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陰疽的陽和湯,還可治痛痺

中醫書友會
第343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痺之寒者不用療寒痺之烏頭湯,而用療陰疽之陽和湯,何也?因此案之“虛”非氣血不足之虛,而是入房後精氣外洩,寒溼乘虛入骨所致。治病可以遵循成方,又不可框於成方。以陽和湯為例,王洪緒制方主治陰疽,本案用治痛痺,異病同治,以其證候表現相同,全賴臨床靈活運用。

點擊文章底部右下角【點贊】【在看】
建立深度閱讀(友誼)關係

痛痺變異

作者/冷方南

  • 案例:《菊人醫話·醫案選錄》張菊人
王左,年24,入房後乘涼露宿,內傷腎真,外貪夜爽,周身疼痛,不能轉側,日夜呼號。前醫投以獨活寄生湯無效。脈象浮緊而澀,沉取無力。按“浮為風、緊為寒,澀為精液耗傷”,風寒交搏,經絡不和,肌肉不仁,乃致痛徹骨髓。
此症乃屬痛痺變異,殊少見聞,自非另尋途徑不可,故以大劑陽和湯救治,於填補精髓中兼通經絡。
大熟地30g,鹿角膠9g,麻黃3g,安南桂3g,乾薑1.5g,白芥子6g,炙甘草3g。

服上方,得汗痛減;更服1劑,痛減過半,已能轉側;3帖去麻黃,加虎骨15g,胃口頓開,痛為止,身能動,只腰尚無力;4帖再去白芥子,加狗脊、杜仲各12g,連服3劑痊癒。
  • 辨析評述
《素問·痺論》說:“寒氣勝者為痛痺”。寒為陰邪,其性收引凝滯,使氣機凝痺不通,其痛拘急,肢體劇痛,固定不移。
本案痛徹骨髓、肌肉不仁,屬痛痺兼挾痰溼。但得之入房後乘涼露宿,先有內傷腎氣,而後復受露寒,其脈浮緊而澀,沉取無力,《金匱》歷節病述“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又“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脈象所示恰合病機,治當發表補虛並圖。
某醫投以獨活寄生湯。析之:獨活、秦艽、防風、細辛、桂枝祛風寒溼,歸、芎、地、芍、參、苓、草補氣血;寄生、杜仲、牛膝平補肝腎,合為發散風寒溼邪,補益氣血,平補肝腎之劑,可謂面面俱到。此治久痺虛證,扶正祛邪可也,治本案之腎精驟虧、寒溼驟侵之痛痺則緩不濟急,且八面兼顧,平分兵力,主次不清,故用之無功
菊人高診,洞察病情,未泛用治痺成方,而以《外科全生集》治療陰疽的陽和湯救治:在重用熟地、鹿角膠滋陰補陽、填精補髓的基礎之上,伍以肉桂、乾薑溫陽散寒,白芥子通行皮裡膜外而散寒化痰溼。麻黃一味用之最妙,既能發表散寒、宣暢陽氣,又合熟地相伍,令滋陰而不膩。甘草和諧諸藥。共奏補腎填精、溫陽散寒通絡之功。投之,2劑病減過半,後加強補腎,漸減祛邪之品,連服7劑而愈。
  • 體會
1、痺之寒者不用療寒痺之烏頭湯,而用療陰疽之陽和湯,何也?
《金匱》烏頭湯固然有麻黃髮表,烏頭驅寒定痛以祛邪,合以芍藥、黃芪、甘草補氣血,可謂發表補虛之合劑。然而此案之“虛”非氣血不足之虛,而是入房後精氣外洩,寒溼乘虛入骨所致,故烏頭湯用之不切證情。
2、治病可以遵循成方,又不可框於成方,以陽和湯為例,王洪緒制方主治陰疽;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稱治頑固性痰飲喘咳,其效勝過小青龍湯;後世更有引治“坐骨神經痛”“骨質增生”“大骨節病”等,皆有效驗。異病同治,以其證候表現相同,全賴臨床靈活運用。

↓點擊搜索關鍵詞,查看相關好文↓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近代著名中醫誤診挽治百案析》丨作者/冷方南丨薦稿/王浩臣丨編輯/居業丨校對/譚泉永
本文版權歸權利人所有。僅供學習交流,請勿隨意試藥。


↓歡迎關注“靈蘭醫者視頻號”↓
戳此下載靈蘭中醫app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