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文/溫暖中醫
人生有大願力,而後有大建樹。
■
看不見的痰也叫無形之痰,中醫是這麼定義的。
這種痰通常不會咳出來,因為它們很會隱藏,有些藏在經絡裡,人體經絡錯綜複雜,彷彿一個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那我們自然也就不好干預了。
不過,這痰雖然不能咳出來,但會以另一種形式表現出來,我們經常提到的脂肪瘤、富貴包、皮脂腺囊腫,就是痰溼積聚的產物。比如脂肪瘤,中醫就直接以痰核命名,直截了當地道明它的本質,如果能把痰化掉,脂肪瘤也就不復存在了。
化痰的方子中醫有很多,今天分享一個更有針對性的——指迷茯苓丸。
時光倒轉,回到公元1602年,也就是明萬曆三十年,對於中醫人來說,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由王肯堂編撰的中醫典籍《證治準繩》出版發行了,指迷茯苓丸便出自此書。
王肯堂創立此方的初衷是治療痰阻經絡引起的肩臂疼。
原文載:有人臂痛,不能舉手足,或左右時復轉移,由伏痰在內,中脘停滯,脾氣不流行,上與氣搏。
既然有通絡、化痰的作用,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思路拓寬一下,用指迷茯苓丸消除脂肪瘤、富貴包等。事實證明,這個思路是可行的。
指迷茯苓丸:法半夏9克、茯苓15克、枳殼3克、風化硝(後下)9克、生薑3片、白芥子6克、白殭蠶6克、炒薏苡仁6克
茯苓這味藥特別好,它埋在地下的時候特別能吸水,中醫在認識到這一點後,毫不猶豫地把它歸為祛溼藥。茯苓既能把我們體內的痰溼水飲吸附住,又能把它們排出去。因為茯苓有利尿的作用,相當於打開了一條排邪的通道,把痰排出去。
薏苡仁也叫薏米,這個名字聽起來似乎更能凸顯它的身份,薏苡仁是穀物,但它還有藥用價值,能祛溼,功效和茯苓類似。體內有溼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想到用點薏苡仁煮水喝。
半夏把黏稠的痰稀釋掉,再借助茯苓、薏苡仁的作用排出去。
痰溼伏藏於經絡,風化硝呢治經絡之痰駕輕就熟,另外,它還有通便的作用,這樣痰溼排出去又多了一條道路。
枳殼是氣藥,我們知道經絡裡是有氣在運行的,氣往前走的同時也推動著津液,使津液不聚集,不在局部停留,也就不會聚而成痰。那麼,反過來,痰溼出現了,也就意味著痰氣膠著在了一起,所以化痰的方子裡基本都會加一些氣藥,二陳湯裡有陳皮,香砂六君湯裡還多了木香和砂仁,化痰的同時兼顧行氣,這個痰要排出去就容易多了。
不過,這裡的痰畢竟已經成形了,以脂肪瘤、富貴包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如果能配上些破結的藥材,效果當然會更好。
比如白芥子、白殭蠶。這兩味藥是原方沒有的,薏苡仁也沒有,三味藥加進去以後祛邪的力量會更加強大。
特別是白芥子和白殭蠶,在這裡可以破結,白芥子有拔山舉鼎之勢,力氣大,而且經驗豐富,絕對是身經百戰的老將。白殭蠶也不甘示弱,殭蠶質硬,有開破之力。
白芥子和白殭蠶在前方衝鋒陷陣,在猛烈的攻勢下順利打入敵人內部,為後面的隊伍鋪平道路,然後再瓦解它。
最後,我們不要忘了脾為生痰之源,人體內伏藏的痰跟脾胃虛弱也有關係,這時候配上四君子丸,益氣健脾,再好不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溫暖中醫,原創文章,版權歸溫暖中醫所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