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評註——治病法論

點擊箭頭處“人衛中醫”,關注我們哦!!

作者簡介

張思超,醫學博士、山東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名中醫藥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醫健康管理學”學科帶頭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科普巡講團專家,高等學校中醫學類專業核心課程《溫病學》課程聯盟副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基礎學系主任、溫病教研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課題9項。出版著作及教材30餘部,發表論文120餘篇。

《溫病條辨》評註
——治病法論

【原文】

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後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評註】

1.治外感如將

將,即將軍,猛之意。治療外感疾病,立法用藥如同將軍用兵,貴在神速,戰術靈活機動,集中優勢兵力,儘早、儘快、徹底地祛除病邪。

外感六淫或疫癘之邪,從外侵入人體,病的初、中期,邪勢較盛,正氣也未太虛,此時治療多以祛邪為主,客邪早去,正氣自然得安。

祛邪應做到:宣暢肺氣自外解、清熱祛溼從內消、通利二便自下出,使邪氣從內、外、上、下消除。

2.治內傷如相

相,即宰相,穩之意。治療內傷雜病,立法用藥如同宰相處理政務,穩坐宮中,從容鎮定,善於策劃運籌。

內傷病多屬外感病日久形成或飲食不節、先天稟賦不足、七情內傷等因素所致。氣血乖違,陰陽失調,往往寒熱虛實錯雜。用藥必須剛柔兼顧,補瀉有度。正如宰相劃謀,主次得當,詳略適宜,知常達變,從容不迫。藥量不宜過重,可守方續服。

吳氏在《醫醫病書•治內傷須辨明陰陽三焦論》中又提出了三焦補法的運用原則:“補上焦如鑑之空,補中焦如衡之平,補下焦如水之注。”

補上焦以輕清靈動為要;補中焦應考慮脾胃的體用之性,使陰陽、升降、燥溼、納運等功能協調;補下焦之法,若是偏於陰虛者,以收藏納縮為要,偏於陽虛者,以流動充滿為要。

3.治上焦如羽

羽,即羽毛,輕之意。治療上焦的病變,立法用藥如同羽毛一樣輕揚,只有輕浮上升的藥物才能到達上焦部位。上焦包括心肺,尤其對肺的病變採取如羽治則,符合臨床實際。

“如羽”之意包括:藥物質輕、藥物量小、藥味偏少、煎煮時間宜短、多次服用等。

4.治中焦如衡

衡,即秤桿,平之意。秤桿不高不低,講究平衡。

中焦為脾胃病變,“如衡”之意包括:保持脾胃的升降平衡、權衡溼熱程度、用藥及煎服法介於上下焦之間。

5.治下焦如權

權,即秤砣,重之意。下焦為肝腎病變,精血同源。治療下焦的病變,立法用藥如同秤砣一樣沉重,多選用血肉有情之品,才能直達下焦的病位。

“如權”之意包括:藥物質重、藥物量大、藥味偏多、煎煮時間宜長等。

特別提示:

由於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文章分發機制,不按時間推送,而是按權重隨機推送,為了保證您能看到我們的推送,不錯過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動,請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讓我們每天與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與國醫大師攀談!

END

【本文選《〈溫病條辨評註人民衛生出版社,作者:張思超。人衛中醫編輯整理。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掃描下圖二維碼可查看本書詳情。】

長按上方二維碼

【掃描二維碼】

進入購買

我為您點亮健康,您為我點亮【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