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看到這個標題,一定會有讀者嗤之以鼻:“踏踏實實做臨床的才是好大夫,當網紅是不務正業!”
-
可如果老百姓的醫學素養提升,能夠有效防病甚至簡單治病,從全民健康的角度來看,是不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
-
與其抱怨現代很多人不信中醫藥,幫助他們理解中醫理論、見證中醫療效,是不是對於中醫藥發展更有幫助?
-
換個角度來說,做科普還能讓大眾見識自己的專業性,增加患者對自己的信心,對於開展診療活動也大有助益。
❖ 做科普,要先“降維”
❖ 要“稀釋”乾貨內容
❖ 探秘爆款科普的傳播之道
❖ 醫生也要有“人設”
❖ 好賬號是“運營”出來的
❖ ……
醫生做科普,需要先“變身”,掌握科普的傳播之道,理解科普內容的傳播對象,做醫學科普的語言技巧如何訓練,瞭解抖音、快手、小紅書、b站等主流視頻媒體平臺的特點和具體運營攻略……
醫學內容的生產與運營
看這一本書就夠了!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如果你想在抖音、快手、B站(嗶哩嗶哩)這樣的視頻平臺開設個人賬號,但苦於自己不懂得相關知識,不瞭解如何給公眾做科普,本書就是為你量身打造,幫你解決這類問題的。”
點擊查看大圖
本書作者安寧是知名醫學媒體人、醫學節目主持人、導演、策劃,大家耳熟能詳的《健康之路》《大健康觀察家》《誰是小郎中》等多檔國家媒體醫學欄目都是由他操刀。安寧老師還是大健康領域持續創業者,先後涉獵醫生IP打造、科普短視頻運營、大健康品牌營銷等。此外,他還擔任過北京多所醫院醫學科普大賽承辦者、評委,醫生科普語言能力培訓師。
相信很多人接觸互聯網行業時,一大感觸就是有好多雲山霧繞的新名詞。不過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完全不用擔心,安寧老師作為資深醫學媒體人,用“大白話”就能讓讀者清楚地理解、掌握新媒體運營規律。
本書從內容建設和平臺運維兩個方面,講授了做醫學科普的必知技巧和常見誤區。
❖ 如何生產出好的科普內容。
作者把多年來跟醫生打交道做節目的經驗傾囊相授,教大家如何在一個好的科普的時代,生產出好的科普作品。作者是媒體人,正因為其非醫學專業人士,反而更知道如何溝通醫學的思維和患者的思維,讓受眾更加易於接受,同時還能減少誤解和誤傳。
>> 做科普要完成醫生思維向患者思維的轉化
比如說一個專家來講胃癌,恨不得把胃癌的預防、治療、術後康復統統講清楚,可一個節目時間有限,怎麼可能完成這麼多內容的講解?如果僅僅說講普通觀眾關心的預防問題這一條,醫生們也能將所有的誘因列出一大堆,因為他們認為講一個太過片面,不夠“完整”,想把畢生所學都告訴觀眾。可這怎麼可能呢?而觀眾的思維是如何的呢?“大夫,我胃疼,咋回事?”“大夫,我身上長了個東西,要命嗎?”這就是典型的觀眾思維,由具體、局部到解決辦法,至於與此相關的其他問題,大家並不關心。其實從傳播的角度亦是如此,科普和上課還是有區別的。上課更加體系化,而科普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也就提醒我們,在做科普時,要請各位醫生摒棄掉大而全的學術思維,從局部入手,找到老百姓最關心、最熱衷瞭解的點,講得清,講得明。因此,這也是我在開始就想跟大家交流的:做科普,一定要改變從醫多年來形成的思維習慣,學會從局部到整體,從“患者”也就是受眾出發。這樣才能改變科普內容講得過於專,但卻無人問津的現狀。
❖ 如何運營好醫學賬號
酒香還怕巷子深,如果好的作品不符合傳播機制,也是不會被看到的。如果沒有觀眾,再好的作品又有什麼價值呢?本書從醫學媒體運營的角度,為大家介紹各個平臺醫學賬號的發佈和運營規則、醫學賬號如何建立矩陣、如何塑造個人IP,更重要的,如何變現。
>> 好賬號是“運營”出來的
好多醫生都有這樣的困擾:為什麼自己非常辛苦地拍好了視頻發到了互聯網平臺上,但是隻有 500 ~ 1000 的播放量,點贊人數更是寥寥無幾,是不是自己的內容有問題?甚至很多專家都因此而困擾,最後不得不放棄做科普,因為實在是太沒有成就感了。我周圍很多醫學大咖在做科普的過程當中被勸退的,往往是由於發佈了一篇精緻的科普文章或一個精美的科普短視頻卻沒有被大家關注。這種情況出現一次可以接受,出現十次可以接受,但出現幾十次之後終於心灰意冷,放棄了做科普。最後得出結論:我不太適合互聯網。這種情況在我平常接觸的醫生當中比比皆是,其原因正是大家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運營。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同時,書中穿插了大量“故事”,既增加了內容的趣味性,還能有效加深讀者對於理論知識的理解。
❖ 有成功案例,讓讀者見識新媒體的力量
我曾採訪過一位甘肅某小城市的年輕醫生,他用自己的業餘時間來做科普短視頻,短短半年時間,經營起兩萬粉絲。大家不要小看這兩萬粉絲,你要知道短視頻平臺推送給用戶的一個重要機制,叫作“同城”,也就是說,會把你的視頻優先推送給你周圍的人。而一個小城市的年輕醫生,就這樣擁有了兩萬名患者的基礎。他的門診量要遠遠高於與他同級別的其他醫生,這對他的學術晉升、職業生涯都有非常好的幫助作用。
❖ 也有實踐案例,讓讀者在故事中收穫講演技巧
>> 同理心會讓科普不理性嗎?
科普中,讓一位專家學者變得有同理心,不是要讓他失去理性,而是要調配這個比例。就像我們說,川菜也不能一味地辣,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一種平衡,同時要符合你自己說話的態度。我在這裡推薦大家關注一位醫生的新媒體賬號,叫作“@心血管王醫生”(醫學大V,抖音粉絲數919萬)。他之所以有現在這麼大的粉絲量,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做科普的時候會讓觀眾有一種掏心掏肺去跟你講的感覺。他平時的工作中就會有著很多需要被急救的患者,在科普的過程中,他每次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和經過自己救治的患者的故事,給大家分享出來。你可以搜一下他的視頻,從他說的第一句話甚至第一個字開始,你就會感覺這個醫生是有情緒、有情感的,他是在用自己的情感跟大家溝通,而不是講一個個冷冰冰的知識。
>> 探秘爆款科普的傳播之道
當你要科普關於胰島素的知識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需要打胰島素的患者生活中會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呢?比如說在知識的層面,很多人都拒絕打胰島素的原因是覺得打胰島素就說明病情很嚴重了,而吃藥證明糖尿病病情還沒有那麼嚴重。這確實是會讓很多人非常抗拒打胰島素,對不對?你看這個小的切口就讓你一下把話匣子打開了,後面你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為大家科普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之間的關係和利弊選擇。試想一下,假如上來就給大家講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之間的區別在於哪幾點,相信沒說兩句,你自己都說不下去了。所以,醫生朋友們在做科普的時候,一定要學會逆向思維,要反其道而行之,要從自己曾經所接受的做學術的思維當中跳脫出來。要習慣做學術的時候啟用做學術的思維,做科普的時候啟用做科普的思維,這樣才能變成科普和學術的兩棲超人。
相信做過醫生的人都能體會到,醫患溝通是臨床醫生的“必修課”,即便你暫時沒有將建設自媒體列入未來計劃,閱讀這本書對於與患者溝通、做健康宣教也有極大幫助。
而如果你願意擁抱新媒體,本書分享的表達技巧將會助你成為患者喜聞樂見的“網紅”醫生!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書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諮詢和聯繫正規醫療機構。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生,你該上線了:自媒體運營手冊請查收》(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安寧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來源於攝圖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編輯:雷暢 李豔玲
✦審核:劉喆
✦排版:胡佳琳
✦轉載、投稿和合作:2686566100 (QQ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