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古籍1000餘本txt格式電子書免費下載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I導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養生熱潮興起,服用人參補益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濫用人參也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誰適合服用人參?如何正確運用人參?如何避免人參服用期間的不良反應?本文對此做以一一介紹。

人參的忌與宜
作者/王輝武
人參是中藥的代表,多少年來是治病救危,防病延壽的上品,《神農本草經》一連用了八個動詞,即: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並稱“久服輕身延年”。臨床上最常用,療效明顯。《傷寒論》中用人參的方劑有22首,《金匱要略》中用人參的方劑有29首之多,《本草綱目》中介紹用人參的方劑有62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世界性的養生熱潮興起,服用人參補益的人群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濫用人參也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傳統認為,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脫、益氣、健脾、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臨床上凡氣虛不固,肺氣不足,脾氣虛,津液不足,心神不安,智力下降者都宜用人參。除此之外是不宜用人參的,或禁忌用人參者。臨床上我們記住人參的功效很容易,但如何正確運用人參,防止在用人參時產生不良反應,注意其慎與忌,這是大多數患者與醫生容易忽視的。
我們常說,“用藥如用兵”,每味藥的功效是該藥之優勢,但“是藥三分毒”,這又是每味藥的劣勢。因此,在遣用人參時必須首先了解它的副作用,在充分了解其不利因素之後,目的不是棄而不用,而是謹慎使用,或通過配伍後運用,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了。
(1)補氣防滯氣:凡脾胃實邪、溼邪或熱邪停滯,症見胃腹脹滿、疼痛、噯氣、吞酸噯腐、嘔吐穢濁,舌苔白厚或黃膩、脈弦勁有力者,當慎用人參,如臨床必用,當配伍陳皮、佛手等;氣虛之人,體內又有實邪停滯時,要特別注意。一般新病多實,也不能過早遣用人參。
(2)表證而邪正難分時當慎用:以小柴胡為例,其方後注:“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就是屬於這種情況。
(3)益氣易昇陽:人參益氣主升,凡血分有熱,肝陽上亢、烘熱上衝、吐血、衄血、咯血、面目紅赤、眩暈、上重下輕、走路不穩等有上逆趨勢的病證當慎用,或配伍代赭石、石決明等潛鎮之品,以制其昇陽之弊。
(4)扶正防礙邪:中醫治病十分重視“因勢利導”。對於氣虛外感,有實邪在表,又有氣虛體質者,此時當扶正祛邪。遣用人參有幾點講究,如劑量不可過大,時機不能太早,以免補氣而礙邪氣之外出。如系風熱之邪在表,初起還得忌用人參,尤其是外感又兼咳喘者,應慎用人參。《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少陽病用柴胡加減法》告誡“咳去參棗加幹味,小柴臨證要當斟”。
(5)性溫恐助熱:本來人參的溫性不強,有些書上還有“微溫”的記載,但近幾十年來,可能是人工栽種人參中的化肥農藥的應用,或氣候、生長週期過短等因素的影響,臨床上不少患者有服後出現燥熱的現象。本來人參有生津之功,現在的人參用後反而令口渴口乾者增多。因此,凡陰虛內熱,症見口燥咽乾、心煩失眠、潮熱盜汗、大便乾結、尿少色黃、黃痰膿痰,舌質紅赤、舌苔少或無苔、脈細弦而數等,當慎用人參。必須用時,可配伍生地、麥冬、川石斛以制其溫。
體質是人體生命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基礎上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生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對臨床用藥的宜忌有著重要影響。
前人有“蒼黑人宜少投”的告誡,即凡體質壯實的體力勞動者要少用人參;現代多數青壯年嗜酒,且房事過度,酒生溼熱,房事傷陰,陰虛則內熱,用人參當慎,或配伍葛根、白蔻仁、苡仁或山梔子用;“諸痛不可驟用”人參,此說在於“痛則不通”,人參補氣,有滯氣之虞,故大多數痛證雖有氣虛的表現,也不宜大量久用,以免加重症狀。
此外,“斑疹初起”“產後瘀血”當慎用人參。斑疹初起,正氣不虛而熱毒熾盛,不可使用;或產後雖虛,但有瘀血在內也不可孟浪,當然如配伍益母草、紅花、桃仁,也是可以用的。對於嬰幼兒純陽之體、肥胖的痰溼體質,以及髒躁興奮、情志抑鬱者(常有四肢無力的症狀,酷似氣虛之疲乏),應謹慎遣用人參。
無病之體,欲求長壽者,切忌過用人參,只有經中醫辨證確屬氣虛者方能服用,且只可暫用,不可久服。
本文摘自《老醫真言》,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作者/王輝武。轉載請註明出處。
中醫古籍1000餘本txt格式電子書免費下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