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新:刮鹽土 曬小鹽——“聽我說”之九十五

王貴新:刮鹽土 曬小鹽——“聽我說”之九十五

“聽我說”之九十

刮鹽土 曬小鹽  

(河北滄州鹽山縣 王貴新)

     老家冀東南滄州鹽山一帶,既無鹽,又無山,但有一樣東西過去卻多得出奇——白花花的鹽鹼地。這生態別看不怎麼長莊稼,倒成就了農家“刮鹽土,曬小鹽”的好去處(“刮”,老家土語kua,音誇)。

    “地鹼水鹹,人好心甜”,說的就是世代繁衍生息在這片鹽鹼灘上的父輩們。“不喝不渴,喝喝就渴了”,是鹽山“東八鄉”一帶鄉親們過去生活的真實寫照。由於土地鹽分過高,致使飲水齁鹹(hōu xián),故有“越喝越渴”之說。

    曬小鹽的原料是鹽鹼地上的“鹼嘎巴”,這東西怕陰雨,只有乾旱才出現。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逢春旱時節,天剛放亮,伴隨著雞鳴狗吠,一隊隊“刮土”大軍傾村而出,推車的,挑筐的,扛摟子(刮土工具)的,提口袋的……一個個睡眼惺忪,各自奔向“嘎巴”泛起的“鹽場”。

     刮鹽土選用的地面以寬廣平整、白(鹼)嘎巴厚實、稍有皺褶隆起為佳。所用的鐵摟子、扒鋤之類須深淺適度,將薄層潮土輕輕颳起、一坨坨堆放即可。而後拿笤帚清掃乾淨,用簸箕、鐵鍁、麻袋、條筐等一一裝車。待日上三竿,炊煙飄散,勞累了一大早晨的人們,抹去流淌的汗水,滿載潮土回家吃飯。

     “鹽土”變為“土鹽”的過程需要淋水和曝曬。先把潮土倒進支起的、底部有裂紋的廢舊容器內,注入清水,下接淋水儲罐;繼之將淋滲出的鹽水倒入塑料布圍砌的水槽中,或直接用儲罐放在陽光下曝曬,直至鹽水結晶,水盡鹽見。只不過幾天功夫,白花花的鹼潮土歷經“水(淋)火(曬)涅磐”,蛻變為人們餐桌上亮晶晶的食鹽。

       幾十年過去了,小小村落,家家戶戶 “淋鹽水”的景象依然歷歷在目。板條木棒做成的簡陋支架,一口鐵鍋,幾隻瓦罐,“滴滴答答”的鹽土淋水聲響成一片。夜深人靜,滴漏“叮咚”,此起彼伏的“大珠小珠”愈加清脆悅耳,宛若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樂章。

     “樂章”給地脊民貧的鄉親們帶來生活希望。小鹽雖“土”,卻也能食用、做湯、醃“鹹菜疙瘩”,還可換錢、貼補家用。可惜好景不長,後來興起一股割什麼“尾巴”之風,動輒扯翻塑料槽布,打爛罈罈罐罐,曬小鹽只得轉入“地下”,小規模零散經營。後來實行責任制,人們忙於種田,刮土曬鹽“無疾而終”。

     好在這一切都離我們遠去了。但生活在困頓年代的先輩們,克服惡劣的生存條件,艱辛付出,“廢”為“寶”,吃苦耐勞的傳統美德不滅;不屈不撓,不向命運低頭,敢於同自然抗爭的偉大精神永存。

          ++++++++++++++

           開設“聽我說”窗口,歡迎大家參與

   【編者按:微信公眾號“用相機說話”開設“聽我說”窗口,內容包括有價值的新聞、正能量故事、回憶往事、鄉愁記事、金點子、好建議、女性消費、旅遊、房產、家電、汽車、家居、徵婚、美食、服飾、購物等,也可以講自己的故事(包括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困惑或者困擾,也可以是你通過自己努力創造的一點小幸福、小成就等,你的故事將默認允許我們公開發布),歡迎大家參與。郵箱:[email protected]。】

  (關注公眾號“用相機說話”,留下精彩評論!)

Scroll to Top