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後至今,趙傑誠明顯感覺到向客戶推介自家AI繪畫工具已經沒有什麼阻力了。
遊戲、動漫行業出身的他,眼下是無界AI內容生態中心負責人,日常輾轉於杭州、上海、廣州三地,和一些遊戲、動漫公司聊聊如何合作。
而去年底開始跟進研究AI繪畫的遊戲從業者小美,最近正在重新“思考人生”。她在某平臺新晉熱議帖“AI繪畫到底會不會讓畫師失業”下面,忍不住調侃反問:“我可能就兩種結果:要麼今年失業,要麼就扒著AI苟到四五十歲?”
在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強光環下,很多人可能還沒留意到,近兩個月,AI繪畫技術突飛猛進,隨手一生成就已是真人照片級別的畫作。在遊戲界,一邊測試訓練AI並驚歎於它的能力,一邊感受著迎面襲來的職業危機感,似乎成了一些從業者的新常態。
無界AI創作的一些人物圖 (後期有修改)
遊戲從業者開始擁抱AI
去年,B站UP主“秋之雪華”全程使用AI繪畫和AI配音,做出了一款實機試玩的美少女遊戲《夏末彌夢》。它存在很多不足(當時AI繪畫還不擅長畫手),但鑑於創作只用了3天,效果已足夠唬人。
上個月底,美國一位獨立圖像設計師為卡牌戰鬥遊戲《法術圍城》開啟眾籌。它在眾多新遊中引發關注的一個點,就是畫面和文本分別由AI繪畫工具DALL-E 2以及ChatGPT輔助完成,僅耗時6小時。
越來越多的遊戲公司和從業者,開始擁抱AI。
趙傑誠的感受很直觀:出於效率、市場、發展潛力等各方考慮,去年底對使用AI繪畫還存有疑慮甚至直接拒絕的遊戲、動漫公司,年後態度大多來了180度轉變。“遊戲是AI最先也最容易攻克的,接下來是漫畫和動畫。”
這也得到了杭州虛擬人科技創始人倪志力的認同。最近,朋友圈裡的同行們,幾乎天天樂此不疲地刷著AI繪畫生成的各種測試圖。虛擬人科技也已做好相關技術的測試和儲備,隨時可用。
說到AI繪畫的優勢,倪志力多次提及“速度快”“質量高”,尤其是在遊戲的概念設計階段。
這其實不難理解。在開發初期找概念方向的時候,只需要一個“大感覺”,比如風格上是哥特風、工業風還是像素風。“一拍腦袋”蹦出來的想法都可以交給AI,反覆調整關鍵詞,讓它先出幾百上千張圖看看效果。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如若交由美術團隊執行,將是個“噩夢”。
在遊戲角色設計上也是如此。就職於杭州某中小型遊戲公司的落峰是一名技術美術,最近正在用AI訓練二次元角色。“不是網上直接拿來用的那種,有很多參數,甚至要改代碼。調一次,讓它出百來張,比人工出圖方便太多。”在他看來,像是生成卡牌牌面、紋理背景等素材,“用AI大概率也有不差的效果,不同模型還可以配合使用。”
不過,眼下AI生成的圖都很難直接用在遊戲中,需要經過人工篩選,挑出合適的,進行更為精細的調整。
新技術正在降低遊戲製作的門檻。在趙傑誠看來,最直接受益的可能是小遊戲、獨立遊戲開發者,“他們或許不再需要美術團隊”。
AI無界AI創作的人物圖 (後期有修改)
遊戲美術設計師要被AI“殺”死了?
上週,一張截圖在網上熱傳,有網友以某遊戲大廠內部員工的身份,發出“公司開始用AI畫畫,原畫(指原畫師,根據策劃文案設計出整個遊戲的美術方案,為後期模型、特效等製作提供標準和依據)都裁光了,一鍵失業”的帖子。
雖然最終它被業內人士鑑定為假消息,但AI近期給遊戲從業者帶來的焦慮真實存在。一方面,它讓出圖速度、畫面質量的標準變得更卷;另一方面,效率提升帶來的一個結果可能是部分崗位的優化。
“AI繪畫會使部分2D原畫人員受到挑戰,暫時還不會影響3D美術或者UI設計(界面設計)。AI建模的3D模型還不夠完美。”倪志力認為。
“大廠們確實在跟進,包括怎麼把AI工具用到日常工作中,提升工作效率;怎樣完善使用流程,讓更多設計師更快上手;開發自己的AI工具等。要看具體項目,現階段更多的是測試,大規模推廣還沒來臨。”從業十年的谷莫在一家遊戲大廠擔任UI設計,崗位還沒受到實質影響,不過最近也在學習如何“與AI共存”。
“幹了近7年,算是資深,但就AI繪畫現在這發展速度和水平,我可能就兩種結果:要麼今年失業,要麼就扒著AI苟到四五十歲?”小美是一家中小型遊戲研發公司的主美(首席遊戲圖形設計師),就在上週將AI生成的畫面,用修圖軟件加工半小時後用到了某個小項目中。
“就是不知道老闆會不會想自己動手。不過目前來說,非專業人士想憑藉AI弄出一整套遊戲美術資源基本不現實。”這樣一想,小美又自信起來,開始著手組隊,打算在4月底用AI繪畫做出幾款休閒小遊戲。
而落峰在訓練了一陣AI後,也有了新的看法:“很多人可能想多了,現階段的AI最多就是文字翻譯器,概念階段出圖快,遠沒到完全替代人的程度,還是輔助工具。”
玩家不幹了
圍繞著遊戲界開始擁抱AI而展開的爭議,還不止從業者是否會被它替代這一個話題。
2月15日,知名畫師卜爾Q的名字上了微博熱搜。起因是他公開了一張為《白夜極光》供稿的宣傳圖。這款遊戲主打精湛美術視覺效果,眼尖的網友卻在宣傳圖中發現了AI繪畫的痕跡:女孩的右腳畫反了。
畫師極力否認,遊戲工作室也站出來表態:“不會在產品中使用AI繪畫,絕不希望合作老師提交使用AI繪畫的工作成果。”但網友們並不買賬。
深陷風波中的畫師進行解釋
工作室站出來表態
這可能是國內遊戲界首起使用疑似AI繪畫商稿而引發的爭議事件,也反映出相當一部分網友眼下對AI繪畫作品商用的態度。
玩家可能會因為某款遊戲優質的美術資源而氪金,但如果知道自己花兩三百元買下的“皮膚”不是出自畫師之手,而是由AI一鍵出圖,就會出於“AI出圖沒有靈魂”“商品價值貶值,購買價格卻不變”等想法而吐槽。
“這也是目前為止,遊戲公司大多選擇低調測試、使用的主要原因,而不對外公開。”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都在等一個合適的機會,等大眾的接受程度更高。”
美國版權局不承認AI作品
AI繪畫的著作權問題也依然處於灰色地帶,國內尚未有明確的相關法律。
某AI繪畫公司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解釋,AI繪畫不是簡單拼圖的“縫合怪”,是學像素之間的關係,“等它學會兩個像素點是什麼關係後,就會生成圖片”。他直言,現在的AI繪畫通常是套娃式的,“套模型、套插件,生成的圖片還要用到修改工具。最終成品不會跟原圖有太大相似,這時候不需要考慮著作權”。
“一部分AI繪畫平臺,會寫明著作權歸使用者個人。因為目前都處於試用階段,所以用了這種吸引熱度的模式。這個行業後面會往哪個方向走,都還在探索中。所以,我們可以預判會出現某些著作權糾紛,同時也不能排除出現新類型侵權行為的可能性。”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何遠律師如是說。
比如某個人遊戲開發者覺得一張照片好看,把它“喂”給AI生成一張畫。“如果‘喂’的東西本身侵權,比如是某張未經授權的個人照片,在此基礎上進行的AI繪畫二次創作,就會出現肖像權和著作權雙重侵權的問題。”何律師解釋。
這兩天,國外一則新聞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一位藝術家為自己的漫畫書進行著作登記申請,美國版權局在回覆的信件中表示:書中的文本和元素編排受版權保護,但她使用AI繪畫工具Midjourney製作的圖片不受保護。
信中這樣解釋:“Midjourney的具體輸出結果是用戶無法預測的,從版權的角度看,與藝術家使用其他工具比較,Midjourney有明顯不同。”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童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