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好我叫何同學」,B站數碼區頂流up主。
他和團隊耗時半年,試圖復刻一臺75年前的中文打字機,結果出人意料的失敗了。
他們有完整的專利設計圖,有領先數十年的技術力,更何況,發明他的人,是文豪林語堂,而非愛迪生、達芬奇,怎麼就搞不定呢?
無他,因為這臺打字機實在太牛了,說它是跨時代的發明,一點不為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拯救了「漢字」。
漢字,差點被時代淘汰。
這絕非聳人聽聞。
在一個世紀前,打字機就是生產力的代表。
人家“啪噠”按幾下,白紙上就滿滿當當印滿了文字,你還得拿起筆一撇一捺地寫,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英文打字機只需要45個鍵,即可書寫所有詞彙,「拼音」尚未誕生前,每個漢字都是獨立的存在,那得多少個鍵呀?
美國《生活》雜誌刊登過一幅漫畫,畫中的中文打字機龐大無比,成千上萬個按鍵像成百上千張笑臉,諷刺著漢字的臃腫。
1918年,北大教授錢玄同公開發表演講:“中國想要發展,必須廢除漢字!”
魯迅警告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後來的新加坡總統李光耀甚至跳出來建議咱們廢除中文,全民學英文。
一個又一個訊息彷彿在告訴我們,傳承幾千年的中文已經落後了。
在現代文明這股滔天巨浪面前,「中文」這艘古老的木舟,只會落得船毀人亡的結局,唯有趁早爬上「英文」的巨輪,方能保命。
世人之所以篤定“中文該死”,是因為嘗試發明中文打字機的人,都失敗了。
打字機“一哥”雷明頓公司揚言要攻破所有語種,俄文、意大利文、法文、印度文、韓文等打字機,都被它一一研發出來。
輪到中文時,撞牆了。
公司上千人撓破了頭皮,也想不出個解決方法,最後只得放棄。
1888年,美國傳教士謝衛樓發明了第一臺中文打字機,但長相過於驚世駭俗,就像飯店裡的圓桌,體積更是「英文打字機」的4倍,別說一張書桌,一整間屋子也放不下幾臺。
況且,它只能打「4662」個字,算不上真正的打字機。
謝衛樓發明的中文打字機
1914年左右,中國工程師周厚坤和留學生祁暄也分別發明過中文打字機,但不是打字速度太慢,就是學習成本過高。
比如祁暄在發佈會上用了2小時才打出100個字,一夜淪為笑柄。
祁暄發明的中文打字機
“中文打字機”也成了西方國家掛在嘴邊的段子,形容無法實現的荒謬想法。
多年來,一位又一位工程師,一個又一個發明家前赴後繼,試圖證明「中文可存」,但無一例外失敗了。
難道,我們要學新加坡,將英文作為官方語言?
捫心自問,沒人真的願意。
對於一個國家及其人民而言,語言和文字就是根,就是魂。
它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的文化沉澱。
華夏文明為何璀璨絢麗且歷史悠久,正是因為我們的漢字傳承從未中斷。
當倉頡在硬石板上刻下第一個字,千百年來它不停演變、進化,卻從未廢除、更替過。
蒙古的鐵騎,清兵的八旗都曾踏足佔領過此地,但他們依然要寫漢字、說漢語。
由此,我們和李白即便相隔千年,依然可以透過他詩中的一字一句,穿越時光隧道,感受其風流不羈的個性。
我們與王羲之哪怕素未謀面,依然可以藉由《蘭亭集序》的一筆一畫,無視生死相隔,體會其歡愉灑脫的心境。
漢字,就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回應“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最佳答案。
「棄漢投英」?
不可能。
當唱衰「中文」的聲音愈發猛烈時,林語堂單槍匹馬,站了出來。
許多人不解,你個作家好好的文章不寫,瞎湊什麼熱鬧?
事實上,他不僅是文豪,還是中國的「愛迪生」。
嫌每次打牌都需要親手洗牌,林語堂發明了自動橋牌機;嫌擠牙膏太麻煩,就發明了牙刷牙膏一體機;夫人身體不太好,於是給她設計了一張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座椅。
林語堂發明的牙刷牙膏一體機|圖源:網絡
發明創造對他來說,是興趣,也是拿手好戲。
何況,林語堂還是資深的語言學家,比他更懂「漢字」的人,真沒幾個。
他來發明「中文打字機」,再合適不過。
自1917年起,為了創造最完美的打字機,無數個夜晚,林語堂都坐在書桌前,抽著菸斗,盯著設計圖苦思冥想。
終於,他創造性發明出「上下形檢字法」。
操作者只需要通過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筆畫,敲三次按鍵,即可找到自己想要的字。
這,分明是我們現在的五筆輸入法。
同時,他設想打字機裡除了有7000多個「漢字」,還需千餘個「偏旁」,利用「偏旁+偏旁」、「偏旁+漢字」的方法,就能解決漢字過多的問題,如此一來,打字機僅需64個鍵即可輸寫91000個字。
比如「漢」,你只需要輸入「氵」和「又」即可。
還沒完,林語堂又在打字機上安裝了一個叫「魔眼」的預覽框,跟我們現在輸入法的候選框異曲同工,大大提升了打字速度。
每一個看過設計圖的人,無不驚歎林語堂想法的巧妙及超前。
但發明最難的不只是創意,還有錢。
所謂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林語堂為了實現它,又是請意大利工程師完成機械設計,又是跑紐約郊外找機器工廠製造零件,還得請人排字鑄模,錢如流水般“嘩啦啦”漂走。
然而,一遍遍嘗試,一年年折騰,成品始終遙遙無期,林語堂都想收手不幹,及時止損。
可如果他也放棄,估計真沒人對中文打字機抱有信心了。
漢字,也將被掃進時代的簸箕裡。
最後,他一咬牙,拉下臉向舊友、銀行貸款,誓要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947年,林語堂耗費30年心血,12萬美元,終於發明出真正意義上的中文打字機。
他取名「明快打字機」,意為“簡明快捷”。
在那個沒有代碼,沒有電控技術的年代,這臺僅靠齒輪、鏈條和連桿創造的打字機,堪稱奇蹟。
而且它沒有學習成本,看一眼就會,打字速度高達每分鐘50字。
哈佛大學教授趙元任看過後,興奮異常: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打字機!
《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媒體也一舉推翻了之前的「中文落後論」,稱其不可思議。
站在發佈會現場,林語堂驕傲地對全世界說:“這是我送給中國人的禮物。”
林語堂,沒有高興太久。
也是這一年,他瀕臨破產,舉債無數。
他本想通過量產出售明快打字機賺錢還債,不曾想,中國正值內戰,人們別說買打字機,能吃上飯就不錯了。
再者,明快打字機做工精良,猶如藝術品,製造成本極高,沒有哪個廠商敢賭它暢銷。
辛辛苦苦三十載,結果無人問津,林語堂的心情可想而知。
任憑他把鞋子走爛,嘴皮子磨破,也沒人願意投資生產。
最後,失望透頂的林語堂將最後一臺明快打字機賤賣給了「默根特勒萊諾整行鑄排機公司」。結果他們的員工搬家時,嫌它重,竟將其直接丟進了垃圾桶。
於是,世上再無明快打字機。
許多等著看他笑話的人,這時也一窩蜂站出來。
縱使林語堂兩度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也被黑子們嘲笑為徹頭徹尾的失敗者,甚至批評他晚節不保,好端端的文學不搞,去搞發明創造。
林語堂,真的失敗了嗎?
並沒有。
1984年,幾十億人的目光都在聚焦洛杉磯奧運會,《法新社》卻刊登了這樣一則極具嘲諷性的報道:
7000名報道奧運會的記者裡,只有中國人用手寫他們的報道。
在那個電腦逐步盛行的年代,漢字再一次落後。
萬千開發者面對複雜的漢字,只得留下一聲聲嘆息。
但這回,中國工程師王永明發明並推廣了「五筆輸入法」,每分鐘293個漢字的打字速度,創造了世界紀錄。
而五筆輸入法「組合筆畫、部首」的原理,明顯有著明快打字機的影子。
這是林語堂,為後人鋪的路。
在那段所有人都對「中文」不抱希望的歲月裡,或許只有他在默默堅守,憑藉著一股子倔勁,將漢字帶上了時代的高速列車上。
以解構的方式,為漢字重塑“不朽之身”。
2007年,SHE的一首新歌《中國話》席捲亞洲,歌詞中這般唱道: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沒錯,如今的中文,不再是落後的語言。
它是聯合國六種工作語言之一。
它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人數多達15億。
漢字也頻繁成為「時尚單品」、「潮流文化」,被歐美巨星文在手臂,穿在身上。
馬庫斯·坎比手臂上的漢字文身
回首百年前的質疑聲,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
中文,就是世界上最棒的語言!
參考資料:
《中文打字是如何從不可能變為可能的?|說書》——界面新聞
《林語堂發明過中文打字機》——科普時報
《我讀︱中文打字機:從知識的角度發現歷史》——澎湃新聞
《【何同學】我們做了一臺中文打字機…》——老師好我叫何同學
5 / Apr / 2023
監製:視覺志
編輯:白 蘋
微博: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