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廣東?

為什麼是廣東?

◎ 作者:大唐梁金吾
◎ 全文約6600字 閱讀需要約17分鐘
◎ 圖片:圖蟲創意、攝圖網、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 本文首發於【錦繡人文地理】公眾號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說起廣東,經歷過改革開放初期“下海潮”的老一輩,大概會想起一句話:“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

1979年,深圳蛇口工業區批准成立。年過花甲的袁庚站在灘塗上,遙望對岸燈火通明的香港,被兩地的差距震驚,卻始終深信那一句,“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在他的帶領下,蛇口以移山填海之勢造出一個碼頭,並且第一個進行民主選舉、第一個實行人才公開招聘、第一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如冰雪中的一聲春雷,衝破當時的兩大禁區:市場經濟和行政體制,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驗室,也推動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拔地而起,迅速成長為世界級城市。

這是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也是廣東的速度。一個開放包容的廣東,在春天的故事中,崛起於南海之濱。

圖片|當年袁庚寫下的標語 · 網絡

點擊欣賞《廣東》

音樂:猴子音悅授權,素材:攝圖網授權

近幾十年來,廣東成為時代的領頭羊。中國大陸經濟實力最強的四座城市“北上廣深”中,“廣”和“深”,即代表廣東省的廣州和深圳,可見全省實力之強悍。

圖片|上:廣州,下:深圳 · 攝圖網 ©

箇中原因,大約早在廣東這片土地形成時就天生註定。

廣東省,位於我國大陸的最南端,背靠雄偉險峻的南嶺山脈,面朝廣闊無垠、匯通世界的大海,南望“椰島”海南省。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山地、平原、丘陵交錯分佈。


在這些複雜的地貌之間,來自西南方向的中國第三大河流珠江,以及廣東省境內的另外兩條河流韓江、鑑江組成的三大水系,為全省居民帶去充足的淡水資源。

圖片|廣東省地圖(審圖號:粵S(2019)054號) · 廣東省自然資源廳 © 可點擊放大查看廣東水系

南嶺諸山猶如五條巨龍般,自東向西一字排開,為廣東這塊福地,提供了一個“背靠大山,藏風聚氣”的自然環境。

密集的山嶺綿延1400多公里,切割了自南海而來的風和水汽,將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隔開,擋住自西伯利亞地區南下的寒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阻擋了人們發展前進的步伐。

圖片|大庾嶺日落 · 圖蟲創意 ©

在交通落後的古代,高度不如五嶽的南嶺,成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天然阻擋,使嶺南地區長時期落後於中原,中原百姓也毫不客氣地稱這塊他們並不熟悉的土地為“南蠻之地”。

但所幸天無絕人之路,在南嶺綿延千餘公里的範圍內,還有許許多多的低窪山谷。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六國的大秦軍士帶著皇帝的使命,翻山越嶺,來到這塊土地上開發,繁衍後代。

圖片|南越王墓錯金銘文銅虎節 · 圖蟲創意 ©

經過多年的開拓,曾經英勇善戰的大秦銳士完全適應了南蠻之地的“慢生活”,他們中的多數人與原住於此、擅於漁獵的百越人結合。在最高統領趙佗的領導下,一個以百越人和大秦銳士為社會主體的“獨立王國”——南越國正式成立。

儘管南越國吸收大量來自中原的文化,也興建起具有中原特色風格的城池,為南越地區的百姓帶去一次文明進化,但今天廣東中的“廣”字,在那時還未見蹤影。

圖片|南越王墓金縷玉衣 · 圖蟲創意 ©

威服宇內的漢武帝在位時,南越國的存在對大漢王朝而言已如鯁在喉。於是,漢武帝佈置好北征匈奴的軍事計劃後,轉手便興兵吞併遠在嶺南之地的南越國。

為了加強南越與中原的聯繫,南下漢軍特地在今天廣西梧州至廣東封開縣一帶修築了一座城池,取漢武帝當初發兵南下聖旨中的“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之意,為這座新修的城池,命名廣信城,隸屬蒼梧郡。

這便是今日廣東省名稱中“廣”字的由來。此後,在漢家天子的統治下,這座廣信城憑藉離水、鬱水之濱的優勢,成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對接點。從漢武帝到三國時期,近300年時間內,一直是嶺南地區最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

圖片|廣東封開縣航拍 · 圖蟲創意 ©

直到三國東吳永安七年(264年),蒼梧郡從當時的交州析出,被劃歸新成立的廣州,廣信城一併劃到了廣州轄下。此時的廣州,並非現在為人熟知的廣東省會廣州市,而是大致包含今粵、桂地區。

廣信城的劃歸,著實為新成立的廣州帶去了發展前景。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廣州迅速成為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和交通樞紐。除了大宗的茶葉、陶瓷等商品外,中西方文化也在此首度碰撞,產生交流與融合。在廣州展示東方文明魅力的同時,西方商人也將故鄉的特色帶到這裡,生根發芽。

圖片|廣東光塔寺(懷聖寺)光塔,光塔是唐代的古塔 · 圖蟲創意 ©

從隋開始,官方不僅在廣州設立了管理海運的機構部門,還為前來廣州定居的海外商人提供了舒適的聚居環境,大力鼓動外國商人來華貿易,使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階段。

儘管明、清時期,政府一度實行海禁政策,大力打擊民間對外貿易,但地處南中國的廣州並未受此影響,反而因海絲之便,成為中國封建時代最後歲月中的唯一世界級大港,甚至比唐、宋時代更加活躍繁盛。

圖片|南海神廟。南海神廟是中國四大海神廟中唯一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海神廟,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祭拜南海神,祈求出入平安,一帆風順 · 圖蟲創意 ©

在魏晉時期的混戰中,廣東所處的嶺南地區毫無疑問成為中原百姓南下避禍的“世外桃源”。隨著大批中原移民不斷湧入,廣東地區在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圖片|廣州六榕寺花塔與木棉花,六榕寺花塔位於六榕寺中央。平面呈八角形,外觀9級,內連暗層共17層,高57.6米,現塔為宋代照原樣重建 · 圖蟲創意 ©

故此後每逢亂世,廣東地區總能湧入大量的中原難民,他們在此紮根定居,繁衍後人,而這些人潮又將來自中原的文化帶入這裡,與之融合。於是,在戰火紛爭的時代裡,廣東無法再像從前那樣獨善其身。

自古時勢造英雄,廣東地區的不穩定,激發了俚人冼英的一片忠義愛國之心。在其長達90年的人生中,安撫族人、協助夫家祖孫三代穩定嶺南地區,成了她畢生的使命。從隋朝至今,她都是集“忠、愛、志、慈、慧、誠、識、謙、謹、誡”於一身的嶺南女神。

圖片|冼太夫人塑像。冼英,又稱冼太夫人 · 圖蟲創意 ©

在古代幾次大動盪的移民潮中,不時湧現割據一方的豪強,如從中原遷入嶺南的劉氏家族。

唐末,眼見中原分崩離析,這支遷移到廣東的劉氏家族以嶺南為根據地,在廣州建立了他們的“首都”,稱興王府,國號也跟昔日中原的漢家王朝一樣,史稱“南漢”。

圖片|南漢二陵博物館 · 圖蟲創意 ©

南漢劉氏家族昏庸無道。他們除了在原南越王宮的基礎上修建起更為奢華的皇宮之外,在南漢割據55年的時間裡,他們還特愛寵幸洋妞、賜死大臣、寵信太監。以致於今日熟悉歷史的人們再提南漢時,腦海必出暴君二字。

儘管依靠海上貿易和中原文化南下,廣東地區一度有了稱王稱霸的底氣。但從地緣環境因素講,廣東地區實不具龍盤虎踞之象。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很多時候,這塊福地除了具備海上貿易的作用外,還是王朝官員的流放之所。

圖片|汕頭南澳島 · 攝圖網 ©

唐朝貞元十九年(803年),韓愈就嚐到了一次被流放的滋味。因“據實奏報”得罪權貴,韓愈被丟到了南荒之地,在廣東連州陽山任縣令。對於廣東,他其實不算陌生,在他十歲那年,因其哥哥韓會之被貶,他也曾跟著哥哥一家流落廣東韶關。

圖片|韶關丹霞山 · 攝圖網 ©

因此,到了陽山,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勵精圖治,將陽山打造成興文重教、行之有序的嶺南勝地。

可惜,在陽山被貶的日子並非韓愈命裡最大的挫折。十年後,因譏諷唐憲宗奉迎佛骨,他被憤怒的皇帝,再度丟到一個更加險惡的廣東地區,潮州。

彼時,潮州“惡溪有鱷魚,殘害百姓”,韓愈雖得名“韓退之”,卻沒被嚇跑,反而發揮他一貫愛民如子的作風,帶領百姓驅趕鱷魚,並拿出自己幾乎全部的積蓄,在潮州擴建州學,興辦鄉校,廣收地方子弟,教之儒家經典,為後世潮州文化走向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圖片|潮州韓文公祠 · 圖蟲創意 ©

比起韓愈,同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被貶到廣東時,則顯得自在了許多。這個被其他官員敬而遠之、談之色變的惠州,居然成了蘇軾推崇的美食美景打卡聖地之一。

在這裡,蘇軾不僅留下了《食荔枝》這樣的名篇,還將“施於民者豐”的豐湖,比作大名鼎鼎的杭州西湖,為惠州山清水秀之美,增添了一絲詩情畫意的意象。

圖片|惠州西湖 · 圖蟲創意 ©

而蘇軾與廣東之緣著實精彩,在被貶惠州後不久,蘇軾又接到了一道讓其繼續南下的聖旨,這次的目的地改在了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那時從廣東過去海南,唯一的方式就是坐船。於是,這位命運多舛的大文豪蘇東坡來到了廣東的雷州半島,那裡是離海南最近的地方。

在啟程前往海南島的之前,蘇軾特地留下些許空閒,遊歷了下週邊的美景,在其寓居的雷州天寧寺邊,他又打卡了一處杭州西湖的“翻版”羅湖,使之成為後世“天下西湖三十六處”中最南端的那個。

圖片|雷州蘇公亭 · 圖蟲創意 ©

歷史上的多次移民潮,以及為數不少的文人被貶南下後,一個呈現多文化、多語言元素的廣東,正式誕生。

今天的廣東,一個省內大致可分為三個不同的語言片區,即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的廣府片,以廣東潮汕地區、雷州半島等地區組成的閩方言片和具體分佈在梅州、惠州一帶的客家語系。有人說,廣東一個省,卻像三個省。

在這些較大的片區當中,還零星分佈著摻雜其他語言類別的小片區。而且,在每個大的方言片區底下,還細分了各種不同音準的地方話。如果廣東各地的人坐在一起用方言聊天,就是“雞同鴨講眼碌碌”。

圖片|情景劇《外來媳婦本地郎》截圖。“雞同鴨講眼碌碌”指因為彼此語言不通,對起話來就像雞跟鴨講話,彼此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 網絡 

方言不同,飲食文化也各有差異。


以“飲茶”為例,廣府人飲茶,喝茶只是由頭,品嚐琳琅滿目的點心才是目的。想當年,老廣提著鳥籠直奔茶樓,霸位嘆茶一盅兩件,偶爾還能看個粵劇。


圖片|曾經廣州的茶樓有粵劇戲班駐場。老廣邊喝茶邊看粵劇。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茶樓的戲班被遣散,而喝茶看戲的畫面終成歷史 · 網絡 


雖然現在鳥籠已成為歷史,可“霸位”一習俗卻僥倖殘存。為心儀的茶位貪黑起早,是老饕的自我修養。霸位落座選茶葉,看新聞聊八卦指點江山意氣風發;一壺茶,暖胃提神,品上幾件點心,小酌幾口茶湯,此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圖片|廣州早茶點心大匯聚 · 圖蟲創意 ©

相比之下,潮汕人“食茶”則是我行我素,雅俗共賞,將骨子裡的精緻表現得淋漓盡致。衝工夫茶可以在茶樓裡,也能在市場中,甚至能在病房……不管在哪,潮汕人喝工夫茶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絲毫違和感。


其中“工夫”二字傳達出潮汕文化精緻、精細的特點。精選上等茶葉、山泉水、紅泥小爐、欖核炭、宜興紫砂壺等原料與茶具。講究沖泡程式:“水漫金山”、“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品嚐要賞其色、聞其香、品其味、回其甘以達“天人合一”。


圖片|潮汕“工夫茶”各種茶具 · 圖蟲創意 ©


客家人的擂茶、鹹茶也絲毫不遜色。白駒過隙,滄海桑田,一杯極品香茶勝過滿桌饕餮盛宴。不論是在珠三角還是在粵東、粵西、粵北,對於人們而言,飲茶就像蘇軾這個四川人“不可居無竹”那樣,不可或缺。


圖片|擂茶 · 圖蟲創意 ©


說到“食”,作為八大菜系之一的粵菜,包含了廣府菜、潮汕菜、客家菜,可謂包羅萬象,博大精深。


受中原飲食文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影響,粵菜在其發展歷程中,也講究“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食物的出品,不僅要嘴巴喜歡,身心也要舒暢。為了讓食客們吃得開心,廚師們往往會在一種食材上設計心思,呈現不一樣的美食盛宴。

圖片|廣東燒鵝 · 圖蟲創意 ©

廣東依山傍水的自然環境,則讓本省美食在食材挑選上自備得天獨厚的優勢。於是,在系統性的飲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雙重作用下,金庸先生筆下“巨蝦稱龍,肥蠔炒響螺,龍蝨蒸禾蟲,烤小豬而皮脆”的美食畫卷就此展開。

然“人吃五穀必生百病”,廣東地區因山、海作用,使得本地歷來就較中國其他地區的水汽更足,也更容易得廣東人常說的“溼氣”,因此,秉承中醫食補原則,在廣東人“雜食”的過程中,消暑甜品、涼茶等,也為廣東人身體健康提供了莫大助力。

圖片|廣東甜品綠豆沙 · 圖蟲創意 ©


除了飲食文化外,民間習俗也是百花齊放。以每年春節前後廣東各地的民俗習慣舉例,號稱花城的廣州,本地人過春節愛逛花市。

地處粵西的廣東人,則更希望通過一場“年例”,來維繫自己宗族內的宗親文化,期盼來年有個好“意頭”,並順帶犒賞下一整年來大家的辛勤付出。

圖片|粵西年例 · 圖蟲創意 ©

隨著年例活動的熱鬧進行,來自粵西地區高州的人們還會在年例期間上演木偶戲,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但這種文化的表達,到了粵東的潮汕地區以及粵北的客家地區時,完全是不同的景象。潮汕年初的“迎老爺”,是多神崇拜風俗的傳承,也是當地最熱鬧的日子之一。


在一些潮汕鄉鎮,人們還習慣從正月初二至初十,舉行遊龍迎春活動,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待到活動結束,在彩龍身上裝滿煙火,由一群青壯男子託舉,點火燒龍。伴隨鑼鼓聲,爆竹聲,彩龍騰躍飛舞,口吐火球,身噴煙火,五彩奪目,極為壯觀。

圖片|廣東潮汕地區迎老爺 · 圖蟲創意 ©

粵北客家的人們,在新年到來之際,則更樂意啟封當時新造的客家娘酒,邀上三五好友,開懷暢飲。

正所謂“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一生樂於吃喝的廣東人,也擅長修大房子。為了維繫宗族內子弟的文化底蘊,多錢善賈的廣東人開始修建祠堂,一邊教育後代不要忘本,一邊希望通過宗學教育,讓後人可以走出家門,邁向世界。

那些學有所成的廣東才子,則更善於聚上三五知己,開山引水,仿照江南園林意境,將大自然的景觀搬入自己家中,在閒暇的午後,泡上一壺清茶,笑看人生。

圖片|陳家祠 · 圖蟲創意 ©

當國家蒙難、民族蒙塵時,再好的舊景也如明日黃花。

明清時期,廣州府已躍升成為中國唯一的出海貿易大港。近代以後,一向垂涎東方富饒的西方列強,利用鴉片貿易,通過武力敲開中國大門,進而攫取富庶的東方財富。

圖片|虎門炮臺 · 攝圖網 ©

為了擋住西方列強的野心,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組織了大規模的禁菸行動,此舉直接觸及了列強的利益。於是,一場不可避免的鴉片戰爭爆發。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落後腐朽的清政府一敗塗地。偌大的中國,陷入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至暗時刻。

但中國人從來都不會逆來順受,在壓迫與侵略之間,一大批廣東人開始走在時代前沿,深入思考中國問題之所在。從虎門銷煙到洋務運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外出謀生到實業救國,一次次對社會制度和靈魂的拷問,最終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

圖片|中山紀念堂 · 圖蟲創意 ©

走向世界的遊子即便身處他鄉,在求生立業後,也有了葉落歸根的念想。為了讓國人也能開眼看世界,在海外先富起來的他們,紛紛攜資歸鄉,將畢生積蓄用於慈善事業,復興民族工業,支持革命,以期當時的中國擺脫“東亞病夫”的形象。

在這個過程中,因當時社會環境的需要,一批結合了中西方元素,並具有防衛、守護家園功能的建築也隨之興起,成了今天帶著嶺南記憶印象的“碉樓”建築。

圖片|開平碉樓 · 攝圖網 ©


廣東人在海外拼搏展現的實力,從根本上講,只是外部的強大,只有內在變強,才是真正的崛起。

197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自此,全國各地就像從睡夢中驚醒,步入經濟高速增長的快車道。


當時,廣東向中央的提議引起重視,他們希望憑藉毗鄰港澳、華僑眾多、對外交往早的優勢,請求賦予廣東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先走一步”的權力。此後,作為一個沿海省份,廣東以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走在其他省份前面。

圖片|夕陽下的碼頭 · 攝圖網 ©

在這17.9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廣東人沿著祖輩與世界各地通商的傳統,以每一座城市不同的區位因素和條件,各自發揮相關領域的領先貿易水平。即便是曾為小漁村的深圳,也插上騰飛的翅膀,一躍成為中國城市發展的排頭兵。


正是在這種探索精神的推動下,廣東省才得以在改革開放以來長達40餘年的時間內,連續32年GDP總值蟬聯全國第一。


作為全國首個GDP破10萬億元的省份,經濟繁榮的廣東吸引八方來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廣東省人口位居全國第一位。

圖片|廣州琶洲會展中心 · 圖蟲創意 ©

廣東,從過去一無所有的南蠻之地中脫胎換骨。開放包容、厚積薄發、不斷超越,已經是千百年來刻在廣東人骨子裡的性格特質。

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通車,倚仗山海的廣東,奮力走在全國前列,繼續奔向世界的藍海。

屬於廣東的華章,或許才剛剛開始。

圖片|港珠澳大橋 · 攝圖網 ©



…   完   …

參考資料

董恆年:《美麗廣東》,藍天出版社,2015

《經典中國》編輯部:《廣東》,中國旅遊出版社,2015

葉德良:《廣東民俗全知道》,花城出版社,2017


文字為錦繡人文地理原創,轉載請聯繫作者。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重磅更新中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收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今日特惠價

噹噹五折封頂,點擊入手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