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了這6張圖,你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讀懂了這6張圖,你就沒有教不好的孩子

作者|可樂媽

來源|媽媽抱團

ID丨mmbaotuan

《人民日報》曾刊文,提出家長有五個層次: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已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養育孩子,其實就是一場自我療愈和成長,也是和孩子的雙向奔赴。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某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當父母做對了,孩子的路自然就不會錯。

那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呢?
今天分享給大家6張來自法國插畫師@Marion Fayolle的哲理圖,願你能讀有所獲,成為高層次的父母。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實驗一開始,媽媽微笑著與孩子互動,孩子也表現得很開心。

然而,過了一會兒,當媽媽面無表情時,孩子立刻發現了不對勁,開始想方設法引起媽媽的注意。

面對毫無反應的媽媽,孩子表現出了焦躁、不安,不一會兒就崩潰大哭了起來。
父母透過孩子的臉龐,看到的其實是自己的樣子。

在一個可愛、勇敢、自信的孩子背後,站著的一定是情緒穩定、樂觀幸福的父母;

而在一個叛逆、懦弱、自卑的孩子身後,站著的則是暴躁、憂鬱,隨時都可能情緒失控的父母。

漫畫家蔡志忠曾在一次採訪中坦言,自己的耀眼成績,都離不開情緒平和的父母。

今時今日,他依舊忘不了:

當年,自己無比忐忑地向父親提出想要放棄學業,專注漫畫時,父親沒有暴跳如雷,而是溫和地鼓勵他:

“想好了嗎?想好了就去做。

也不會忘記,每當他受挫時,母親無論再忙碌,也會放下手頭的事,耐心傾聽他的煩惱。

父母的臉色,就是孩子世界的顏色。

所以,情緒穩定是為人父母一生都要努力的功課,也是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和愛。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有人問上帝:
“世界上那麼多孩子,為什麼能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卻寥寥無幾?
上帝回答道:“因為很多孩子頭上的犄角都被剪掉了。”

這人又問:“什麼是犄角啊?”

上帝告訴他:
“犄角就是孩子的特質。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護得閃閃發亮,而有些孩子的犄角卻被修剪得平平整整,這就是父母與父母的區別。
還記得電視劇《小捨得》中的子悠嗎?

他喜歡昆蟲,夢想能成為一名生物學家。

但媽媽一見到他把蝸牛、螞蟻帶回家,就氣不打一處來,批評兒子一天到晚擺弄“那些噁心兮兮的東西”;

他愛好足球,每週五都要和小夥伴們踢比賽。

可在媽媽眼中,愛好是要為補課讓步的,足球不過是“浪費時間的東西”。

也因為媽媽粗暴的干預,原本有無限可能的子悠變得越來越沉默,越來越平庸,最終,跌入抑鬱症的黑洞。

可事實上,就像比爾·蓋茨說的:

“父母唯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熱情所在,鼓勵他們全力以赴去追求,併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比雞娃,父母更應該做的是看見孩子的特質,守護他身上獨一無二的天賦。


《清華學霸教子經》一書中寫道: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不主動是常態,主動才是非常態。

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就自律,所有優秀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對認真負責的父母。

華人媽媽於巾幗,育有兩個孩子。

大女兒蕭宇琪從小自覺聽話,以優異的成績被哈佛大學提前錄取,後來,更是成了全美最年輕的亞裔女性CEO。

然而,小兒子蕭宇陽卻與姐姐截然相反。

他調皮、懶散,做事三分鐘熱度。

和大多數孩子一樣,他從小不把聰明用在正道上,一門心思想偷懶、玩耍。

練琴時,更是想方設法跟媽媽“鬥法”:要麼找藉口說學校功課多,沒時間練;要麼坐在鋼琴前胡亂彈,試圖矇混過關。
媽媽沒有生氣,更沒有妥協。

在她看來,指望孩子自覺,是最無力的教育。

面對兒子的招數,她一一化解:

利用兒子貪吃的特點,“引誘”他有效率地做好功課;在兒子藉口偷懶時,順著兒子的說辭回擊道:“那你今天一定也沒有時間看動畫片了”……

就這樣,兒子漸漸改掉了身上的壞毛病,並和姐姐一樣提前被哈佛錄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雖然不是所有孩子都必須成為學霸,但剔除孩子身上的拖延、懶散、不自覺。
培養他們專注、認真、持之以恆的品質,卻能讓每個孩子都受用一生。
教育學上有個“魚缸法則”:的是,幾條小魚被養在一個魚缸裡。

多年來,水溫適宜、環境優美,每天都有人按時投餵,但奇怪的是,這幾條小魚卻始終不過三寸。

人們一度認為,這些魚的品種就是這樣。
直到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小魚被放到了院子裡的池塘中。

沒想到,短短几個月,這些小魚竟然長到了一尺。

其實,養孩子也是如此:
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而被圈養的孩子就像是小魚,始終難以成長。

《奇葩說》中,有一期的議題是:如果你可以為你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選擇按下按鈕嗎?

在場的很多父母都選擇了按下,但黃志忠卻一針見血地指出:
“什麼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完美?

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的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詩人於戈曾說:
“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

想要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唯有學會放手,將選擇和成長的權利一併交到孩子手上。

畢竟,性格和靈魂的獨立,才是一個孩子行走世間,最大的實力。
《戰國策》裡有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沒錢,而是父母眼界短淺。

自媒體人@水清曾帶過兩個女學生,她們倆當初都很喜歡繪畫,但成績中等,在中考前頗為選擇而苦惱。

一個女孩的爸爸認為學畫費時間,短期內也掙不到太多錢。
於是,給女兒報了一所職高,準備讓女兒畢業後去朋友的公司裡做一份簡單但穩定的文職工作。
另一位爸爸雖然家裡經濟也不寬裕,但他覺得孩子喜歡的,就一定會認真去做,而認真去做的事,絕不會差。

所以,第二位爸爸決定尊重女兒的選擇,給女兒報了普高裡的美術特長生班。

後來,這個女生也真的考上了中國美術學院。

在校期間,還得了一個國際上的大獎。

畢業後的幾年,女生過得的確比較辛苦,但卻憑藉著一腔熱血從美術老師,到自己開培訓機構,收入也翻了好幾倍。

而讀職高的女生,多年來一直過著無趣、死板的生活,工資也沒有絲毫增加。

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曾建議父母:

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他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

決定一個孩子最終走到哪裡的,往往在於父母的眼睛能夠看到多遠的前方。

做父母,把眼光放長遠,孩子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遠。


清華大學有個因高顏值而走紅全網的學霸,他叫陳逸賢。

讀高三時,他登頂全國中小學生英語演講比賽高中組第一名,並代表中國出征倫敦;

大學期間,他曾與50多個國家冠軍同臺演講,最終收穫全球六強的榮譽;

師從的林潮教授甚至誇讚陳逸賢,是近十年來自己教過的最優秀的清北學生。
而他的優秀,始終離不開父母的以身作則。

上中學時,有家長問班主任:“孩子老是玩手機該怎麼辦?”

班主任便邀請陳逸賢的爸爸來班裡分享經驗。

沒想到,陳逸賢的爸爸當即從口袋裡拿出了一部老人機,說:“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必須做到,否則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在場的家長先是驚訝,然後是由衷的佩服。

是啊。

如果父母都控制不住自己,一回家就打遊戲、刷抖音,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不玩呢?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毛病,病根其實在父母身上。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剋制,工作和生活都井然有序,孩子自然也會學習模仿,變得自強努力,卓爾不群。

父母陽光明媚了,孩子才會星光燦爛;父母都萎靡不振,孩子也只能頹廢迷茫。

所以,想要讓孩子積極陽光,自己首先要不斷向上,不斷成長,朝卓越靠攏。

久而久之,孩子看在眼裡,想不優秀,想不出眾都難了。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就是一路降妖除魔修成正果的過程,而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活菩薩,能幫著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成就一番事業。
再好的老師,都比不過父母的言傳身教。
再好的學校,都比不上用心負責的父母。

所謂教育,不過就是先自教,而後教人;先自管,而後管子。

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執著地栽培自己,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盡己所能去照亮孩子。

點亮在看”,從今天起,讓我們一起和孩子比肩前行,步履不停,成長不歇。

本文系媽媽抱團原創,媽媽的辛苦和幸福,我們都懂;媽媽們的成長交流平臺,歡迎關注。

/·  The End  ·//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