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京、瀋陽、臺北、香港,五大故宮,各有什麼亮點?

北京、南京、瀋陽、臺北、香港,五大故宮,各有什麼亮點?
閱 讀 需 要 17 分鐘
故宮要開分院啦!!!
作為一個已經籌備了近十年的項目,故宮博物院北院區的開建可謂萬眾矚目。
新聞頻道相關報道。來源/中央電視臺《共同關注》截圖
但或許有朋友要問了:啊?難道南京、臺北、瀋陽、還有去年新開的香港故宮,都不算是北京故宮的“分身”嗎?
是也,非也。這5家故宮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可是還有著很多區別呢!
(以下按建成時間順序)
南京故宮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定都南京,然後開始大規模修建皇宮。1392年,這座大明朝的皇宮終於建成。
南京故宮宮城衛星復原圖。來源/微博@風子易個
大明皇宮以“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為佈局原則,開創了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其佔地面積超過了101.25萬平方米,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

南京故宮三大殿復原模型。來源/南京博物院展品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是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皇城裡有各行政部門和宗廟、祭壇,在外圍保護著宮城,二者合稱為“皇宮”,循《禮記》五門三殿的舊制。
提問:五門三殿分別是哪五門?哪三殿?

答案:由外向內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五門之後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然而大明皇宮建成僅10年,燕王朱棣便攻破京師,“宮中火起”燒燬了奉天殿等居所。他即位後仍然住在宮中,心裡卻已經開始謀劃著“搬家”。
四年後,已是明成祖的朱棣正式下令,在北京的元大內宮殿遺址上修建新皇宮,一切都在按南京皇宮的規制來。
隆宗門西遺址探溝北壁 三疊層。來源/文博中國《我在故宮做考古——徐海峰:紫禁城考古概要》

“從層位關係判斷,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素土夯築層為該遺址最早的一組堆積。素土夯築層出土的布紋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遺物具有明顯的金元時期風格。根據地層關係和包含物,且其夯築方式與明代早期明顯不同,我們初步推斷夯土鋪磚層建築基槽和素土夯築層的年代應不晚於明早期或進入元代時期……”(文博中國《我在故宮做考古——徐海峰:紫禁城考古概要》)
明早期牆基、明晚期夯土層和明晚期地面的部分遺蹟。來源/新華社記者王婧嬙攝

2016年6月11日,故宮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公佈一項研究成果,日前對慈寧宮廣場長信門西北側基建勘探坑進行考古調查,發現一處明代早期的大型宮殿建築基址。這是紫禁城內首次發現明代大型宮殿建築的牆基和建築基槽遺蹟。據介紹,在東西向寬2.5米、南北向長5.4米的探坑內,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發現整個慈寧宮區域大面積存在明後期的磚鋪地面和厚約0.3米的夯土層。
又15年後,大明王朝正式遷都北京。在北京皇宮裡,朱家人一住,就是238年。
被焚燬的明代宮殿建築。來源/微博@遺產君
至於南京皇宮,雖然在當時作為留都宮殿有皇族和內臣管理,但後來經歷了改朝換代和數次天災人禍,最終只剩下一堆埋藏在地下的石構件基礎,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被保護起來,並逐步建成了今天的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
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來源/攝圖網

北京故宮
如上所說,北京皇宮是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而建的,52米寬的護城河內還有10米高的城牆,再往裡就是以三大殿為中心的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以後三宮為中心的內廷(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鳥瞰故宮全景圖。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佔地72萬平方米的它見證了明清兩朝的興衰與更替。
1644年,清軍入關,紫禁城易主。順治帝從瀋陽遷都至北京,繼續將北京皇宮當作政令中心。又過了268年,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紫禁城就改名叫了“故宮”。
當時,末代皇帝溥儀被允許暫居內廷(後寢),為防止他夾帶文物出宮(雖然防不勝防),清室善後委員會於1925年10月10日成立了故宮博物院,並向對民眾開放。
故宮博物院成立時的牌匾
這座皇宮自建成起的500多年間,每一天都戒備森嚴,一朝開放,當天的北京城直接是萬人空巷。
是啊,有誰能按捺得住對這座紫禁城的好奇心呢?時至今日,故宮也依然是熱門景點中的熱門。
太和門。來源/故宮博物院官網 
如今的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裡面珍藏著186萬多件文物。

那麼又有哪些能稱得上是“鎮館之寶”呢?
在書畫界,《清明上河圖》要是稱第二,那就沒誰敢稱第一。張擇端在這5米多長的畫卷中,記錄下了北宋汴京城的繁華與煙火氣。


《清明上河圖》(局部)。作者/(北宋)張擇端,來源/故宮博物院
為了儘可能地延長書畫文物的壽命,北京故宮鮮少將《清明上河圖》對外展出。那麼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百年的2025年,我們能否和它再見呢?一起期待一下吧~
除了名家畫作,北京故宮還珍藏了不少法帖,其中能被稱為“中華第一帖”的自然是西晉陸機的《平復帖》。
平復帖》。作者/(西晉)陸機,來源/故宮博物院
它比王羲之的《蘭亭序》還要早70多年,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跡。陸機用禿筆寫下這封僅有84字的信札,其中的“恐難平復”便是帖名來源。
在書畫以外,北京故宮珍藏的皇家御用織繡更是精美絕倫。那裡面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南宋沈子蕃的緙絲《梅鵲圖》。
緙絲《梅鵲圖》軸。作者/(南宋)沈子蕃,來源/故宮博物院
“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易學難精且耗費工時巨大。所以從古至今,緙絲都可謂是絲織工藝中的“高奢”產品。再與書畫組合,藝術鑑賞價值噌噌往上竄。
陶瓷館裡珍藏著各種傳世名器,這件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可當選為北京故宮陶瓷的代表作。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來源/故宮博物院
康熙年間,江西巡撫郎廷極奉命到景德鎮仿製失傳已久的祭紅。誰曾想,“復刻”雖失敗,卻在試驗中成功燒製出了這更鮮亮的郎窯紅。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爆火,讓大家對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感動於鐘錶修復師徒“讓靜止的時間”重新流動起來,也驚歎於御製鐘錶的精密。
清 黑漆彩繪樓閣群仙祝壽鍾。來源/故宮博物院
這座自鳴鐘可以說是北京故宮珍藏的自鳴鐘裡的佼佼者,整整7套機械系統,花了5年多才設計製作完成,不愧是乾隆的手筆。
除了自鳴鐘以外,乾隆時期的這件金甌永固杯也能在北京故宮珍藏金銀器中穩居C位。
清 乾隆 金甌永固杯。故宮博物院藏,來源/微博@動脈影

20兩黃金+11顆珍珠+9塊紅寶石+12塊藍寶石,這樣的杯子用著多有儀式感。
至於北京故宮玉器的代表作,那就非這件宋代的青玉雲龍紋爐莫屬了。
宋 青玉雲龍紋爐。來源/故宮博物院
作為“仿古”愛好者,面對這樣一件以青銅簋為藍本的玉爐,乾隆怎麼可能忍得住不在底部加刻御詩一首呢?
何年廟器贊天經,刻作飛龍殿四靈。
毛伯邢侯異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韞匵閱桑海,所惜從薪遇丙叮。
土氣羊脂胥變幻,只餘雲水淡拖青。
在北京故宮的珍藏中,漆器代表有張成造款雕漆雲紋盤,琺琅代表有元代的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爐,青銅器代表則有酗亞方樽……
圖1:元 “張成造”剔犀雲紋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2:元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象耳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圖3:亞方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就衝這些個“寶中寶”,北京故宮也必須得安排上了。
瀋陽故宮
如果北京皇宮對清朝皇帝而言相當於“二手房”的話,那瀋陽皇宮就是他們老家的“自建房”:佔地6萬多平方米,擁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築,共計100餘座、500餘間。
瀋陽故宮。來源/微博@瀋陽故宮博物院
遷都北京之前,清朝皇帝住在瀋陽皇宮,也叫盛京皇宮。遷都之後,瀋陽皇宮就和當年的南京皇宮一樣,變成了“陪都宮殿”。
瀋陽皇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是大清朝的創始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建。清歷代帝王都很重視這裡,康熙、乾隆等人偶爾還會帶上宮眷回去拜謁祖先(東巡)、小住些時日。
大政殿。來源/微博@瀋陽故宮博物院
要說起瀋陽皇宮和北京皇宮的迥異之處,莫過於它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溯閣,以及鳳凰樓等高臺建築。
鳳凰樓。來源/微博@瀋陽故宮博物院
“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將滿族的政治、文化、習俗特點與傳統宮殿建築完美融合,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
乾隆不僅在《盛京賦》中贊其:“聿造故宮,故宮赫赫”,還多次對其進行改建、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更是經常從北京運送皇家珍寶回去,使之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瀋陽故宮。來源/微博@瀋陽故宮博物院
如今的瀋陽故宮是我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也是一座古代宮廷藝術博物館。其中珍藏著大量清宮原藏宮廷遺物和各種珍品,被稱為“瀋陽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的分別是:

為人津津樂道、具有極高歷史價值的,唯一一把有史料記載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御用寶劍。
龍虎寶劍。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明時努爾哈赤因保塞有功,被封為封龍虎將軍,龍虎寶劍就是明帝贈予他的。雖有鏽跡斑斑,威風卻不減當年。
皇太極的御用腰刀也堪稱瀋陽故宮一絕。
皇太極御用腰刀。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公元1636年,皇太極將這把全長94.5釐米的腰刀供奉在皇寺蓮花淨土實勝寺中。同年年底,改國號為大清。
清 太宗皇太極鹿角寶座。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作為遊牧民族,皇太極的狩獵工夫自是不必多言,這把莊重威嚴的鹿角寶座就是用皇太極所狩的麋鹿鹿角製成。
在瀋陽故宮珍藏的書畫類文物中,能算作鎮館之寶的還得是王翬、楊晉等於1691到1693年創作的《康熙南巡圖》。
《康熙南巡圖卷(第十一卷南京-金山)》(局部)。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這幅圖記錄了康熙皇帝第二次下江南的情景,共十二卷,瀋陽故宮珍藏的是該畫的稿本第十一卷。
設色竹蔭西狑圖軸。作者/(清)郎世寧,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郎世寧奉敕為御犬繪製的中西合璧式畫像也很有水平,草皮和御犬都栩栩如生。
清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這件代表了清代瓷器最高水平的雍正款青花紅龍大盤,也能在瀋陽故宮十大鎮館之寶中佔得一席。
瀋陽故宮藏有數百件琺琅器,但能達到一級文物標準的就只有這一件:
清乾隆款 嵌琺琅纏枝花卉缽。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它高33釐米,口徑30釐米,腹部最大徑有54釐米,如此碩大應是用於佛堂陳設。它通體都是用精細的掐絲琺琅工藝製造的,盡顯皇家氣派。
還有高高掛在鳳凰樓正門的金漆九龍鬥匾,是乾隆第二次“回老家”時題寫的“紫氣東來”。
乾隆御筆“紫氣東來”匾額。瀋陽故宮博物院藏,來源/微博@微博文博
這幾件文物看著就很有氣場。接下來的兩件鎮館之寶,就顯得有些樸實無華了。
這塊用生鐵鑄成的雲板上有“大金天命癸亥年鑄牛莊城”的銘文和一些簡單的花卉紋。
後金鐵鑄大金天命雲板。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明朝末期,雲板被用於軍事活動之中,努爾哈赤進入遼東前後,也仿照這種做法用雲板進行報警傳令,它就是清朝曾經自稱為“金”的物證。所以即便“顏值”一般,卻依然能躋身十大鎮館之寶。
這口看起來平平無奇的大鐘也是瀋陽故宮的鎮館之寶。它本是金朝遺物,卻備受努爾哈赤珍視。
金代交龍鈕大鐘。來源/瀋陽故宮博物院
1637年,皇太極將其懸掛於鐘樓之上,並親自命名為“盛京定更鐘”。後來,盛京鼓樓被拆除,這口大鐘就存放到了瀋陽故宮裡,靜靜地訴說著盛京當年的輝煌。
以上三個故宮都是皇帝們住過的,接下來的兩個則建成於新中國成立以後。
臺北故宮
首先是1965年建成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其外形仿的是北京故宮,整體色調以黃、藍為主。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中山博物院,其主體建築共有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和演講廳,第二層和第三層是主要展廳及陳列室,第三層後面還有一座內含三個拱形洞的山洞,被分隔成多個小庫房用於存放各類文物,第四層則是各種專題特展。
臺北故宮佔地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儘管經歷過多次擴建,展覽空間依舊十分不足,一次只能展出三千多件文物,但館中卻有70多萬件珍藏精品。若每三個月輪換一次,全部展出一遍則需要整整28年的時間。
臺北故宮文物統計。來源/鄭欣淼《天府永藏:兩岸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
臺北故宮的這70多萬件館藏,除了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捐贈以外,基本都是清代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的精華。
早先在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了保護文物,決定挑選精品文物進行南遷。於是在此後的17年裡,這些文物從北京先後運到過上海、南京、四川,直到1947年底才全部回京。

1933年故宮文物南遷
然而到了1948年秋,解放戰爭形勢逆轉,這些南遷文物又被挑選了一輪並運往臺灣。所以臺北故宮館藏的文物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也無怪乎坊間有著“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那就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臺北故宮的十大鎮館之寶吧。

首先請回答一個小問題:天下三大行書分別是哪三件?

答: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
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序》,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而另外兩件就都在這臺北故宮之中。
《祭侄文稿》。作者/(唐)顏真卿,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州寒食帖》。作者/(北宋)蘇軾,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2013年,一部劉德華和林志玲主演的電影,讓更多人知道了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無用卷)》(局部)。作者/(元)黃公望,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雖然電影情節雷人,但這幅畫卻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從“畫中之蘭亭”的美譽足見其地位。
《富春山居圖(無用卷)》(局部)。作者/(元)黃公望,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黃公望為師弟繪製的這幅畫幾經易手,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就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二者上次合璧還是在2011年,不知道下次再見《富春山居圖》的全貌又會是什麼時候?
《溪山行旅圖》。作者/(北宋)范寬,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外,“宋代繪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和罕見的流傳有緒、年代可考的五代佳作《江行初雪圖》也都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江行初雪圖》(局部)。作者/(五代十國)趙幹,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書畫,臺北故宮還有不少其他品類的國寶。比如這件據傳是光緒瑾妃嫁妝的翠玉白菜:
清 翠玉白菜。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還有宋代五大名窯之首的汝窯青瓷。那如雨過天晴般溫潤素雅的汝瓷,全世界僅存70餘件,但僅臺北故宮就有21件精品。其中之一就是被稱為“全球傳世最完美”的宋代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北宋 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如此稀世珍品自然少不了乾隆的“御詩點贊”:
官窯莫辨宋還唐,火氣都無有葆光。
便是訛傳猧食器,蹴枰卻識豢恩償。
龍腦香薰蜀錦裾,華清無事飼康居。
亂碁解釋三郎急,誰識黃虯正不如。

他還特意命人為其配備了豪華紫檀座架。
北宋 汝窯 蓮花氏碗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另一件就是這形如半開蓮花的汝窯溫碗,“潤如膚,堆如脂”的釉色彌足珍貴。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的最後兩個席位,被青銅器包攬了。一件是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的西周散氏盤。
西周 散氏盤。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另一件是腹有32行499字銘文的西周毛公鼎(迄今為止西周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
西周 毛公鼎。來源/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與大盂鼎、大克鼎一起,被譽為“海內青銅器三寶”。其中大盂鼎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大克鼎為上海博物館所藏。
2021年,上海博物館在“鼎盛千秋”展中以全形拓的形式讓它們重聚在一起,希望有一天我們能看到三寶本尊真正同時展出。
香港故宮
五大故宮中的最後一個就是去年開放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外景。來源/香港故宮官網
香港故宮(簡稱)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合作共建的、展示中華文化藝術的專題博物館。
該館佔地約1.3萬平方米,樓高七層,共設有9個展廳。博物館以故宮的主色調米金色為主,正門入口紅色大門上的玻璃門釘,參照了北京故宮的門釘裝飾。大堂中庭的金色天花則參照了故宮屋頂的琉璃瓦設計,整個設計“宮味兒十足”。
香港故宮開館之初,北京故宮慷慨借出了914件珍貴文物,不少都是首次於香港公開展出,部分藏品更是從未對外公開展出。

單2022年,香港故宮就已經收穫了1145件來自本地知名收藏家和藝術家慷慨捐贈的中國及世界文物藝術珍藏。
如今正在9號廳展出的就是香港故宮首個以本館館藏為主的特別展覽:【金彰華彩──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夢蝶軒藏古代金器】。展覽將展出200多件(套)由夢蝶軒主人盧茵茵與朱偉基所捐贈及收藏的古代中國金器,是近年香港最大型的古代金器展覽。
這些精美的器物歷經時代滄桑仍金光閃耀,述說著黃金製品在中國過去三千多年曆史中的藝術和技術成就,反映著金器在古代政治活動、文化生活以及跨區域互動交流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明(1368-1644年)雙龍戲珠紋樑冠 金鑲紅寶石。夢蝶軒惠贈,來源/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五大故宮,各有不同。在你心目中,更想去哪個呢?歡迎評論區分享。

參考資料:
《明太祖實錄》
人民日報文創《館藏國寶 | 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挨個看》
蔣雅君《宮殿式建築中的“中華正統”思路——臺北“故宮博物院”之空間表徵研究》[J]. 建築學報,2014(9):136-14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