、鱉甲、丹皮、梔子仁清熱養陰等。
3.治痛緩急湯
【組成】 白芍30~50克,甘草 10 克,川芎、牛膝各 30克、柴胡、殭蠶各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3 次。
【功用】養營和血,祛風鎮靜,舒筋止痛。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頗佳。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本方是山東名老中醫於鵠忱驗方。
【附記】方中以白芍養營和血,柔肝止痛,與甘草合用,酸甘化陰,使陰血平復,筋得所養則攣急自解。川芎辛溫升浮,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為少陽經引藥,治諸經頭痛,活血祛風;牛膝舒筋通脈,可緩川芎升浮之勢,柴胡疏洩足少陽膽經之邪,治頭暈目眩,耳鳴;殭蠶祛風散寒,燥溼化痰,溫行血脈。諸藥合用,共奏養營和血,祛風鎮靜,舒筋止痛之功。由於方藥切中病機,故能藥到病除。
本方在臨床上應用,宜隨證加減,如因風熱而誘發伏邪者,加薑黃、生大黃;對溼熱內蘊者,加白蔻、杏仁、苡米、黃芩等;對風寒誘發者則加附子、細辛之屬,隨證選用,不可偏頗。
4.加味芍藥甘草湯
【組成】白芍50克,炙甘草 30 克,酸棗仁20克,木瓜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 次。
【功用】柔肝緩急,鎮靜活絡。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臨療觀察治療 42 例,有效率達 100%。其中服藥 7~25 劑後疼痛全部緩解,隨訪1年未復發者 30例;半年後復發,但發作次數減少,疼痛明顯減輕者 12 例。
【來源】黃冬度(《中醫雜誌》(1983年)。
【附記】本方系由芍藥甘草湯《傷寒論》加酸棗仁,木瓜而成。本方應用,一般不必加減,僅守本方用之即可取效。藥簡效捷,值得推廠`
5.定痛湯
【組成】 白附子、制南星、白芷各 15 克,殭蠶、升麻、羌活、辛夷各12克,川芎 30克,全蠍9克,蜈蚣2條,川烏、草烏、細辛各9克,天麻 15克,荊芥、防風各 12 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少量日服數次。
【功用】驅風化痰,通經止痛。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治療數例,臨床獲得優良效果,一般服藥 3~5劑即可治癒或症狀明顯減輕,多者服用不過 10 餘劑。
【來源】(《千家妙方》(上冊))。
【附記】本方是河北老中醫楊立箴驗方。方中川烏、草烏等有毒性,服用時宜少量頻服。以防中毒。多數人服後無此付作用。少數人有輕微反應,可將方中之川烏,草烏減量為3克,反應重者亦可去之。所以首劑應先少飲觀察為妥。服藥痛止後,可續服用幾劑,以使療效鞏固。本方適用於因外感風溼,內挾風痰,阻遏經脈,上犯清竅所致的三義神經痛。若兼外感風熱甚者可加入銀花 12 克,葛根 15克,生石膏 30克。
6.顱痛寧
【組成】川芎、蓽撥、白芷、川椒各 5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功用】祛風散寒,通經止痛。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觀察治療 200 例,平均療程為2周,大部分患者得以治癒或明顯好轉,總有效率為90%。隨訪1年以上者150 例,除 18例有復發外,其餘均療效鞏固。
【來源】(《千家妙方》(上冊))。盧方老中醫驗方。
【附記】在服用本方期間,病人應停用其他治療方法,一般 4~6天即能收效。而服藥一週疼痛無明顯好轉者,川芎量多加至 75克,經 10 多年臨床實踐觀察,川芎如此重用,未見有付作用發生。同時應用本方時,宜隨證加減∶若偏熱者可加膽星 10 克,山梔 15克;偏寒者可加細辛 5克,制川烏 15 克。
實踐證明∶上方對於治療血管性頭痛,心絞痛,末梢神經炎等亦有一-定的療效。
7.芩葛石膏湯
【組成】 黃芩 15 克,葛根 30克,生石膏 40 克(打碎先煎),荊芥穗 15 克,赤芍、鉤藤、蒼耳子各 20克,薄荷 10克,蔓荊子 20克,全蠍 10 克,蜈蚣 3條,柴胡 20克,甘草 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功用】清肝熄風,通絡止痛。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臨床屢用,效果甚佳。通常輕證服藥 3~4劑,重證 7~14劑即可治癒。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本方是吉林老中醫趙太巖驗方。
【附記】服藥期間,停用其他治療方法。在臨證應用時可隨證加減∶兼目痛加桑葉、菊花各 15克,牙痛甚加細辛 5克,牛膝 15克;大便秘結加大黃15克。
8.川芎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荊芥、防風、全蠍各 10~20 克,蓽撥 10~12 克,蜈蚣 2 條,天麻 10 克,細辛 3~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劑,日服 3 次。
【功用】活血祛風,溫經通絡。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治療 110 例,結果緩解(隨訪半年以上未復發)56例,顯效(痛止,隨訪時間不足半年或疼痛基本緩解而未隨訪)41例,有效(疼痛明顯減輕)7 例,無效6 例。
【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上))。
【附記】本方是蔣森老中醫之經驗方。方中重用川芎,取其祛風止痛,活血化瘀之功,佐荊芥、防風、細辛以助祛風止痛之力。伍全蠍、蜈蚣、天麻以奏熄風通絡之功。如方中川芎劑小於 12 克效果較差。但方中重用川芎(一般以 20克為宜),細辛(素有不過錢之說),均未見不良反應。
隨證加減∶寒重者加制附子 20~30 克(先煎1小時,再納餘藥);熱重者,加生石膏 20~30克,黃芩12克,黃連9克;便幹者加大黃 15克;瘀重者加赤芍12~15克,丹參30克,五靈脂12克;陰虛者加生地、女貞子、龜板各 15 克,黃柏、知母各 12 克。
9.止痛湯
【組成】生地、玄參各 15 克,麥冬 25 克,牛膝6克,白芷、當歸、川芎各 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 2 次。
【功用】滋陰熄風,活血通絡。
【主治】三叉神經痛。
【療效】治療 25 例,結果近期治癒 15 例,近期顯效 8 例,無效2例。
【來源】王念元(《中醫雜誌》(1982 年)。
【附記】本方從滋陰活血,熄風通絡之原則治之,藥也頗有獨到之處。臨證加減為∶如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各 6 克;肝陽上亢加鉤藤、全蠍、蔓荊子各 10克;寒凝經脈加細辛 4克,赤芍、紅花各 10克;大便秘結加大黃 10 克,或火麻仁 12 克;心慌失眠,加棗仁10克,遠志6 克或夜交藤 15 克;痛劇者,加珍珠母 20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