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日 | 共繪人人享有健康的美麗圖景

國有界,愛無疆

今年是中國派遣援外醫療隊60週年。1963年以來,中國已累計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隊員3萬人次,診治患者2.9億人次。

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第19批援中非中國醫療隊回信中說,你們在中非克服工作生活上的困難,用心服務當地民眾,既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也是傳遞情誼的友好使者。

在世界衛生日主題活動現場,一段短片細數著援外點滴。作為援外醫療的見證者和踐行者,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主任醫師陳偉蓉教授深知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群眾對生命健康的渴求,她振奮於我國在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上所彰顯的大國情懷。“隊員們將謹記總書記的囑託,以仁心仁術造福當地人民,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陳偉蓉說。

2019年,陳偉蓉率隊前往馬爾代夫,依託當地胡魯馬累醫院建設起國際區域性眼科診療中心——中馬眼科中心。因陳偉蓉與隊員們有此前在馬爾代夫開展兩次“光明行”活動的經驗,劃定診療區域,配備醫療設備,明確接診流程,一家三四百平方米、由七八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小型眼科診療中心很快投入運行。

談及今後對中馬眼科中心的幫扶思路,陳偉蓉表示,計劃短期與長期相結合,既定期組織專家幫助當地搭建診療框架,也長期派駐醫生進行業務指導。

投身雪域,讓變化發生

回想起6年前的“組團式”援藏經歷,北京天壇醫院重症醫學科陳光強感觸頗深:“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當地重症醫學科真正發揮了保駕護航的作用,當地患者不再冒著生命危險長途跋涉轉院治療。”

對於最初來到受援醫院的情形,陳光強依然印象深刻:“我們所援助的重症醫學科,設備齊全,可病房空空如也。”與當地醫生交流後他得知,這個新成立2個月的科室,沒能贏得兄弟科室的信賴。

陳光強記得,進藏第二天,恰有一名腦出血孕婦入院。緊急會診後,孕婦接受了開顱和剖宮產手術。在陳光強的技術幫扶下,該患者術後經重症監護室治療,第二天就神志清醒並脫離呼吸機、拔除氣管插管。

此次救治,讓當地科室信心倍增,也漸漸贏得了兄弟科室的信賴。此後,空蕩的病房忙碌起來,多位不抱多少希望的重症患者,在這裡轉危為安。

“當地醫生的救治經驗需要慢慢積累,最初,我不敢到值班室睡覺。”陳光強回憶,考慮到危重患者病情進展快,為確保第一時間實施救治,只能在臨近病房的辦公室沙發上休息,當地科室主任特意送給他一個睡袋。

經一年曆練,當地醫生的技術長進不少,獨立處置突發情況的能力也得以提高,陳光強直言,“自己終於告別睡袋了。”

陳光強的援藏故事僅是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援疆工作中的一個短暫篇章。這項工作開展以來,支援醫院已向西藏、新疆選派高水平醫療人才2500餘名,幫帶當地醫療團隊千餘個,培養醫務人員5800餘名,精準培養不同層次醫療骨幹1萬餘名,選派4000餘名醫務人員到對應的支援醫院培訓進修。

常在鄉,常下鄉

自2018年1月起,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開展 “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土”月度人物“名醫走基層 志願服務行”。隊員們深入革命老區、邊遠地區,開展專家義診、入戶巡診、帶教查房、健康宣講,截至目前,己走過全國17個縣(市、區)。

今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的“名醫走基層——志願服務行”暨“三下鄉”活動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舉辦。通過此次活動,“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志願服務總隊隊員、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周行濤就長期幫扶表達了新的提議。“據我瞭解,涼山州常住人口在500萬左右,眼科醫生數量相對有限,這給我們的對口幫扶指明方向。從眼科醫生的基數和結構上入手,幫助當地加強眼科醫生隊伍建設,這是我們今後的著力點。”周行濤計劃,先以當前較為迫切的近視防控問題為突破口,將他所在醫院正在推進的兒童青少年近視精準防控臨床中心與當地醫院眼科建設對接起來。

隊員們表示,今後,“中國好醫生 中國好護土”的隊伍將更壯大,腳步更堅實,將走向更多的革命老區、邊遠地區、鄉村振興重點地區,將深入有需要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患病群眾之中,真正實現“常在鄉,常下鄉”,讓仁心厚德與志願精神相映生輝,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紮根鄉村,延續未完夢

在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助力基層健康,阻斷因病返貧,少不了奔走于田間村落的鄉村醫生。

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清坪鎮申李壩村村醫楊芳走上臺時,身後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張黑白舊照。“這是我的父親楊本燾,他生前是一名赤腳醫生。小時候,母親既要忙家務又要忙農活,我便成了父親行醫治病的‘小尾巴’。”楊芳娓娓道來,講述著她一家從醫的故事。

她從小耳濡目染,兒時就萌生了長大後與父親一樣當村醫的夢。不幸的是,1996年,父親遭遇車禍。楊芳立志,要延續父親未完的夢。

2000年5月,楊芳中專畢業後順利成為一名鄉村醫生。這些年,政府出資修建村衛生室,給村民們建立健康檔案,而楊芳說,這些檔案更多是建在自己心裡,隨時都可以拿出來用。

作為一名村醫,楊芳深刻理解什麼是“被需要”。她習慣把自己的聯繫方式打印出來,張貼在門口,“從山裡來,到山裡去,只要村民需要,我就會出現在他們面前。”

紮根鄉村,守護村民健康,是楊芳一家的真實寫照,更是千千萬萬守護一方百姓健康的村醫本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