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悅臺復活?但已不是曾經的那個江湖了

近日,曾被諸多用戶稱作“時代的眼淚”的音樂MV分享平臺音悅臺方面透露,“音悅臺很快就要回歸了”。

據悉,其很快會進行內測,並且老用戶的收藏和上傳等相關數據也將得以保留,甚至音悅臺原本的視頻內容資源也還在,所以這無疑也將極大便利老用戶的迴歸。


 

作為國內互聯網行業早期的音樂網站,音悅臺的歷史幾乎與音樂愛好者心目中的“白月光”蝦米音樂相當,而音悅臺剛剛成立的2009年,也恰好是國內在線音樂的快速發展期。根據2008年發佈的《第2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顯示,當時有86.6%的網民收聽過網絡音樂、下載比例更是高達71.2%。

 

可以說音悅臺曾一度抓住了最好的時機,並藉助主打的高清MV分享,填補了當時市場的空白。僅三年時間,音悅臺就在2011年以4000萬月活、400萬日活的表現,成為了國內排名第一的MV音樂網站。同年推出的國內首個MV排行榜音悅V榜,更是激起了“追星群體”前所未有的打榜熱情。要知道在此之前,國內並沒有針對偶像的打榜活動出現。

 

在沒有微博超話、熱搜榜、在線音樂平臺熱門歌曲榜的時代,音悅臺無疑成了吃上粉絲經濟“第一口螃蟹”的平臺。再加上與美國billboard的合作,音悅臺也進一步增強了自身的權威性,並激發了粉絲的“衝榜”熱情。

 

在2012年至2015年,音悅臺先後獲得了數千萬元人民幣的A輪和A+輪融資,以及3500萬美元的B輪投資。隨之音悅臺的定位也逐步從高清MV分享轉向“圍繞粉絲經濟的服務平臺”,業務更是涵蓋了打榜、應援、周邊、粉絲社區、造星等,並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業務鏈。


 

然而音悅臺與諸多老牌音樂網站有著一樣的原罪,那就是盜版。創建初期,音悅臺中的大量MV往往是由員工、用戶從海外搬運,鮮少有取得版權。隨著2015年前後版權監管政策的收緊,未經授權的內容也迎來了大量下線。

 

隨著QQ音樂、蝦米音樂、酷我音樂、網易雲音樂等在線音樂平臺紛紛“站隊”BAT等大佬,在線音樂市場很快就掀起了激烈的版權之爭。而音悅臺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音樂版權的爭鬥中,甚至都沒留下自己的姓名,反而成為了眾多版權方的首要討伐對象。

 

例如在2016年,騰訊方面就起訴了音悅臺侵權,並向其索賠超千萬元。顯然高昂的版權支出和“侵權”指控,也使得音悅臺的生存愈發困難。於此同時,音悅臺還遭遇了“粉絲經濟”反噬,不僅被頻繁質疑“暗箱操作”、“黑幕”,使得公信力和口碑不斷下降,還因拖欠坤音娛樂等公司款項,落得債臺高築的境地。

 

正如相關業內人士分析的那樣,隨著粉絲與版權的流失,音悅臺的流量已經不再,並且在主業不穩的情況下,音悅檯面對的還有用戶習慣的改變。

 

音悅臺快速發展的十年,恰好正是國內音樂流媒體賽道大變革的十年。以2015年為分界線,正是從“盜版”邁向“版權時代”,以及從PC互聯網進階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加上在線音樂平臺也重新定義了音樂的傳播方式,MV不再是唱片公司唯一的選擇,甚至觀看MV的功能在被整合到在線音樂APP後,似乎已不再需要專門的觀看平臺。

 

事實上,音悅臺也沒能保住粉絲經濟這塊“蛋糕”。隨著越來越多參與者的湧入,微博取而代之成為追星一族的首選,其所推出的明星超話榜、超話社區、明星勢力榜等,也成為了更受粉絲認可的據點。此外Owhat、摩點等APP,以及官方粉絲社區APP也陸續上線,使得這個賽道也難有音悅臺的一席之地。

 

所以即便音悅臺宣佈要重新上線,但它真的能擁有不一樣的未來嗎?

 

早在2016年,音悅臺創始人兼CEO張鬥就曾表示,“要在泛娛樂領域構建一個可以和阿里巴巴等量齊觀的平臺,玩‘中國式粉絲經濟’,以滿足粉絲對偶像的情感溢價消費。”

 

然而今時早已不同往日,捲土重來的音悅臺想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或許要比此前更大。


首先,音悅臺在音樂與粉絲經濟領域面對的競爭對手,已經包括在線音樂平臺、短視頻平臺,以及嗶哩嗶哩等平臺,它的市場競爭力究竟在哪?

 

其次,隨著“飯圈文化”以及對粉絲經濟的不斷規範,音悅臺如今能做的事情其實已經相當有限,那麼其又該如何維持自身的運營呢?

 

面對幾乎已經瓜分完畢的在線音樂市場,再加上大多背靠互聯網巨頭的競爭對手,音悅臺單打獨鬥真的還有機會嗎?


在如今這個後版權時代,在線音樂平臺尚且更加強調合作的情況下,重新歸來的音悅臺還能帶來什麼新意嗎?


或許即將回歸的音悅臺,首先就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當然,高舉版權大旗的時代或許已經過去,版權也不再是在線音樂平臺唯一的核心競爭力。在如今更加良性成熟的市場環境下,“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的音悅臺,還能講出怎樣的故事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推薦閱讀:

會玩能打、多才多藝:紅魔電競顯示器2K版評測

除了2K、240Hz、FastIPS,紅魔電競顯示器2K版還有更多看點。

不喜歡CPU“大小核”?未來它可能會變成另一種形式

這個劃時代的設計,或許早在17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