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早飯要吃好,午飯要吃飽,晚飯要吃少。”
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為了保持體重或聽信所謂的“長壽秘方”,直接一天兩頓,拋棄了晚餐。
但,晚飯,真的可有可無嗎?不吃會怎樣?且聽叔一一道來。
一日三餐是人體補充能量的關鍵,但很多人卻認為晚餐對體重、壽命影響巨大,事實是怎樣呢?
我們先來看看晚餐對體重的影響。
《營養素》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不吃晚餐不僅會導致體重增加,還會加速變胖。
研究納入26433名大學生,經過平均3年的隨訪發現,經常不吃晚餐的男生和女生體重增加風險分別提高了45%和67%。
除此之外,經常不吃晚餐的男生和女生超重或肥胖的風險,分別提高了74%和68%。研究者表示,按時吃飯,健康飲食,才是預防肥胖的關鍵。
很多人覺得不吃晚飯可延長壽命,是來源於古時候佛教“過午不食”的觀點,但這並不適合所有人。
古代佛教人士為了修煉一般在午後就不再進食,而且一到天黑就休息。因為運動少體耗也少,所以不吃晚飯危害也沒啥。
但現代人作息不一樣,就拿上班族來講,早上化身工作機器,腦力體力消耗都較大,晚上變身深夜黨,就需更多能量補給支持,如果不吃晚飯或吃太少,都會帶來一定健康危害。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一日三餐能量佔比應為3∶4∶3,說明晚餐十分重要,不吃晚飯的危害遠比你想象的還要多。
長期不吃晚飯,可能讓各類疾病找上門!
長期不吃晚餐,身體會釋放出皮質醇(血糖調節物質),它也叫“壓力荷爾蒙”,會使人情緒緊張、焦慮、不安,再加上飢餓導致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因此常常難以入睡或失眠多夢。
韓國一項研究顯示:長期不吃晚餐的老人比規律飲食人群壓力風險高1.2倍,抑鬱風險高1.38倍,自殺風險高1.46倍。
人體在正常進食時,胃酸、膽汁受到刺激會加速分泌。但是不吃飯時也會持續分泌,如果長時間不進食,沒有食物消化,胃酸就會損害胃黏膜,引發胃炎、胃潰瘍等疾病。
消化系統和大腦神經系統之間存在很深層的聯繫,從規律性飲食到長時間不進食,會導致兩個系統之間出現紊亂,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也可能會功能異常。
簡單來說,就是大腦沒收到腸胃給出的信號,無法執行排出、排空的指令,從而引發便秘、腹瀉等症狀。
長期不吃晚餐,人體缺少了重要的營養來源,可能造成營養不良,抵抗力減弱。
同時,因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減少,人體可能由自行調節代謝,轉變為低基礎代謝狀態,因此抵抗力不足,最終反應出免疫力紊亂的現象。
長期不吃晚餐,人體會從脂肪,甚至是腸胃等器官中吸取營養,導致器官功能降低。而且飢餓時,人的記憶力、思維力、注意力都會下降,大腦也可能因此功能受損,自然會加速衰老。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飢餓狀態下,腎上腺素分泌過多,會促進自由基,從而加速衰老。
腸胃消化食物一般需要3-4個小時,正常情況下,要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晚上10-11點最好要入睡。
因此,晚餐建議保證在下午6點之前,最晚不超過7-8點。
晚餐吃太多會給身體帶來負擔,而且現代人其實食物條件較好,很多人營養過剩,並不需要過多熱量。
建議大家晚餐“七分飽”即可,也就是吃完之後沒飽腹感,能夠輕鬆再吃一些甜品、水果,但不吃也不會餓。
晚餐要把握一個“全”字,補全、全面,意思是根據早餐和午餐的飲食,晚餐儘量選擇其它含有身體所需或有益營養素的食物。
飲食要注重食材多樣性和營養平衡,保證全穀物、薯類、果蔬、魚禽、瘦肉、豆製品等。其中,全穀物和薯類可以替換一部分主食,果蔬每週至少要保證攝入12種以上,攝入量至少是飯和肉的2倍。
晚餐一定要充分消化,降低對睡眠的影響。飯後保證一定量的運動,20分鐘左右的散步,既可以輔助消化,控制血糖,又能防止劇烈運動帶來的風險。
“要不要吃晚飯”這一話題,總是被推上“風口浪尖”。叔在此提醒,不吃晚飯、吃得過飽、過葷、過晚等,都是錯誤的方式。為了健康一定注意飲食,晚飯該吃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