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腸炎,屬中醫"洩瀉"範疇,暴瀉多屬急性,久瀉多為慢性,是臨床常見多發病。
病因 多因飲食不節,或過食生冷之物,或飲食不潔,或脾胃虛弱,溼自內生,或外受溼邪,或寒邪直中所致。慢性多由急性失治遷延轉化而成。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夏秋季節發病較多。
症狀 洩瀉、腹痛、腸鳴。急性則起病較急,日瀉十多次或數十次,或伴有惡寒發熱,或噯腐吞酸、或腹脹、喜熱飲。慢性則遷延難愈,時洩時止,或久瀉不止,大便日2~3次或5~6次不等,為清稀便,臭味不濃、食慾不振,精神疲憊,或見五更洩瀉,滑洩不止,完谷不化等證。
論治 本病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組成】黨參、茯苓各15克,烏豆衣9克,蠶砂15克,砂仁4.5克(後下),白芍12克,臺烏藥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功用】健脾行氣,滲溼止瀉。
【主治】腹瀉。凡急性或慢性均可用之。
【療效】屢用效佳。
【來源】引(《臨證見解》)。林夏泉驗方。
【附記】腹瀉之病,必須抓住脾胃受損與溼邪為患這兩個環節。脾胃功能是因,溼邪為患為果。故治當以健脾為主,佐以行氣,滲溼。方用黨參益氣健脾;茯苓滲溼健脾;白芍、烏豆衣平肝養肝;砂仁、臺烏藥行氣止痛;蠶砂化濁。諸藥合用,有健脾、行氣、滲溼之功。
使用本方,應隨證靈活加減,如屬暴瀉(急性)因於風寒偏勝者,去黨參,選加香薷、佩蘭、扁豆、雞蛋花、綿茵陳、六一散之類;因於溼熱偏勝者,去黨參、白芍,加火炭母、蛇舌草、綿茵陳、銀花,白頭翁之類,甚者加黃芩、黃連。大便帶血者,加地榆、槐花;大便有粘液,加蛇舌草、雞蛋花、白芨;因於食滯者,去黨參、白芍、加麥芽、布渣布、雞蛋花;腹脹甚,在上腹者,加川樸花;在下腹者加樟木子。
【組成】黨參15~24克,焦白朮12~18克,白扁豆花、焦山楂各18克,炒破故紙12~18克,炒神曲、炒澤瀉各9~15克,吳茱萸、五味子各6~9克,炒白芍9~15克,訶子肉9~12 克,木香6克,砂仁6~9克,甘草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溫補脾腎,益氣固腸止瀉。
【主治】慢性洩瀉,五更瀉。
【療效】臨床反複驗證,確有良效。堅持服用,每獲痊癒。
【來源】引(《名醫特色經驗精華》)。劉惠民驗方。
【附記】本方是以"溫補命門以生土,暖脾固腸以止瀉"的原則而立的。故方用黨參、白朮益氣健脾,山楂、神曲、扁豆花幫助消化;破故紙、吳茱萸、溫腎;澤瀉滲溼化氣,利水洩濁;芍藥、甘草緩急止痛;訶子、五味子固腸止瀉;砂仁,木香芳香化濁,行氣止痛。諸藥相伍,對於因命門火衰,不能溫熙脾土,以致水溼不化,大便開闔失司之久洩,效果頗為滿意。
服上方12~15劑,洩瀉不減,腹痛如故者,加醋炒御米殼6~9克,煨肉豆蔻9~12克;虛寒甚而腹痛劇者,加乾薑、附子各6~9克,並加重黨參、白朮之用量。
【組成】廣木香50克,乾薑350克,紅糖120克
【用法】先將木香、乾薑等研為細粉末,然後和紅糖調在一起,混合均勻,貯瓶備用。此為1療程劑量。每次服10克,白開水送下。3小時服1次,日服4次。連服13日。如煎辣味過濃,可改為每次5克,1個半小時1次,日服8次。
【功用】溫中健脾,理氣止痛。
【主治】脾陽虛弱,腹中隱隱作痛,每日瀉下3~5次,呈半水樣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瀉要方鞏固不住者。
【療效】臨床應用本方治療宿寒,久瀉之證,已歷驗多年,雖無大量病例統計數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劑便能收效,最多2療程即可完全治癒,效著。
【來源】引(《中國中醫藥報》)。張志遠驗方。
【附記】此方系治"痛瀉"之驗方,由乾薑丸化裁而出。全方包括兩種藥物一味食物。方中廣木香,辛苦性溫,能醒脾行氣,散寒止痛;乾薑大熱暖中助陽,可煦化沉積的寒邪;紅糖甘溫而補,先君在世時,嘗謂其有小建中湯的作用。其組方義是遵照《素問·至真要大論》"寒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驅寒健脾,溫腸止瀉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為適應對象,凡舌苔白滑,脈博沉遲,面帶黧色,腹痛便瀉,糞不成形者,即可服用。
本方具有三個特點,即∶一是有效,藥味少,花錢不多,易於調配,符合驗、便、廉的要求;二是無付作用,在內服過程中,並不影響飲食,且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攜帶。本方十分平妥,無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減,可根據病情需要加入隨證藥。如食慾不振,用砂仁5~9克;氣虛無力,用人參3~8克(衝);大氣下陷,用炙黃芪15~21克;陽虛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寧,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澤瀉8~16克,豬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則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湯,分4~8次送服此散即可。
【組成】藿香6克,野麻草 15~24克,車前子(布包)9 克,蒼朮6克,厚朴4.5克,陳皮4.5克,粉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5~7枚(兒童劑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2劑,日服2~4次。
【功用】健脾燥溼,和胃行氣,利水止瀉。
【主治】寒溼洩瀉。
【療效】治療112 例,痊癒102 例,好轉6例,無效4例。
【來源】鄭仁松(《福建中醫藥》(1)1984 年)。
【附記】寒溼洩瀉。溼為陰邪,其性粘膩,易遏氣機,當溼邪侵入人體後,每每內困脾胃,脾胃受傷,運化失調,清濁不分,則水注腸道,引起洩瀉,故方以平胃散健脾燥溼,和胃行氣;輔以化溼的藿香,止瀉的野麻草,利水的車前子,溫中的姜棗,共奏其功,每獲捷效。
加減∶兼表寒者,加桂枝、佩蘭;腹脹腸鳴者,加木香、炒麥芽;尿少者,加豬苓、澤瀉。
【組成】黨參12克,蒼朮(麩炒)、訶子肉、豆蔻(面煨)、烏梅(醋炒)、葛根各9克,雲苓12克,木香8克,黃連5克,罌粟殼(醋炒)6克,生薑3片,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益氣健脾,消炎行氣,固澀止瀉。
【主治】慢性腸炎。
【療效】治療89例,痊癒64例,好轉21例,無效4例。
【來源】王健民《(四川中醫》(2)1985 年)。
【附記】加減∶若脾胃虛寒,去黃連、加炮姜;納呆,加炒山楂;肝木乘脾,加白芍、防風;脾腎兩虛,加補骨脂、五味子。
【組成】黨參15克,升麻3克,仙鶴草30克,黃芪15 克,茯苓10克,車前子20克,炒白朮6克,砂仁3克,炒山楂30克,烏梅 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 3次。
【功用】補中益氣,健脾昇陽。
【主治】脾虛瀉洩。
【療效】治療63例,痊癒61 例,無效2例。服藥20~40 劑即愈
【來源】程潤泉(《四川中醫》(1)1987 年)。
【組成】熟地30克,生白朮、生山藥、生扁豆、炙甘草各15克,炮姜3克,吳茱萸3克
【用法】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水煎2次。每日1 劑,早晚各服1次。
【功用】育陰和陽,益脾安中。
【主治】洩瀉(脾腎氣陰不足型)。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1劑知,3劑已。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柴彭年師傳秘方。
【附記】腹瀉長期不愈,不僅脾陽受損,而且陰津被耗,若久病及腎,腎為胃之關,關門失闔,則腹瀉更難控制。本方系業師,已故名醫李日倫,以張景嶽"胃關煎"化裁而成,方中熟地,山藥益胃強陰;生白朮、生扁豆、炙甘草、益脾安中;取小量炮姜,吳茱萸溫陽,取陽生陰長之義。眾藥合用,對脾腎氣陰不是之腹瀉,深蘊育陰和陽之義,益脾又不失剛燥,頗合病機,故用頗驗。
【組成】前胡、桔梗、川芎、木香、青皮、柴胡、當歸、甘草、茯苓、蓮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若服而不效者,上方再加乳汁浸3日蓽拔一味,其效明顯。
【功用】宣肺疏肝,理脾和胃。
【主治】慢性腹瀉,久治不愈,或反覆發作。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 10 劑左右即愈。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任繼學驗方。
【附記】久瀉不止,治從肝肺。蓋因久瀉傷脾,脾氣呆滯,於降阻滯引起肺失治節,肝失疏洩,則大腸乏其傳導之力而致久瀉不止,取危氏安和散加蓮肉,顧有效驗。此獨闢蹊徑,誠宜效法。
【組成】白頭翁 20克,川黃連、川黃柏、米殼、炮姜各 10 克,白朮、訶子各 15克,砂仁、甘草各 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 次。
【功用】調肝理脾,清熱解毒,溫脾固攝。
【主治】尿毒症結腸炎。
【療效】臨床屢用,取效頗佳。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張琪驗方。
【附記】方中白頭翁湯,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清肝熱以治肝氣之亢逆,且具清熱解 毒,涼血止血,有治熱毒血痢之功,尿毒症,結腸炎常洩瀉與便血同時出現,此藥既能清熱解毒止瀉,且又能止血,故為治療本病之首選藥物;連、柏、甘草協同以治熱毒下痢;白朮健脾,炮姜、砂仁溫脾以助運化功能。頑固性洩瀉不止、大腸已滑脫,故用米殼,訶子澀腸固脫,共奏調肝理脾,清熱解毒,溫脾固攝之功。
【組成】廣木香、白朮、烏梅、乾薑各 10克,苦參9克,白芷、生黃芪各 15 克,石榴皮20克,陳皮6克,甘草 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日服2次。
【功用】健養脾腎,導溼止瀉。
【主治】慢性結腸炎(洩瀉)。
【療效】治療 64例,服藥15~90天。痊癒 12 例,顯效32例,好轉 14 例,無效 6 例。
【來源】彭海棠(《陝西中醫》(2)1987年)。
【附記】加減∶如腹痛明顯,加元胡、川楝子;洩瀉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脹明顯,加枳殼、川樸;偏於溼熱者,去幹姜、黃芪、加黃連、秦皮;脾虛者,加黨參、懷山藥;腎陽虛弱者,加附片、補骨脂;夾瘀血者,加制乳沒。
【組成】黨參、白朮各 10 克,炮姜 3 克,桂枝、白芍各 10 克,草果5克,秦皮、辣蓼各 30克,防風、陳皮各10 克,甘草 3克,青皮 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 次。
【功用】調理肝脾,溫中緩急,清利溼熱。
【主治】慢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徵之慢性腹瀉,或便溏、或夾有粘液,或腸鳴腹痛。
【療效】屢用效佳。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楊澤民驗方。
【組成】木香、黃連、馬齒莧各 10 克,石榴皮 15 克,陳皮、茯苓各 20克,大腹皮10克,蓮肉 10克,煅瓦楞、炙甘草各 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分 3 次溫服。
【功用】理氣燥溼,健脾止瀉。
【主治】頑固性腹瀉,血痢。
【療效】屢用效佳。一般服3劑,若不愈加罌粟殼5~10 克(待腹瀉好轉即停用)即愈。療效卓著。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周學文驗方。
【組成】苦參、白蘚皮、秦皮、蛇床子、生百部、炒白朮、雲茯苓各 12克,黨參、黃芪各 15克,砂仁3克,木香6克,苦楝根皮 10克(兒童用量酌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空腹各服 1 次。
【功用】燥溼健脾,殺蟲止瀉。
【主治】滴蟲性腸炎
【療效】治療 46 例,服藥5~10天,全部治癒。
【來源】陳永明(《新中醫》(6)1990年)。
【附記】臨證運用,應隨證加減∶若咽乾舌燥或舌紅,苔剝者,加石斛,北沙參,五味子;大便呈水樣洩,或久洩不止者,加訶子肉,石榴皮;腹痛甚者,加元胡,抗白芍;如便檢轉陰後仍有脾虛洩瀉者,去苦參、白蘚皮、蛇床子、秦皮、苦楝根皮,加炒苡仁、焦山楂、吳茱萸。
【組成】公丁香、官桂各 3 克,青木香(或木香)、雲茯苓各 6克,花椒 15 克,青皮、陳皮、莪術各6克,黃柏9克,檳榔、制大黃、制香附各6克,黑白醜4克,藿香10克,蒼朮 12克,姜半夏 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3次。
【功用】行氣導滯,祛穢闢濁。
【主治】夏秋季洩瀉,急性腸炎。
【療效】臨床屢用,無不應手立
【來源】引(《中國當代中醫名人志》)。朱曉鳴方。
【附記】本方系從上海中醫學院童少伯經驗方化裁而成。原為丸劑,今改用湯劑,故去紅靈丹、川連、增黃柏劑量,用之臨床,效果亦佳。
【組成】黃芪、黨參、白朮、山藥、訶子、肉桂、附子、當歸、炙甘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 2次。
【功用】溫補脾腎,澀腸固脫。
【主治】虛寒久瀉
【療效】多年使用觀察,有效率為 100%,治癒率為 92%。
【來源】山西成大權秘方。
【組成】黨參、白朮、乾薑、五倍子、訶子各 10 克,扁豆、山藥各 30克,臺鳥藥、補骨脂各 12克,小回香、肉豆蔻、附子、炒防風各 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 1劑,日服 3次。
【功用】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主治】過敏性結腸炎。
【療效】治療 194 例,痊癒 112 例,好轉73 例,無效14例。
【來源】(《湖南中醫雜誌》(3)1990 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隨證加減∶若右腹痛甚者,加白芍30克,延胡索10克;裡急後重,粘液便甚者,加鬱金 10克,黃連 6克;大便滑脫不禁者,加烏梅10 克,赤石脂、禹餘糧各 20克,重用五倍子至 15克。
【組成】葛根、黃芩、茯苓各 10克,厚朴、陳皮、甘草各 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劑,分3 次溫服。必要時可配合補液。
【功用】解毒滲溼,理氣止瀉。
【主治】病毒性腸炎。
【療效】治療 41 例,全部治癒。
【來源】王靜軒等(《四川中醫》(7)1989 年)。
【附記】本方名為編者擬加。加減∶苔少,口乾加石斛、沙參;熱盛加金銀花、大青葉;久瀉不止加煨訶子;恢復期用四君子湯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