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千多年前,著名詩人曹植的母親卞夫人,看到曹植被流放,曹植之妻崔娥又被賜死,每日裡傷心連連,由此鬱悶成疾,夜不能寐。
曹臣相給她遍請名醫,不愈。最後,迎來了千古醫聖張仲景,服用了他的一種湯藥後,睡眠竟安穩了。
這就是有名的“黃連阿膠湯”,是張仲景首創的經典名方。被載於《傷寒雜病論》,主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煩,不得臥”。
這個少陰病,是傷寒六經病之一,六經是“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合稱,少陰病是最厲害的,是邪在心腎的病變。分寒化和熱化兩種。
熱化表現為腎陰不足、心火亢盛、水火失濟、心腎不交,以致煩躁、心悸、失眠、口燥咽乾、舌尖紅等,屬陰虛陽亢,宜用清熱育陰的黃連阿膠湯。
黃連12克 黃芩6克 芍藥6克 雞子黃2枚 阿膠9克。
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膠烊盡,稍冷,入雞子黃,攪勻,每次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此方是芩連清心火,阿膠和雞子黃養腎陰。腎陰為水,所以此方正是中醫所說的水火既濟,避免了心腎不交。再佐以芍藥,用芍藥的酸性,收斂津液來益營血,收陰氣來洩邪熱,於是熱得以清,煩得以除。
清代柯琴在《傷寒附翼》,近代名醫張錫純在《衷中參西》對此方均有評價,進行了綜合:
黃連味苦入心,性涼解熱,故重用它以解心中的煩躁。輔以黃芩,是怕心中之熱干擾到肺,肺為腎之上源,清肺便是清腎。
芍藥有苦酸味,它的苦味善於降,酸味善於收,能收降浮越之陽,使它下歸到它該在的地方。而性涼又能滋陰,兼能利便,故善滋補腎陰,更能引腎中外感的熱從小便出來。
製作阿膠採用的是黑驢皮,稟承的是北方的水色,入腎。製作阿膠採用的阿井水,是水精凝聚的地方,與之相溶而成膠,能直入腎中以生腎水。
雞子黃稟承了南方的火色,通達於心,可以補火,用生雞子黃攪和,是用它流動的意思。推以同氣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腎中以益腎水。
腎水充足,自然能勝熱逐邪,以上鎮心火的妄動,引回神元,而讓心中的煩躁自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