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黃芪對藥功效高

巧用黃芪對藥功效高

巧用黃芪對藥功效高

天津/王琰

     清代吳中醫家徐洄溪曰:“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這幾乎是探究中藥藥性的一個傳統法則,為歷代醫家所沿襲運用。

     黃芪,古名黃耆,“耆,長也,本品色黃,為補氣之長,故名。”在歷史上以隴西一帶(今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以及山西省沁州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濁漳上游,今改名為沁縣)所產為勝,特稱之為綿芪。宋代蘇頌說得妙:“黃芪之出綿上者,其皮折之柔如綿,故稱綿芪。”黃芪性味甘,微溫,色黃入脾,心白入肺,脾與肺皆屬足手之太陰,補氣昇陽之藥也,用其對藥,效果可以提高。

黃芪配防己

     黃芪補氣運溼,昇陽固表,防己通經絡運水溼,洩降行水。二藥合伍,益氣升提與降洩通行並用,外宣內達,通行諸經,降洩不耗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水、固表祛溼之功。

     治療經驗:在濟生腎氣丸、水陸二仙丹、五苓散、五皮飲等方劑中加入二藥,再加入爵床20~40克(研末沖服),對消除水腫、蛋白尿等病症可有較好療效。

黃芪配玉米鬚

     黃芪補益脾肺之元氣,益氣昇陽降濁行水。玉米鬚滲利溼熱消腫。二藥升清陽與降濁陰並用,甘溫補氣不助溼,滲利溼熱不傷正。共奏益氣昇陽行水降濁之功。

     治療經驗:在治療泌尿系統疾病,屬氣虛溼熱留滯時配伍二藥,有較好的消腫、消蛋白尿、降血壓、降膽固醇之作用。同時對慢性前列腺炎隨證選用二藥可獲良效。再有,用二藥配伍薏苡仁、黑豆,益氣補腎以消除蛋白尿有較好療效。

黃芪配金銀花

     黃芪補氣昇陽,益氣託毒解毒。銀花清熱解毒凉血透達,為治療瘡瘍腫毒之要藥。二藥補清合伍,補不助熱,清不傷正,託毒清解之功頗著。

     治療經驗:瘡瘍腫毒,瘡口久不癒合收口,糖尿病生瘡癤,以及體虛易生瘡癤,時發時愈,配用二藥,煎湯飲用,可有較好療效。對慢性腎炎腎病,久病氣虛,熱毒蘊結,腎功能損害,蛋白尿不消,治療補清兩難,二藥合用有益氣扶正抗腎炎作用,託毒解毒洩濁,不傷正氣,不助溼熱。同時對慢性肝炎,久病氣虛,餘熱未淨,造成肝功能損害者,也宜配用二藥,有益氣解毒護肝之效。

黃芪配合歡皮

     黃芪配合歡皮可益氣託毒消癰,活血祛腐生新。黃芪益氣託毒解毒。合歡皮解鬱結,活血消癰腫。二藥合用,相得益彰,以增益氣扶正活血,解毒消癰,祛腐生新之功。

     治療經驗:肺癰、腸癰之久病氣虛,邪毒不盛,癰瘍久不收斂癒合者,隨證選用二藥可有較好療效。結核性腹膜炎屬氣虛邪毒未淨者,隨證配伍二藥,可增療效。潰瘍病屬中氣虛而滯者,隨證配伍二藥,可獲良效。

黃芪配五加皮

     黃芪益心氣行血,補脾氣運水溼。五加皮散風溼,補肝腎,活血祛瘀。二藥益心氣與祛風溼並用,相輔相成,共奏益心氣、行血、祛風溼、強筋骨之功效。治療經驗: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收縮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陷於衰弱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為顯著。對痺證日久,損及心氣,影響血行,表現為心悸、氣短、面色無華、關節腫痛、極易感受外邪、脈細澀或結代者,隨證配伍二藥,可提高療效。同時,對心性水腫、腎性水腫等也可隨證配伍二藥,有療效。

黃芪配白朮

     二藥相伍可以補氣健脾利水。黃芪大補脾肺之氣,健脾利水,主肌表之水溼,主在裡之水氣。白朮健脾運溼,補脾益氣。二藥合用,大能鼓舞脾胃氣化,振奮生機,補脾氣以化水,運脾氣以行水,升脾氣以降水,表裡水溼均主。

     治療經驗:藥理研究證明,黃芪有保護肝腎功能、促進代謝等作用,而且有明顯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其中,氣虛水溼停滯之肌痺重著、關節痺痛、水腫、假性肢體肥大等均用黃芪為要藥。黃芪配白朮,對消除水腫、消蛋白尿,改善機體營養狀況,改善腎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均有重要的治療作用。著名老中醫姜春華治療肝硬化腹水,屬中氣虛憊者,重用黃芪15~30克,白朮30~60克,取“塞因塞用”之意,且能防止肝昏迷,並增強活血化瘀類藥物的功能。名老中醫顧丕榮治療肝硬化腹水,也重用白朮30克以上,重症60克,若舌苔黏膩為溼盛,白朮生用;舌淡苔薄白邊有齒痕為脾虛,白朮宜炒用;舌質紅苔少者為陰虛,白朮宜炙用。白朮不僅有益氣健脾燥溼之功能,而且有利小便、退水腫、化血結的作用,還能滋益津液。對肝硬化腹水屬脾虛者可用,肝陰虛者亦可選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