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的艱難建國之路

比利時的艱難建國之路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後臺留言,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全文共2900字 | 閱讀需6分鐘

今天的比利時是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繁榮、穩定,歐共體的六個創始成員國之一,歐洲政治的核心地帶。隨著烏克蘭局勢的持續焦灼,作為歐盟“首都”、北約總部所在地,戰爭大後方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正上演著緊張的政治博弈。然而,比利時成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時間實際不足200年,並與今天的烏克蘭經歷過非常相似的命運。

布魯塞爾市政廣場


分裂冥冥中早已註定


現代比利時國家與荷蘭、盧森堡、法國北部的阿圖瓦地區被稱為尼德蘭地區,尼德蘭在德語中意為“低窪之地“。


根據歷史記載,低地最早被凱爾特人佔據,他們在此建立部落,直到公元前57年被羅馬的凱撒大帝征服。以萊茵河為界,低地的南部被劃為了羅馬治下的比利其卡行省(Belgicae,比利時國名的由來),這一邊界的劃分,也為後來比利時和荷蘭的南北界線埋下了伏筆。

 

低地地區的萊茵河和斯海爾德河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日耳曼人征服低地地區,建立了臣服於日耳曼人的佛蘭德伯國,接受了天主教。


843年,查理曼大帝的孫輩、“虔誠者”路易的3個兒子在法國東北部的凡爾登簽訂了《凡爾登條約》,將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佛蘭德伯國的斯海爾德河以西部分歸屬西法蘭克王國(即法國的前身),以東部分歸屬東法蘭克王國(即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的前身),就這樣,比利時境內同時存在了兩個語言區,西部為法語區,東部為弗拉芒語區(源於德語)。

 

法蘭克王國治下的佛蘭德伯國疆域


公主嫁妝到大國戰利品


11至14世紀,“法蘭西島島主“法王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各地方諸侯進行了打壓,到14世紀,法蘭西北部的勃艮第公國是少數還能威脅中央集權的諸侯國。


1405年,佛蘭德伯國女繼承人瑪格麗特三世與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二世結婚,佛蘭德伯國第一次作為嫁妝併入他國。

 

佛蘭德的瑪格麗特,菲利普二世的妻子,第一代勃艮第公爵夫人


在勃艮第治下,佛蘭德伯國向斯海爾德河東岸擴張,直至今天的盧森堡,現代比利時國家的領土雛形正式形成。

 

佛蘭德城堡


1477年,勃艮第家族男系絕嗣,作為女繼承人瑪麗的嫁妝,佛蘭德成為了哈布斯堡領地,並在後來成為西班牙的附屬領地,在查理五世年幼時由其姑母瑪格麗特代管。同時,勃艮第公國的西部領土落入了法王的口袋。

 

勃艮第的瑪麗,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妻子,查理五世的祖母


前面兩次佛蘭德伯國的易手都以相對和平的方式發生,但當勃艮第從地圖上消失,法蘭西王國和哈布斯堡德意志帝國直接衝突的時代來臨,比利時從此成為了兩大帝國對抗的前線。

 

哈布斯堡家族治下的尼德蘭地區


在勃艮第亡國之後的二百多年間,法國波旁王室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一邊相互交戰,一邊進行了數次王室主支間的聯姻,雙方都企圖在對方家族絕嗣的情況下直接吞併對方的領土,奈何兩百多年間這種情況都沒有發生。


1700年,在傳承五世之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最終絕嗣,由於累代的聯姻,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後代名正言順地成為了西班牙及包括尼德蘭地區在內的其附屬領土的第一順位繼承,比利時作為公主嫁妝而被吞併似乎要再度發生。

 

哈布斯堡的瑪麗亞·特蕾莎,路易十四的妻子,西班牙首位波旁家族國王菲利普五世的祖母


然而,除了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親戚奧地利哈布斯堡也強烈主張王位繼承權,在尼德蘭地區有著貿易利益的英國也來干涉王位繼承,後者是法國的百年死敵。同時,由於哈布斯堡王朝長期通過宗教裁判所打擊天主教異端、以殘酷手段鎮壓尼德蘭的資產階級起義,尼德蘭聯省共和國也反對君主專制且信仰天主教的法國王室入主尼德蘭。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雙方都不十分滿意的結果結束,法國獲得了西班牙王冠,但是尼德蘭歸屬了奧地利哈布斯堡。


分裂與建國


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對於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是一場慘勝,曠日持久的戰爭將“海上馬車伕“積累的財富幾乎消耗殆盡,海軍軍費不足,貿易衰退,尼德蘭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結束了經濟繁榮的黃金時代。


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繼續了對尼德蘭地區的高壓統治,1789年和1792年,受法國大革命影響,尼德蘭兩度爆發了反對奧地利專制統治的起義,加之奧地利被法國打敗,尼德蘭南部被割讓給了法國,法語和天主教信仰在比利時進一步鞏固,比利時的民族認同大大強化。


1815年,拿破崙戰敗後,由於各國都不想承擔平原國家比利時的防務負擔,沒有一個大國想吞併比利時,維也納會議最終決定將比利時歸還尼德蘭王國。

 

比利時境內以低地平原為主


這一次迴歸後,尼德蘭南北的裂痕已經變得難以彌合。


比利時深受法國文化影響,法語區開發歷史更為悠久、人口更為密集,而尼德蘭北部主要使用源於德語的荷蘭語。


早在西班牙哈布斯堡統治期間,由於與德意志諸侯的經濟往來更為密切,德意志路德派對尼德蘭北部的影響本就更深,加之法國對新教的迫害波及比利時,新教傳教士逃往北方,比利時保留了濃厚的天主教信仰,宗教上的南北分裂已經形成。

 

布魯塞爾聖米歇爾及聖古都勒大教堂


除了語言和宗教上的差異,前後百年的戰爭,尼德蘭地區經濟也陷入了危機,加劇了南北矛盾。


尼德蘭北部擁有優良港灣和發達的水道,自古利用海路向北方的斯拉夫人採購糧食、皮毛、木材和鐵礦,地理大發現以後又進口蔗糖、香料等產品進行加工,再利用河流水道運輸貨物向德意志諸侯販賣。德意志地區由於連年戰亂,生產力落後,對北方運送來的產品需求旺盛,即便拿破崙實行大陸封鎖政策,德意志諸侯國仍想方設法通過走私從尼德蘭獲得商品。在數百年的低地貿易中,北方對西班牙和法國的大市場依賴程度較低,經濟發展受政治和軍事局勢掣肘程度相對較低。

 

黃金時代的荷蘭商船


與北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利時自然資源匱乏,原材料和貨物都高度依賴外部運輸,基本的居民生活用品長期依賴法國北部的供給,因此在多年的戰爭中不得不依附於大國。


拿破崙戰爭中,各地捐贈是拿破崙軍隊戰爭補給的主要來源,法軍所到之處,當地必須按照法軍要求上繳足額的財物,否則將面臨法軍的嚴厲鎮壓。捐贈制本身幾乎等同於掠奪,比利時地處法軍行軍中歐的必經之地,深受其害。拿破崙戰爭末期,比利時境內還發生了慘烈的滑鐵盧戰役。拿破崙戰爭對比利時經濟形成了沉重打擊。

 

滑鐵盧戰役


1815年後,尼德蘭王國試圖通過強制推行宗教、語言統一政策彌合南北分裂,但激進的政策最終以失敗告終。為了籌措錢款換取反法聯盟大國的支持,王國還向經濟蕭條的比利時強徵苛捐雜稅,最終導致比利時徹底走上獨立道路。


1831年,在英法德的支持下,比利時王國成立,來自德意志薩克森-科堡-哥達的利奧波德成為比利時第一任國王。1839年,被大國孤立的荷蘭最終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

 

比利時獨立


德意志和法蘭西兩股強勢文化的交界之地、平原地形國家、歷史上多次易主、經濟嚴重依賴外部……今天的烏克蘭和歷史上的比利時太過相似。在經歷了動盪波折之後,比利時把握住了機遇,走向了發展繁榮,併成為歐洲政治的中心。



參考文獻

[美]馬克·T.胡克 著,黃毅翔 譯,《荷蘭史》,東方出版中心,2009.

[英]安博文 著,王宏波 譯,《低地國家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3.

[法]布魯諾•科爾森 編,曾殊 譯,《拿破崙論戰爭》,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英國BBC《歷史》雜誌 編, 邵杜罔 譯,《拿破崙戰爭——一個偉人和他的時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