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初冬,長春中醫學院醫療隊有三重任務:一是為貧下中農服務;二是伸腿辦學;三是中醫專業60級畢業實習。高姓學生反映郭家店鎮醫院老張院長有一絕活,治療胃痛手到病除,但不外傳。
-
指針數分鐘後,胃痛消失
一天,課餘時,我特意拜訪此地頗有名氣的張院長。老醫生雖年過花甲,但猶有壯容,謙遜好客。在交談之中,進來一位四旬左右年紀的男患。望之面黃肌瘦,彎著腰雙手護著胃脘,痛苦呻吟。示意來診。
張院長經過檢查之後,確診為胃痙攣之後,囑患者俯伏坐位,醫生站在患者背後,右手伸進襖內,全神貫注,指針固定不移,約五七分鐘後,病人緩解,又數分鐘胃痛消失。患者露出笑容,鞠躬道謝離去。院長解釋說:“人都是學而知之,我不保守,天冷隔衣,又不何穴,無從講解……”
根據院長介紹,其食指點壓處,相當於右側膈關穴(體表定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許)。下面談談幾點體會。
(圖片來自大家中醫)
1、指針的適應症與手法:
用指針治療急性胃痛,尤其是胃痙攣患者,如施術得當,確有手到病除之妙。膈肌痙攣(呃逆)、腹肌痙攣(單純性腹痛)亦效。右側不效,左側膈關穴也可應用。治療前應觀察背部,有皮膚病、疑似胰腺炎或發熱者禁用。
2、患者的體位:
以正坐為宜,醫生站在背後,右手握實拳,以中指中節尖端(比食指尖的耐力強),對著膈關力量由小到大,徐徐加重,用力的程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保持一定恆力。
3、暗示治療:
指針過程中,如患者唾液增多,囑其嚥下。口水愈多,往往預示療效愈佳。如指針15分鐘胃痛不減,也無口水,可設法暗示使其口水增多,如談論吃橘子、酸梅如何如何。
考“膈關”二穴,是為太陽膀胱經背部穴,位居膈部,當血之會膈俞之旁,因其主治胸脅疾病,故名膈關。
-
臨床應用以膈關、胃俞為主穴,辨證治療
1、胃痛,腹脹,便秘,苔黃,脈洪或弦而有力者,加合谷、下脘、天樞,以降濁、排便止痛。
2、胃痛,胸脅苦滿或有噁心、嘔吐,脈弦長或弦而有力者,酌加內關、支溝、中脘、肝俞,以疏洩肝脾,緩急止痛。
3、胃痛,體弱乏力,舌淡,脈虛或弱者,酌加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等,以調補氣血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